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口腔修复中不同材料的摩擦性能。方法我院收治并进行牙齿修复的患者114例,共135颗牙,按修复牙齿数目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金属组38例45颗牙,树脂组40例45颗牙,陶瓷组36例45颗牙。三组患者分别使用钴铬合金、合成树脂以及陶瓷材料对患者牙进行修复。结果陶瓷组患者的牙齿的破裂例数明显多于金属组和树脂组(P<0.05);树脂组患者的牙齿松动脱落例数明显多于金属组和陶瓷组(P<0.05);金属组患者发生牙龈出血及牙周炎等情况的例数明显多于树脂组和陶瓷组(P<0.05)。三组患者的牙齿畸形以及牙根裂情况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属修复材料的摩擦性能最佳,陶瓷材料的摩擦性能也较佳,合成树脂的摩擦性能相对较差,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修复材料,同时,还需要不断的探索新的修复材料。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康复新液联合红光治疗摩擦红斑的临床疗效。方法以60例不同发展阶段的摩擦红斑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康复新液和红光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红光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观察不同发展阶段的摩擦红斑的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有效率为60%,差异有的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糜烂渗出型有效率100%,红斑型有效率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糜烂型与红斑型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别;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康复新液联合红光治疗摩擦红斑效果佳,尤其对糜烂渗出型效果更显著,并且副作用少。
简介:目的:研究两种常用树脂牙摩擦磨损性能及与牙釉质摩擦磨损性能的匹配情况。方法:采用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通过体外模拟口腔环境,对牙釉质、松风牙,拜耳牙进行摩擦磨损试验,记录动态摩擦系数,采用电子扫描电镜观察表面磨损形貌,电子天平得出磨损量。结果:三者摩擦系数变化趋势相似,牙釉质稳态摩擦系数为0.90~1.00,松风牙为0.38,拜耳牙为0.47。磨损体积量:牙釉质〈松风牙〈拜耳牙(P〈0.05),而对磨物滑石瓷体积磨损量:拜耳牙〈松风牙〈牙釉质(P〈0.05)。树脂牙的磨损机制主要为磨粒磨损,牙釉质磨损机制主要为疲劳磨损。结论:两种树脂牙稳态摩擦系数显著低于牙釉质,耐磨性弱于牙釉质,松风牙耐磨性大于拜耳牙。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口腔修复使用不同修复材料的抗摩擦性能差异性,为临床选择合适的修复材料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我院接收牙齿修复患者来分析,共有108颗需要修复治疗的牙齿,共分成3组,均有36例患者,分别为患者使用金属材料进行修复、采陶瓷组用陶瓷材料修复、树脂组采用树脂材料修复。对比分析三组的牙齿修复效果。结果经过修复治疗6个月后,金属和树脂组的成功率是94.4%,陶瓷组的成功率是91.7%,修复治疗12个月后,树脂组的成功率是91.7%,金属组和陶瓷组的成功率是88.9%,三组的成功率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金属、树脂、陶瓷三种口腔修复材料的抗摩擦性能无显著差异性,均可以应用于口腔修复治疗,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可视情况选择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口腔修复中不同修复材料的抗摩擦性能分析。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本院的108颗需要修复的牙齿,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成3组,每组36例,金属组采用金属材料进行修复;采陶瓷组用陶瓷材料修复;树脂组采用树脂材料修复。对3组牙齿的修复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在修复6个月之后,金属组和树脂组的成功率均为94.4%,大于陶瓷组的91.7%,在修复12个月之后,树脂组的成功率为91.7%,大于金属组和陶瓷组的88.9%,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口腔修复材料的抗摩擦性能没有明显差异,在口腔修复过程中均可得到良好的修复效果。
简介:目的探讨载荷变化对纯钛与滑石瓷对磨时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方法使用MMV-1立式万能摩擦磨损试验机,以滑石瓷为对磨物,载荷设置为20、50、100N,在37℃人工唾液润滑的试验工况下,对口腔修复用纯钛进行二体摩擦磨损试验。记录动态摩擦系数。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表面磨损形貌.X线衍射能谱仪分析磨屑成分.电子天平得出磨损量。结果纯钛与对磨物滑石瓷的磨损量及摩擦系数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大。载荷20N,纯钛的磨损机制主要为磨粒磨损:50N时,磨损机制是黏着磨损伴发磨粒磨损;100N时,纯钛磨损机制以黏着磨损为主。结论载荷增加可增大纯钛的磨损量.导致磨损机制改变,在高载荷条件下可发生严重黏着磨损.缩短纯钛修复体的使用寿命。
简介:目的设计一套用于组织工程小血管内壁摩擦力测量的装置并对组织工程血管的材料进行初步的测量,以验证装置的可靠性和相关结论。方法根据血液动力学的原理,对血管的力学模型进行分析,确定组织工程血管内皮细胞摩擦力的测量方法,从而设计完成整套装置并对弹性元件进行测量,并进行组织工程降解材料聚羟基乙酸PGA构成的管状支架进行摩擦力的测量。结果设计完成了测量组织工程血管内壁摩擦力的实验装置,弹性元件的牵拉力与位移的关系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聚羟基乙酸PGA管状支架的摩擦力随流速的增加而增加。结论测量组织工程血管内壁摩擦力的实验装置是可行的,聚羟基乙酸PGA管状支架的摩擦力与流速基本呈现线性关系。
简介:目的探讨多次黏结对金属托槽槽沟及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于2004年9月至2006年3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及福州大学测试中心进行。选择因正畸治疗拔除的上颌双尖牙40颗,MBTTM迷你直丝弓托槽10个,采用高温灼烧后电解抛光的方法处理脱落的金属托槽,对托槽进行多次黏结。扫描电镜下观察槽沟底金属表面结构的变化,并检测托槽宽度和槽沟宽度。应用三角函数的原理推算出托槽弓丝接触角θc的公式,分别计算出多次黏结前后托槽指数、入槽指数及θc的变化。结果随着黏结次数的增加,槽沟底金属表面结构愈显粗糙;托槽宽度逐渐减小,与首次黏结相比,第二次黏结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第四次黏结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黏结次数的增加,槽沟宽度、θc均依次增大,托槽入槽指数、托槽指数显著减小,与首次黏结相比,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入槽指数的减小虽然有利于缓解滑动阻力,但多次黏结会引起金属托槽槽沟表面粗糙、托槽弓丝接触角θc增大,均有可能导致槽沟滑动摩擦力增加,因此,在正畸临床矫治过程中对托槽的多次黏结应慎重。而托槽指数的变化对托槽与弓丝间滑动摩擦力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简介:目的随访观察陶瓷-陶瓷摩擦界面的人工全髋关节对于初次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5~2009年间采用陶瓷-陶瓷摩擦界面的假体实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53例患者进行随访,Harris评分评估术后髋关节功能状态,通过SF-36健康量表了解生活质量,通过骨盆X线观察假体周围骨溶解状况.结果有效随访38例患者共49髋,平均随访(52.5±17.3)个月(36~85个月).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从术前的(50.9±11.4)分(10~73分)提升为(92.9±6.6)分(67~100分)(P<0.05),SF-36量表术后各维度的评分均高于术前(P<0.01).除1例患者术后1年出现股骨假体松动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2例患者出现非典型性髋关节异响外,其他患者关节功能良好.结论陶瓷-陶瓷摩擦界面的假体可为初次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提供满意的中期临床疗效和较高的假体中期生存率.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不同修复材料应用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效果及抗摩擦性能差异。方法:抽选本院接诊口腔修复患者共81例为研究对象,设置对比性研究,病例纳入时间为2019年1月~2020年12月。根据患者口腔修复材料差异分组,对照组41例(陶瓷材料)、观察组40例(树脂材料)。比较两组口腔修复有效率、口腔功能改善效果及修复体不良预后发生率差异。结果:观察组修复治疗后3月有效率为100.00(40/40)、、6月有效率为97.50(39/40),治疗6月时观察组口腔语言功能评分为(16.52±2.05)分、咀嚼功能评分为(16.47±1.95)分,均高于对照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