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行血震颤针法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人,一组施以行血震颤针法治疗,一组施以常规针法治疗。结果:行血震颤针法可以更好的维持视力、控制进一步下降恶化,并可以显著改善黄斑区的色素上皮萎缩、色素紊乱和视网膜水肿等病理改变。结论:行血震颤针法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具有更好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结直肠手术患者延迟性术后肠麻痹(PPOI)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与择期结直肠手术患者PPOI影响因素相关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8月1日。由2名研究者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1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1.70,95%置信区间(CI):1.55~1.87,P<0.001]、吸烟史(OR=1.56,95%CI:1.30~1.86,P<0.00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OR=1.60,95%CI:1.52~1.68,P<0.001)、高血压病(OR=1.64,95%CI:1.03~2.62,P=0.04)、糖尿病(OR=1.27,95%CI:1.09~1.48,P=0.002)、腹部手术史(OR=2.15,95%CI:1.55~2.98,P<0.001)、手术部位(OR=1.40,95%CI:1.09~1.81,P=0.009)、手术方式(OR=0.43,95%CI:0.29~0.62,P<0.001)、手术时长(OR=1.18,95%CI:1.15~1.22,P<0.001)及术中失血量(OR=1.77,95%CI:1.15~2.71,P=0.009)为结直肠手术患者PPOI的影响因素。结论结直肠手术患者PPOI的发生受多因素影响,建议医护人员及时准确识别PPOI的危险因素,并积极采取措施预防PPOI的发生,降低患者PPOI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A型肉毒毒素用于麻痹性内斜视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2018年9月~2021年9月收治的52例麻痹性内斜视患者为例,其中26例患者使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为A组,在此治疗基础上使用手术治疗的26例患者为B组。结果:治疗前以及治疗后,A组和B组患者的平均斜视度数均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即P>0.05;A组与B组患者的治疗前、治疗后患者的平均斜视度数分别进行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型肉毒毒素治疗麻痹性内斜视患者的过程中,采取眼内肌注射的方法能够有效避免内直肌痉挛,并且能够促进外直肌肌力恢复,能够对手术治疗的患者提供科学的辅助,奠定良好的手术基础,有利于提高临床效果。
简介:目的:了解贵州省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的流行情况,提高实验室监测质量,防范输入性脊髓灰质炎(脊灰)的病例的发生。方法:收集整理贵州省AFP监测系统2017-2018.10两年的AFP病例数据,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整理分析,分析AFP病例的流行病分布特征。结果:440例AFP病例报告覆盖全省9个市(州),AFP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以6岁以下儿童为主,男女性别比为1.80:1。AFP病例以短暂性肢体麻痹为主,占21.95%。结论:贵州省脊灰实验室和流行病监测系统运转良好,一直维持无脊灰状态,对铜仁市和六盘水市要重点关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蒙医针刺疗法结合微波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实验组采取蒙医针刺联合微波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心理状态改善水平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具有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评估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改善水平,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理状态改善水平对比具有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具有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实施蒙医针刺联合微波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促进患者面部功能改善,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生活品质。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穴位贴敷对PVP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60例PVP术后麻痹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行禁食、胃肠减压、补液及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对照组行穴位贴敷治疗,观察组行穴位贴敷联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疼痛VAS评分、肠鸣音恢复时间和出现排气、排便时间、住院天数。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和出现排气、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针刺联合穴位贴敷对PVP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兼具安全和有效,能减轻患者症状,加快肠鸣音恢复,促进排气和排便,对术后患者的快速康复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温针灸联合面部闪罐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研究之中,以院内2020年1月-2022年3月我院门诊及会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为对象,共计80例,随机电脑抽选下,对照组患者接受温针灸治疗共40例,研究组患者则联合面部闪罐法治疗共40例,对比分析两组治疗结局。结果:研究组症状消失时间,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面神经功能积分,高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治疗前面神经功能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临床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接受温针灸联合面部闪罐法治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积分,促进患者症状消失,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临床价值明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平肝熄风止颤针刺法治疗特发性震颤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20例特发性震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10例)和观察组(n=10例)。对照组为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采用平肝熄风止颤针刺法。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情况、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70.00%(P<0.05)。观察组出现眩晕、心率减慢、反应迟钝、血压降低的总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30.00%(P<0.05)。结论:采用平肝熄风止颤针刺法治疗特发性震颤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且并发症发生较少,利于稳固患者生命安全,值得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CPEO)的临床特点、骨骼肌病理表现和基因变异特点。方法选择焦作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1997年1月至2021年12月确诊的16例CPEO患者进入研究,收集患者起病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肌肉病理检查结果并分析其基因变异特点。结果16例患者首发症状均为上眼睑下垂,其中15例存在眼球运动障碍,6例存在复视,4例伴有近端肢体无力,3例伴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肌电图结果提示16例患者中肌源性损害7例,神经源性损害1例,肌源性合并神经源性损害1例,肌电图正常7例。骨骼肌活检结果显示14例患者可见破碎红边纤维(RRF);11例存在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阴性肌纤维;3例有少量变性坏死肌纤维,伴单核吞噬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提示有CD8和CD68阳性淋巴细胞浸润。10例行基因检测的患者结果显示,6例为线粒体DNA(mtDNA)单一大片段缺失,1例为mtDNA点突变,1例为核DNA(nDNA)点突变,2例未检测到明确与临床表型相关的致病性变异。5例行电镜检查的患者结果显示,4例可见肌膜下和肌原纤维间有异常线粒体聚集。结论CPEO患者临床特征除上眼睑下垂和眼球运动障碍外,小部分患者可伴有吞咽困难和肢体无力。mtDNA单一大片段缺失是CPEO主要的突变形式。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探索MR引导下聚焦超声(MR-guided focus ultrasound, MRgFUS)治疗药物难治性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 ET)患者术后局部自发性脑活动的长期纵向变化及与临床震颤评分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于2019年1月至2019年5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接受MRgFUS丘脑消融术的药物难治性ET患者(ET组)及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helathy controls, HC)组各9例,收集ET组基线、MRgFUS术后6个月及MRgFUS术后2年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s-fMRI)数据和临床震颤评定量表(Clinical Rating Scale for Tremor, CRST)以及HC组rs-fMRI数据。采用基于MATLAB平台的REST plus v1.2工具包中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 ReHo)方法,基于全脑体素配对样本t检验确定ET组基线与MRgFUS术后2年显著差异性脑区,使用DPABI v5.1工具包提取HC组及ET组该显著差异性脑区ReHo值。利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HC组与ET组该显著差异性脑区自发性和同步性脑活动,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ET组基线、MRgFUS术后6个月和MRgFUS术后2年该显著差异性脑区自发性和同步性脑活动。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ET组术后临床震颤改善与ET组ReHo值改变之间的变化趋势进行相关性分析;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ET组MRgFUS术后2年震颤改善率与ET组基线ReHo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ET组基线与MRgFUS术后2年显著差异性脑区位于右侧中央后回;与HC组比较,ET组基线右侧中央后回ReHo值显著减低(P<0.01),ET组MRgFUS术后两年右侧中央后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T组基线、MRgFUS术后6个月、MRgFUS术后2年,右侧中央后回ReHo值升高(F=3.95,P<0.05)。术后临床震颤改善与ReHo值改变之间的变化趋势成正相关;ET组MRgFUS术后2年CRST-A改善率与ET组基线ReHo值呈负相关(r=-0.709,P=0.032)。结论MRgFUS治疗有助于药物难治性ET患者缓解震颤症状,MRgFUS治疗影响ET患者脑自发性及同步性脑功能活动,且ReHo值与临床震颤改善具有相关性,有助于为MRgFUS术后神经重塑的评估提供神经影像学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器学习层次聚类算法用于先天性眼球震颤(CN)眼动波形自动分类和波形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天津市眼科医院的90例(90只眼)CN患者资料,其中男性67例,女性23例,年龄(12±9)岁。所有患者采用高速视频眼动仪记录眼动波形。对标准化后的眼动波形进行无监督机器学习层次聚类分析,获得可视化分类结果并予以波形命名,统计每种波形的发生比例,分析波形成分与CN患者视功能的相关性。统计学方法为独立样本t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在90例(90只眼)CN患者的46 620个有效眼动波形中,通过机器学习层次聚类算法自动分出7种波形,分别命名为波形Ⅰ(14 259个,30.59%)、波形Ⅱ(11 498个,24.66%)、波形Ⅲ(4 083个,8.76%)、波形Ⅳ1(5 430个,11.65%)、波形Ⅳ2(3 451个,7.40%)、波形Ⅳ3(3 015个,6.47%)及波形Ⅳ4(2 663个,5.71%);有2 221个(4.76%)波形未分类。波形Ⅰ、Ⅱ、Ⅲ分别与3种CN基本眼动波形即速度递增型冲动型、速度递减型冲动型及钟摆型波形相符,波形Ⅳ1~4为复杂波形。波形Ⅰ、Ⅱ、Ⅲ及Ⅳ1~4在90例患者中的发生比例依次为78.89%(71例)、41.11%(37例)、17.78%(16例)、20.00%(18例)、7.78%(7例)、15.56%(14例)和11.11%(10例)。38例(42.22%)患者仅表现为1种眼动波形,其余52例(57.78%)同时存在2种或2种以上眼动波形,其中23例(25.56%)存在3种或3种以上眼动波形,5例(5.56%)存在4种眼动波形。患者眼动波形中波形Ⅰ所占比例与最佳矫正视力(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有显著相关性(r=-0.39;P<0.01),波形Ⅱ所占比例与最佳矫正视力无相关性(P>0.05)。以波形Ⅰ为主导的CN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0.19±0.14)优于以波形Ⅱ为主导的CN患者(0.45±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P<0.05)。结论机器学习层次聚类算法可实现CN眼动波形的自动分类和波形诊断,为CN的精准诊断与评估提供辅助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