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黄鱼中酸性Ⅱ的HPLC测定方法。方法选择HPLC法测定黄鱼中酸性Ⅱ的理想色谱条件,并测定黄鱼中酸性Ⅱ的含量及加标回收率,作方法学论证。结果酸性Ⅱ在0.1~20µg/ml的范围内,线性良好,线性方程y=34.94x-2.697,r=0.9998。酸性Ⅱ最低检出浓度为0.08mg/L。样品添加浓度为0.5~10mg/kg时,方法回收率为93.5%~96.6%。结论以HPLC法检测非法添加于黄鱼中酸性Ⅱ的含量,操作简便、定量准确可靠。

  • 标签: 酸性橙Ⅱ 黄鱼 HPLC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辣椒面中酸性Ⅱ的HPLC测定方法。方法选择HPLC法测定辣椒面中酸性Ⅱ的理想色谱条件,并测定辣椒面中酸性Ⅱ的含量及加标回收率,作方法学论证。结果酸性Ⅱ在0.1~20µg/ml的范围内,线性良好,线性方程y=34.94x-2.697,r=0.9998。酸性Ⅱ最低检出浓度为0.1mg/L。样品添加浓度为0.5~10mg/kg时,方法回收率为87.5%~93.7%。结论以HPLC法检测非法添加于辣椒面中酸性Ⅱ的含量,操作简便、定量准确可靠。

  • 标签: 酸性橙Ⅱ 辣椒面 HPLC
  • 简介:患者女,29岁,左下肢出现肿胀性斑块2个月。皮肤专科检查可见左下肢小腿屈侧近腘窝处一约2.5cm×2.0cm的肿胀性斑块,在斑块的右侧有一约3.0cm×2.5cm大小皮损,淡红色,质地柔韧,有浸润感,局部温度略高,无压痛。血常规检测见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轻度增高。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正常,真皮深层、皮下脂肪间隔散在较多嗜酸性粒细胞,少许淋巴细胞浸润,见巨细胞。诊断为嗜酸性脂膜炎。给予患者泼尼松片30mg每日1次、雷公藤20mg每日3次治疗,皮损好转,基本消退。

  • 标签: 嗜酸性脂膜炎
  • 简介:目的:探讨眼眶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3年2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8例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术后复查情况。结果CT表现:3例呈溶骨性破坏,边界不清,呈地图样,边缘骨质硬化,内可见碎骨片,周围可见软组织肿块,肿块范围大于骨质破坏范围;2例呈虫蚀样骨质破坏;3例表现为穿凿样骨质破坏,边界锐利,无明显硬化边,其内被软组织密度影充填,并突破骨质,侵犯硬脑膜及颅骨内、外板向眶内外生长。磁共振成像多表现为等或长T1长T2信号影,T2压脂序列病灶呈低信号,其间可夹杂高信号。术后随访2年,3例病变基本愈合,与正常骨质无明显区别,5例钛网固定良好,8例均未见复发。结论眼眶骨嗜酸性肉芽肿易与其他恶性病变相混淆,正确诊断有赖于临床、影像学、病理相结合,综合细致的全面分析有利于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

  • 标签: 嗜酸细胞肉芽肿 眼眶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浅谈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对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37例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通过我院对患者的细心护理,36例患者已经恢复健康,1例患者病情逐渐好转中。结论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出院。

  • 标签: 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 患者 护理体会
  • 简介: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以胃肠道某些部位局限性或弥漫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分为3型:(1)黏膜型:最常见,主要为胃肠道粘膜内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以消化吸收不良为主要表现;(2)肌层型,较少见,主要表现为胃肠壁增厚,僵硬呈结节状,可引起幽门梗阻及肠梗阻;

  • 标签: 胃肠炎 嗜酸性粒细胞 浆膜型 腹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尿酸性肾病的方法效果。方法对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尿酸性肾病患者16例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显效9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7.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结合中药和西药的优点,减少西药副作用,加强治疗效果,减少复发率。

  • 标签: 中西医结合治疗 尿酸性肾病 中药 西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及诊治要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22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病临床常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外周血像改变以嗜酸性细胞增多为主,内镜下突出的主要表现为黏膜水肿红斑,肠壁增厚、黏膜糜烂或息肉,肠壁增厚等表现。结论嗜酸性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罕见疾病,以胃肠道的某些部位弥漫性或局限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临床多以消化道症状就诊,与其它胃肠道疾病容易混淆,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多、辅助检查胃肠道粘膜水肿、皱壁增宽、结节样增生,胃肠壁增厚,腔狭窄及梗阻等是其较典型临床表现。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 临床表现 内镜下表现 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尿酸性肾病的疗效观察。方法我们将1993年6月-2013年12月确诊为尿酸性肾病将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补肾健脾,解毒利浊。对照组采用别嘌醇口服100mg/d,丙磺舒200mg/d。结果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检查24h尿蛋白定量下降(P<0.05),血尿酸下降(P>0.05),但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酸性肾病治疗极为辣手,采用中西医结合补肾健脾,解毒利浊,比单独用别漂醇、丙磺舒疗效好,且副作用小,无明显反跳现象,具有防止肾脏硬化,肾脏萎缩,防止肾功能衰竭,保护肾功的作用。

  • 标签: 尿酸性肾病 补肾健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及诊治要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22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病临床常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外周血像改变以嗜酸性细胞增多为主,内镜下突出的主要表现为黏膜水肿红斑,肠壁增厚、黏膜糜烂或息肉,肠壁增厚等表现。结论嗜酸性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罕见疾病,以胃肠道的某些部位弥漫性或局限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临床多以消化道症状就诊,与其它胃肠道疾病容易混淆,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多、辅助检查胃肠道粘膜水肿、皱壁增宽、结节样增生,胃肠壁增厚,腔狭窄及梗阻等是其较典型临床表现。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 临床表现 内镜下表现 诊治
  • 简介:慢性尿酸性肾病(亦称痛风性肾病)是指由于嘌呤代谢紊乱或肾脏排泄减少,血尿酸升高,引起尿酸及其结晶沉积于肾脏,造成肾损害的一类疾病。随着经济发展带来饮食结构的巨变,高脂高热量饮食的摄入增加致使高尿酸血症及其导致的多器官损害问题日益突出。肾脏是高尿酸血症最易常损害的靶器官之一,而炎症在高尿酸所致肾损伤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尿酸性肾病 炎症损伤 高尿酸血症 肾损伤 嘌呤代谢紊乱 高热量饮食
  • 简介:目的探讨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LG)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3-2012年14例头颈部ELG的临床资料,分别从研究对象的发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实验室检查、病理、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治疗后随访时间为1~13个月,其中1例经肿块切除术,术后5个月复发;1例经药物治疗,治疗后4个月复发。其余12例患者预后良好,随访期间未出现病情进展或复发。结论ELG常表现为一种无痛的软组织病变,好发于男性,多见于中青年人,好发部位为腮腺区、颈部等。主要依靠病理确诊,最佳治疗方案是手术切除结合适当剂量的放疗。

  • 标签: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头颈部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非典型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及影像表现,探讨该病的诊断思路,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3例该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CT1例,MRI2例,均曾行X线照片。结果3例病变均为单发,分别发生于肩胛骨、耻骨联合、股骨,主要表现为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术前均未能得到正确诊断。结论发生在儿童非典型部位的骨嗜酸性肉芽肿通过种影通过各像学检查相互补充、印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全面、细致、综合的分析能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 标签: 儿童 嗜酸性肉芽肿 影像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D-Dimer)和α1-酸性糖蛋白(AAG)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化学法、免疫比浊法和酶联法对33例食管癌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前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D-Dimer)和α1-酸性糖蛋白(AAG)水平测定,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食管癌患者在手术治疗前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D-Dimer)和α1-酸性糖蛋白(AAG)水平均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手术治疗6个月后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D-二聚体(D-Dimer),α1-酸性糖蛋白(AAG)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018、0.5912,p<0.01)。结论检测食管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D-Dimer)和α1-酸性糖蛋白(AAG)水平值变化对了解术后情况观察疗效和预后判断均有一定的临床性价值

  • 标签: 食管癌 同型半胱氨酸 D-二聚体 &alpha 1-酸性糖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