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研究高脂血症对下肢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7月至2007年3月间的111例患者.按其血脂水平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I组).高甘油三酯血症组(Ⅱ组).高胆固醇血症组(Ⅲ组),混合性高脂血症组(Ⅳ组)。抽取空腹肱静脉血进行血脂测定,同时应用多功能周围血管检查仪分别获取双侧股动脉、股浅动脉、胭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max),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并将结果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按多功能周围血管检查仪检测的下肢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异常率的高度排列依次为:(1)Ⅱ、Ⅲ、Ⅳ组的股浅动脉的P1;(2)Ⅱ、Ⅳ组的股动脉PI;(3)Ⅳ组的足背动脉的PI;(4)Ⅱ、Ⅳ组的胫后动脉RI;(5)Ⅳ组足背动脉的Vmax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混合性高脂血症对下肢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最大,股浅动脉、股动脉、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较易受高血脂的影响而发生动脉硬化。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高原人员进入平原后出现疲劳、嗜睡、头痛、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等现象,研究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对高原反应及其影响。 方法:对 34名来自海拔 4000米地区的疗养员,再疗养前后做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血管内径,最高血流速度、最低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阻力指数、搏动指数等数据,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在受检的 34名疗养员中入院初检查:颈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增高者 21人, 41条血管,其中颈内动脉条,椎动脉 22条; 23人 30条颈内动脉和 4人 4条椎动脉血流速度减低,有 2人的 2条颈内动脉血流速度增高;在院内疗养 30天后再次检查:颈动脉阻力增高有 8人 30条血管,其中 15条颈内动脉和 5条椎动脉。 结论:受检的疗养员中,血流速度异常的血管都伴有阻力指数增高,给临床提供了诊断依据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高原人员进入平原后出现疲劳、嗜睡、头痛、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等现象,研究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对高原反应及其影响。 方法:对 34名来自海拔 4000米地区的疗养员,再疗养前后做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血管内径,最高血流速度、最低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阻力指数、搏动指数等数据,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在受检的 34名疗养员中入院初检查:颈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增高者 21人, 41条血管,其中颈内动脉条,椎动脉 22条; 23人 30条颈内动脉和 4人 4条椎动脉血流速度减低,有 2人的 2条颈内动脉血流速度增高;在院内疗养 30天后再次检查:颈动脉阻力增高有 8人 30条血管,其中 15条颈内动脉和 5条椎动脉。 结论:受检的疗养员中,血流速度异常的血管都伴有阻力指数增高,给临床提供了诊断依据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推拿对颈性眩晕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特定研究时段(2017年5月至2018年3月)内我院神经科接收的9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按挂号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给予对照组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组则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推拿治疗,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式下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用药后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且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的治疗中采用推拿治疗效果显著,不仅可以显著提升治疗有效率,而且还能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情况,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弥漫性疾病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参数及其与甲状腺激素水平间的关系。方法:分析1252例次[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585例次,亚临床甲亢161例次,甲状腺功能减低(甲减)186例次,亚临床甲减122例次,正常组198例次]的甲状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血流参数与甲状腺激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trnodothyronine,FT3)和游离四碘甲状腺素(freethyroxine,FT4)]水平间的相关性。结果:甲亢组的甲状腺上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systolicvelocity,PSV)、PSV×心率(heartrate,HR)及甲状腺体积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在甲亢组中PSV、PSV×HR及甲状腺体积分别与血清FT3、FT4呈正相关(P〈0.01),且其与血清FT3的相关度较FT4高;血清FT3在5.70-15.00pmol/L范围时(正常范围2.63-5.70pmol/L,上限值46.08pmol/L),甲状腺上动脉超声血流参数与其相关性较高,且两者间的相关性随着血清FT3水平的升高而显著下降,当血清FT3近检测上限范围时,两者不相关;而在其他组中,两者呈低度相关或不相关。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甲状腺功能状态,并可辅助用于甲状腺弥漫性疾病临床诊治。
简介:【摘要】血流动力学在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规律 , 对了解和掌握心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和早期预防有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胎儿脐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预测胎儿宫内窘迫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78例中晚期孕妇的胎儿脐动脉血流,其中510例为正常脐血流动力学指标,168例出现异常脐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胎儿脐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变与脐带异常、临床病理妊娠、胎儿畸形等关系密切,并可以借此预测妊娠结局,预测胎儿宫内窘迫的情况。结论产前进行胎儿脐动脉血流动力学检测在判断胎儿宫内变化及胎儿畸形中起到重要作用,对于预测胎儿宫内窘迫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在孕早期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将2021.06月至2022.10月医院收治的150例URSA患者纳入URSA组,另选择同时间段内到医院产前检查的150例正常妊娠孕妇纳入正常组,2组均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两组的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对孕早期URSA的诊断效能。结果:在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峰值流速(S/D)上,URSA组高于正常组(P<0.05)。ROC曲线显示,RI、PI、S/D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6、0.659、0.752。结论:RI、PI、S/D在URSA中呈高表达,用于孕早期URSA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临床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基底动脉狭窄时基底动脉及其供血区脑组织血流动力学情况。方法选择经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MRA)检查诊断为基底动脉狭窄、闭塞患者(狭窄组)19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6例;年龄37-80岁。对照组(基底动脉正常患者)16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37-69岁。所有患者均行颅脑MRA、快速电影相位对比及流动敏感交互式反转恢复序列检查,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得出流速并计算出流量。测量两侧枕叶、小脑、脑桥、延髓灌注值。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狭窄组与对照组间平均流速、峰值流速及血流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组狭窄以远处与对照组之间平均流速、峰值流速及血流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组基底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灌注总值较对照组低(P〈0.05)。不同程度基底动脉狭窄者灌注流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基底动脉狭窄者基底动脉狭窄以远处平均流速、峰值流速、血流量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基底动脉狭窄者后循环供血区脑组织灌注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处基底动脉血流量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r=-0.70,P〈0.05)。结论随着基底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狭窄处基底动脉血流量减低。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血液动力学中超声学进行分析。方法选取70例患高血压的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70例无高血压症状的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和收缩期峰值血液速度(PSV)以及血管阻力指数(RI)、舒张末期血流的速度(EDV)、平均的流速(Vmean)和血管搏动的指数(PI)等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的病变情况并作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患者颈总动脉舒张末期的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RI和PI均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舒张末期的血流速度低于对照组,RI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的患者斑块的检出率和颈动脉的病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EDV显著低于健康人,RI明显比健康人高,总体的变化体现在血流速度逐渐缓慢。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平原居民赴高原地区工作的眼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对2017年8月15日至8月18日于日喀则人民医院超声科对从上海抵达日喀则1个月内的26名汉族男性进行双眼超声灰阶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测定眼部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并在1年后再次于同一地点测定。同时随机选取日喀则当地的藏族男性居民26名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的眼动脉、睫状后长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和颈内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均较对照组低(P<0.05),阻力指数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颈外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阻力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在高原居住1年并在一定程度吸氧后,观察组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与颈内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均有上升,阻力指数均有下降(P<0.05)。睫状后长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上升(P<0.05),阻力指数未见显著变化。颈外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未见显著变化,阻力指数下降(P<0.05)。结论高海拔环境工作导致汉族居民眼部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降低,阻力指数增高,在一年工作生活后有所改善。
简介:目的:研究及观察视神经萎缩患者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及球结膜微循环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3-04/2014-10于本院进行诊治的70例视神经萎缩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的70名健康同龄人员为对照组,然后将两组的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及球结膜微循环指标进行比较,并比较观察组中不同分类及严重程度患者的上述检测指标。结果:观察组的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及球结膜微循环指标均差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重度患者的检测结果差于轻度及中度患者,中度患者的检测结果则差于轻度患者,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不同分类患者之间的检测结果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视神经萎缩患者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及球结膜微循环指标的变化较大,且本病患者的检测结果受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