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320排CT血管成像(CTA)对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诊治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SDAVF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320排CTA及DSA检查,以病变的定性诊断、供血动脉、瘘口、引流静脉的显示情况及手术治疗效果等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分析。结果320排CTA对11例病人均做出正确诊断,DSA首次检查漏诊2例,经行320排CTA获得相关图像信息后再行DSA检查发现病变。所有病人经手术治疗后随访3个月-2年,短期预后均良好,但术后9-12个月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加重3例。结论320排CTA可良好地立体显示SDAVF病灶的特征及其周围的骨性解剖结构,但其不能动态显示病灶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尚不能取代DSA检查。
简介:目的探讨在动静脉内瘘术中应用硬膜外导管对内瘘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97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A组,46例)采用常规动静脉造瘘和治疗组(B组,51例)手术过程中采用硬膜外导管扩张及探查,测定两组患者内瘘术后4w时血流量、内瘘成熟率及1年内瘘血栓形成率。结果A组内瘘术后4w时血流量为(452.4±15.4)ml/min,内瘘成熟率为84.8%,1年内瘘血栓形成率为10.9%;B组内瘘术后4w时血流量为(480.6±16.8)ml/min,内瘘成熟率为96.1%,1年内瘘血栓形成率为13.7%。2组内瘘术后4w时血流量及内瘘成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过程中,应用硬膜外导管探查及扩张,能增加内瘘术后4周时血流量,提高内瘘成熟率,且不增加1年内内瘘血栓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留置导管溶栓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2009年3月至2011年10月治疗的动静脉内瘘血栓失功患者28例,经由股动脉穿刺,在泥鳅导丝引导下将溶栓导管留置在血栓形成部位,通过导管注入尿激酶,如果血栓不能溶解则留置导管持续加压泵入尿激酶,留置时间为3d,造影显示血管不能再通者改用其他方法治疗。结果28例患者经单次给予尿激酶后完全再通8例,留置3d后完全再通者11例,部分再通者5例,溶栓失败者4例。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出血以及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留置导管溶栓的治疗手段对于动静脉内瘘因血栓而失功的患者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微创安全等特点。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HD)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提高动静脉内瘘的成功和使用率。方法4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加强观察护理,分析血管内瘘闭塞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内瘘尽快成熟,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掌握血管内瘘开始使用的时间,熟练掌握穿刺的方法和技巧,血透后压迫止血等等。结果40例患者在5年时间内发生闭塞4例,经改用其他部位重新手术后应用良好;感染2例;没有发生假性动脉瘤,每次穿刺均获得成功,血流量的200—250ml/min,透析效果满意。结论加强内瘘手术前后及使用期的护理,严格控制内瘘并发症的发生,在提高动静脉内瘘的成功率和使用率得到满意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方法将我科56例维持性透析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护理,指导患者正确的自我保护意识进行探讨。结果经过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和患者的自我保护,内瘘应用良好的54例,使用时间2年以上,最长达8年。内瘘闭塞2例,其中低血压引起1例,原因不明1例。结论医护人员对血管通路进行精心维护及指导患者正确的自我保护是确保血管通路质量,保证患者充分透析,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动静脉瘘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肺动脉瘘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及CT增强检查特征性征象对定性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我院5例单发及1例多发肺动脉瘘在透视下、X光片、双层螺旋CT平扫、增强三期扫描及三维重建的影像学表现,总结肺动静脉瘘特征性征象。结果6例患者10处病灶,其中6处在透视下及X光片上呈单个结节状,4处边缘可见带状影;4处呈团片状,CT显示病灶范围清晰,6处呈结节状,4处呈网格状,均可显示1条及多条粗大血管影与肺门区血管相连,三维重建显示更为直观,10处病灶增强后均可见明显强化,且强化时相与肺动脉一致,6处病灶增强后较主动脉提前强化。结论肺动静脉瘘在CT增强扫描上有特征性表现,对肺动静脉瘘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