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2、IL-6的含量状况,并分析其含量变化的意义;方法选取了2011年4月—2012年3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62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另外选取了5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然后利用ELISA方法对两组患儿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2、IL-6的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在患病的急性期IL-2含量水平相对于对照组要低,而IL-6的含量水平高于对照组,可见支原体肺炎患儿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2和IL-6之间为反相关的关系;讨论支原体肺炎在急性期以及恢复期患儿血清中的炎性细胞因子IL-2、IL-6的变化情况可以用来作为判断患者支原体肺炎的病情程度以及预后的指标,对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了肩周炎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8,IL-32和IL-18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酶联法对31例肩周炎患者进行了推拿治疗前后血清IL-8,IL-32和IL-18水平检测,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肩周炎患者在推拿治疗前血清IL-8,IL-32和IL-18水平均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P<0.01),经推拿治疗2周后则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血清IL-8水平与IL-32,IL-18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118,0.4982,P<0.01)。结论检测血清IL-8,IL-32和IL-18水平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IL-17和IL-6在白癜风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60例白癜风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中IL-17和IL-6的表达水平。结果(1)寻常型白癜风患者组外周血中IL-17和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节段型白癜风患者组外周血中IL-17和IL-6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寻常型白癜风患者组中,进展期患者外周血IL-17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期患者(P〈0.01)。结论IL-17和IL-6可能在白癜风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IL-17与寻常型白癜风的活动性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IL-18、IL-23在SLE患者的变化,探讨IL-18、IL-23在S中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正常对照30名(A组),住院SLE患者60分成2组SLEDAI评分<15(B组n=30),SLEDAI评分>15分(B组)分别检测血沉、CRP、C3、C4、抗ds-DNA的滴度、IL-18、IL-23的滴度。结果比较血沉、CRP、C3、C4、抗ds-DNA的滴度、IL-18、IL-23的滴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IL-18,IL-23滴度增高,且在重症活动性狼疮患者中更高,提示其在SLE患者中炎症活动,可能参与损伤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清中IL-6、IL-10,较其与健康志愿者表达水平的差异,为肺癌的血清学检查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临床收集的确诊肺癌患者血清40例,健康志愿者血清样品20例,比较分析IL-6、IL-10水平在三组患者血清之间表达差异,进一步按照肺癌患者的癌症类型、及临床分期分别分析,比较表达的水平差异。结果肺癌患者血清IL-6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而IL-10水平显著降低;化疗后IL-6水平降低,IL-10水平无明显变化。肺癌患者血清中IL-6、IL-10水平与癌症病理类型没有明显的差异。结论肺癌患者血清中IL-6水平升高、IL-10水平下降,化疗后IL-6水平降低,IL-10水平无明显变化,监测IL-6表达水平可作为肺癌化疗疗效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对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白介素-8与白介素-10比值(IL-8/IL-10)水平的影响,进一步了解替罗非班的抗炎作用。方法选取经PCI干预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3例,随机分为非替罗非班干预组(SA1组)36例;替罗非班干预组(SA2组)37例。ELISA法检测SA1、SA2组PCI术前、术后24h血清IL-8、IL-10水平并计算比值。结果SA1、SA2组PCI术前IL-8/IL-10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1、SA2组术后IL-8/IL-10值均高于术前(P<0.05,P<0.05);SA2组术后24小时IL-8/IL-10值低于SA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可改善PCI术后的炎症反应,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
简介: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nterlenkin-17,IL-17)、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和健康献血者各3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IL-17、IL-23水平,并分析它们与病情、病程之间的关系。结果: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清IL-17水平[(19.3±8.1)og/mL]、IL-23水平[(28.9±11.1)pg/mL]均高于对照组[(8.6±5.7)pg/mL,(10.9±6.2)og/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92、7.72,P值均〈0.01)。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IL-17、IL-23与症状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89、r=0.75,P值均〈0.01),与病程无明显相关性(r=0.23、r=0.24,P值均〉0.05),IL-17与IL-23呈正相关关系(r=0.81,P〈0.01)。结论:IL-17、IL-23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机理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了胃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血清Hcy、IL-8和VEGF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酶联法对32例胃癌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前后血清Hcy、IL-8、IL-18和VEGF水平检测,并与35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胃癌患者在手术治疗前血清Hcy、IL-8、IL-18和VEGF水平均非常显著的高于正常人组(P<0.01),手术治疗6个月后则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血清Hcy水平与IL-8、IL-18、VEGF水平呈正相关(r=0.6204、0.6134、0.5906,P<0.01)。结论检测胃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血清Hcy、IL-8、IL-18和VEGF水平的变化对了解病情和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对分泌性中耳炎(otitismediawitheffusion,OME)大鼠中耳微环境中核转录因子nucleartranscriptionfactorskappaB,NF-κB)及T辅助细胞(Thelpercell,Thelpercell)Th2-11hl细胞免疫平衡的影响。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OME模型组(A组)、IL-18干预组(B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每组各6只(12耳)。A组和B组以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腹腔注射致敏后以OVA耳内激发制成OME模型,c组耳内激发以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BufferedSaline,PBS)替代OVA。IL-18干预组大鼠,于OVA全身致敏及耳内激发的同时,在第1、2、7、8、15、16d给予重组大鼠IL-181μg加生理盐水0.2ml腹腔注射,对照组和OME模型组在相同时间点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ml替代IL-18。采用HE染色切片观察各组大鼠中耳炎症细胞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中耳黏膜和骨髓腔中IL-4、IFN-γ、NF—KBp65的表达。结果B组中耳Thl型细胞因子IFN-γ含量较A组明显增高(P〈0.05),Th2型细胞因子IL-4含量较A组稍有增高(P,0.05),A组和B组IL一4含量均明显高于c组(P〈0.05);Th2fFhl比值A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比值明显高于C组(Pc0.05);NF-κBp65蛋白在中耳黏膜和骨髓腔中表达三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c0.05),B组NF-κBp65阳性细胞比率明显多于A组(Pc0.05),而A组明显多于C组(P〈0.05)。IL-18干预后OME大鼠中耳微环境中编码炎症介质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NF-κB活性明显增强,Th细胞过度活化,细胞因子过度分泌,其中IFN-γ合成显著增高,而IL-4合成也出现一定程度的增高,虽然一定程度上纠正了OME大鼠中耳微环境中的Th2/Thl免疫偏移,但是中耳变应性炎症并未得到根本缓解。结论IL-18对Th1和Th2细胞存在双向调节作用参与OME大鼠中耳变应性炎症反应:一方面,刺激Thl细胞�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患者血清中TNF-α、IL-18和IL-10的含量,探讨TNF-α、IL-18和IL-10在UC中的作用。方法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60例UC患者血清标本,与4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TNF-α和IL-18的含量随着病变严重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增加,中、重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UC患者中IL-10含量随着病变严重程度的加重而逐渐降低,中、重度组与对照组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C患者的血清中IL-10含量明显降低,TNF-α和IL-18含量明显增加,促炎因子TNF-α和IL-18和抗炎因子IL-10水平与UC严重程度显著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应用GC(glucocorticoid糖皮质激素)对胃癌患者IL-1,IL-6,TNF-α,CRP的影响。方法将39例接受D2胃癌根治切除术的胃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GC组20例,对照组19例.GC组术前2小时及术后24小时静脉滴注琥珀酸钠氢化可的松,其余处理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IL-1,IL-6,TNF-α,CRP的水平。结果GC组术后24小时及72小时IL-1,IL-6,TNF-α,CRP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减少IL-1,IL-6,TNF等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及CRP的血清浓度,减少胃癌手术围术期的应激反应,促进病人快速康复.
简介:目的:观察尖锐湿疣(condylomaacuminatum,CA)患者在应用CO2激光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前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CO2激光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前后的CA患者血清中的IL-12、IL-10水平,并同时测定30例健康者血清中IL-12、IL-10的水平。结果:CA患者治疗前IL-12、IL-10水平分别为(50.1±4.09)ng/L、(97.3±38.5)pg/L,治疗后分别为(69.8±6.81)ng/L、(9.26±5.73)pg/L,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前患者IL-12、IL-10水平与健康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患者IL-12、IL-10水平与健康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CA患者后血清IL-12水平上升、IL-10水平下降,细胞免疫功能增强。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白细胞介素8(IL-8)与牙周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100名和健康体检者50名作为对照组,研究组在治疗前后收集龈沟液(GCF)并记录相关指标,包括牙周探诊深度(PD),牙周附着丧失(AL),龈沟出血指数(SBI),菌斑指数(PLI),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受试者血清IL-8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前和治疗后IL-8水平明显较治疗前降低(P<0.05)。研究组治疗后龈沟液L-8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结论血清IL-8水平与牙周炎发生发展相关,牙周炎患者血清IL-8水平显著升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了创伤性骨折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IL-18和TGF-β1水平检测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酶联法对31例创伤性骨折患者进行了治疗前后血清IL-6、IL-18和TGF-β1水平检测,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创伤性骨折患者在治疗前血清IL-6、IL-18和TGF-β1水平均非常显著的高于正常人组(P<0.01),经手术治疗1个月后则与正常人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IL-6、IL-18和TGF-β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7820.5134.,P<0.01)。结论血清IL-6、IL-18和TGF-β1水平的变化与骨折的愈合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哮喘患者血清中白介素(IL-13)和总IgE水平,探讨茶碱类药物(舒弗美)对T淋巴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E方法检测口服舒弗美前后血清中IL-13和总IgE含量,用Vmax620肺功能仪测定FEV1.0和FVC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研究组IL-13为(165.3±28.0)n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2.4±21.8)ng/L,p<0.05。研究组总IgE(209.1±32.0)IU较治疗前(311.3±42.2)IU明显降低p<0.01。FEV1.0和FVC两组对比差别不显著p>0.05,而组内对比差别显著p<0.05,特别是研究组改变更明显。结论茶碱类药物具有抑制TH2细胞分泌功能,合成IgE减少;对哮喘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调节有一定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龈沟液(GCF)中IL-8水平对牙周炎患者治疗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是我院牙科门诊收治的60例成年牙周炎患者,将其分为治疗组;选择我院的健康职工36例,将其分为对照组。测定牙周炎患者在治疗前后的龈沟液IL-8浓度和总量,然后进行比较,使用的方法是双抗夹心ABC-ELISA法。同样方法测定两组患者的龈沟液IL-8浓度和总量。结果两组之间、牙周炎患者治疗前后的IL-8浓度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IL-8水平和GCF总量的比较,P<0.05、P<0.001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牙周炎患者的治疗对龈沟液中IL-8水平的影响非常明显。龈沟液中IL-8总量在成年牙周炎患者的治疗中的变化呈动态。龈沟液中IL-8水平的检验,对牙周炎的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L-10启动子rs1800871和rs1800896位点多态性与HB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运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200例健康对照和400例HBV感染患者的IL-10启动子rs1800871和rs1800896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rs1800871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在HBV感染组与正常对照组间显著不同(χ2=9.625,P=0.008),TT基因型有增高的趋势。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混杂因素后,在T隐性模式下(TT/CC+TC),两组间仍有统计学差异(P=0.034;OR为1.467;95%CI为1.028-2.094);而rs1800896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L-10基因多态性与HBV易感性相关,rs1800871TT基因型可能是HBV感染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