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 要:目的 建立色甘酸钠滴眼液无菌检查方法。方法 依据(中国药典)2020版四部附录1101无菌检查法,取供试品15瓶,集菌器一套,用少量0.1%无菌蛋白胨水溶液润湿滤膜后过滤润湿液,将供试品全量通过集菌仪加入到滤筒中,过滤,用0.1%无菌蛋白胨水溶液100ml/次冲洗滤膜,冲洗3次,流速为120ml/min,将其中2个滤筒分别加入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100ml,1个作为需气厌氧菌(30~35℃)培养,1个加入金黄色葡萄球菌(少于100cfu)1ml作为阳性对照(30~35℃培养),剩下1个滤筒加入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100ml作为供试品需氧菌真菌(20~25℃)培养,依法检查。结果 菌液组和试验组所接种的大肠埃希菌、生孢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在48小时内培养基变浑浊;枯草芽孢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菌也在72小时内培养基变浑浊。结论 此验证建立的无菌检查测定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色甘酸钠滴眼液无菌检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技术诊断肾嫌色细胞癌(ChRCC)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hRCC超声图像特征。常规超声观察病灶生长部位、形态、大小、是否有包膜、内部回声及血供情况等。应用超声造影观察病灶的灌注特征,包括造影剂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分布情况及消退时间等。结果本组40例病例,38例单发,2例多发;左肾17例,右肾22例,双肾1例。肿瘤发生于肾上部8例(20.0%),肾下部9例(22.5%),肾中部23例(57.5%),其中1例瘤体位于右肾盂内,病灶侵及肾包膜11例(27.5%)。肿瘤呈圆形、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35例(87.5%),边界欠清5例(12.5%),最大径2.0~11.2(5.1±0.8)cm。病灶呈低回声23例(57.5%),等回声7例(17.5%),稍高回声7例(17.5%),囊实混合回声3例(7.5%),病灶内部回声均匀23例(57.5%),回声不均匀17例(42.5%);病灶内伴有钙化灶者5例(12.5%)。彩色多普勒(CDFI):病灶周边可见血管绕行,15例(37.5%)病灶内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12例(30%)病灶内可探及少许星点状血流信号,7例(17.5%)病灶可探及短条状血流信号,仅6例(15%)病灶边缘及内部均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4例患者同时行超声造影检查,病灶均同步于肾皮质开始快速均匀强化,呈稍低增强,早于肾皮质消退,呈"快进快退"灌注模式。所有病例均未发现引流静脉癌栓、肾周组织及淋巴结转移。结论ChRCC常规超声表现为肾实质内乏血供、低回声实性肿块,边界清晰,超声造影呈均匀稍低增强,"快进快退"灌注模式,这些特征有助于术前超声对其做出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技术诊断肾嫌色细胞癌(ChRCC)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hRCC超声图像特征。常规超声观察病灶生长部位、形态、大小、是否有包膜、内部回声及血供情况等。应用超声造影观察病灶的灌注特征,包括造影剂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分布情况及消退时间等。结果本组40例病例,38例单发,2例多发;左肾17例,右肾22例,双肾1例。肿瘤发生于肾上部8例(20.0%),肾下部9例(22.5%),肾中部23例(57.5%),其中1例瘤体位于右肾盂内,病灶侵及肾包膜11例(27.5%)。肿瘤呈圆形、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35例(87.5%),边界欠清5例(12.5%),最大径2.0~11.2(5.1±0.8)cm。病灶呈低回声23例(57.5%),等回声7例(17.5%),稍高回声7例(17.5%),囊实混合回声3例(7.5%),病灶内部回声均匀23例(57.5%),回声不均匀17例(42.5%);病灶内伴有钙化灶者5例(12.5%)。彩色多普勒(CDFI):病灶周边可见血管绕行,15例(37.5%)病灶内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12例(30%)病灶内可探及少许星点状血流信号,7例(17.5%)病灶可探及短条状血流信号,仅6例(15%)病灶边缘及内部均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4例患者同时行超声造影检查,病灶均同步于肾皮质开始快速均匀强化,呈稍低增强,早于肾皮质消退,呈"快进快退"灌注模式。所有病例均未发现引流静脉癌栓、肾周组织及淋巴结转移。结论ChRCC常规超声表现为肾实质内乏血供、低回声实性肿块,边界清晰,超声造影呈均匀稍低增强,"快进快退"灌注模式,这些特征有助于术前超声对其做出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脏杂合性嗜酸细胞/嫌色细胞肿瘤(HOCT)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特点以及与肾嗜酸细胞瘤(RO)、嫌色性肾细胞癌间的关联性。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9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5例)和海军第九七一医院(3例)病理确诊为HOCT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随访,并与同期诊断的27例典型RO 和17例嗜酸型嫌色性肾细胞癌(eChRCC)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比较。结果8例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39~75岁(中位年龄56岁)。均为散发性。7例因体检发现,1例因腰痛就诊。7例获得随访,时间8~96个月(平均37个月),均未见复发或转移。大体检查:7例单发,1例单侧多发。肿瘤直径1.4~5.7 cm,平均3.6 cm,切面灰红、灰黄色,边界清楚。镜下观察:瘤组织边界清楚,6例与周围肾组织直接相邻,2例有纤维性假包膜与周围肾组织分隔,3例瘤组织边缘可见内陷扩张的肾小管,1例瘤组织呈巢团状浸润包膜。瘤组织主要有2种组织学形态:Ⅰ型(4例),由所占比例多少不一的典型RO区与典型eChRCC区混和组成;Ⅱ型(4例),瘤组织具有RO和eChRCC两肿瘤共同的组织形态学特点,3例呈巢团状、梁索状或片状排列,具有显著的水肿性间质,瘤细胞胞质嗜酸,有边界,核小圆形、核周空晕明显;1例多结节状生长,瘤细胞排列成实性片状,水肿性间质不明显,胞质嗜酸、浅染或透明,核小圆形,部分可见明显核周空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所有肿瘤波形蛋白阴性、Ksp-cad弥漫性强度不等阳性,6例(6/8)CD117弥漫阳性,6例(6/8)CK7斑片状或散在着色,S-100A1(4/8)、cyclin D1(6/8)和claudin7(5/8)不同程度阳性表达,但范围和强度较单纯的RO和eChRCC均有缩小和减弱趋势。结论HOCT是一种兼具RO和eChRCC形态特点的低级别嗜酸性肾肿瘤,联合应用CK7、CD117、Ksp-cad、cyclin D1、claudin7和S-100A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三种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辅助作用。该肿瘤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生物学行为上可视为恶性潜能不能确定的肾上皮性肿瘤。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肾嫌色细胞癌基因表达谱芯片,寻找肾嫌色细胞癌发生的关键基因。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肾嫌色细胞癌基因芯片数据GSE15641和GSE11151,利用R软件中的"affy"、"limma"等R软件包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筛选,结合DAVID和STRING在线生物信息学工具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调控网络分析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Cytoscape软件中的Cytohubba插件筛选Hub基因。结果共筛选出肾嫌色细胞癌差异表达基因261个,包括194个表达下调基因,67个表达上调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富集(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以挖掘其生物学功能,其中GO富集分析中的生物学过程(BP)主要富集于细胞分泌、糖异生和细胞增殖调控;在细胞组成(CC)主要富集于细胞外泌体、细胞质膜及其组成部分;在分子功能(MF)主要富集于肝素结合,在KEGG通路分析中主要富集于代谢通路、抗体的生物合成、蛋白质消化吸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利用在线生物信息学工具构建PPI网络,通过Cytoscape软件中的Cytohubba插件筛选前10位Hub基因,分别是胡椒酸和肌氨酸氧化酶(PIPOX)、羟基酸氧化酶2(HAO2)、犬尿氨酸-3-单加氧酶(KMO)、溶质转运家族2成员2(SLC2A2)、甲酰亚胺基转移酶环脱氨酶(FTCD)、血管生成素(ANG)、催化多肽-1(APOBEC1)互补因子(A1CF)、重组表达醛脱氢酶8A1(ALDH8A1)、维生素D结合蛋白(GC)、血浆富含组氨酸糖蛋白(HRG)。结论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肾嫌色细胞癌的差异表达基因,可有效发掘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的相互作用信息,为肾嫌色细胞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肾嫌色细胞癌基因表达谱芯片,寻找肾嫌色细胞癌发生的关键基因。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肾嫌色细胞癌基因芯片数据GSE15641和GSE11151,利用R软件中的"affy"、"limma"等R软件包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筛选,结合DAVID和STRING在线生物信息学工具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调控网络分析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Cytoscape软件中的Cytohubba插件筛选Hub基因。结果共筛选出肾嫌色细胞癌差异表达基因261个,包括194个表达下调基因,67个表达上调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富集(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以挖掘其生物学功能,其中GO富集分析中的生物学过程(BP)主要富集于细胞分泌、糖异生和细胞增殖调控;在细胞组成(CC)主要富集于细胞外泌体、细胞质膜及其组成部分;在分子功能(MF)主要富集于肝素结合,在KEGG通路分析中主要富集于代谢通路、抗体的生物合成、蛋白质消化吸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利用在线生物信息学工具构建PPI网络,通过Cytoscape软件中的Cytohubba插件筛选前10位Hub基因,分别是胡椒酸和肌氨酸氧化酶(PIPOX)、羟基酸氧化酶2(HAO2)、犬尿氨酸-3-单加氧酶(KMO)、溶质转运家族2成员2(SLC2A2)、甲酰亚胺基转移酶环脱氨酶(FTCD)、血管生成素(ANG)、催化多肽-1(APOBEC1)互补因子(A1CF)、重组表达醛脱氢酶8A1(ALDH8A1)、维生素D结合蛋白(GC)、血浆富含组氨酸糖蛋白(HRG)。结论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肾嫌色细胞癌的差异表达基因,可有效发掘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的相互作用信息,为肾嫌色细胞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上腺色棕片联合非那雄胺在前列腺电切术后血尿控制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13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1个月内的不同药物治疗方法分为未服药组(309例)、非那雄胺组(288例)、肾上腺色胺片组(294例)和联合药物组(322例),比较各组患者术后血尿转阴时间及因血尿再次住院、输血和再次手术的发生情况。结果四组患者的年龄、术前前列腺体积、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服药组相比,三组服药患者因血尿再次入院率、术后再入院输血率、再次手术止血率、血尿转阴时间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那雄胺联合肾上腺色棕片治疗前列腺电切术后血尿的疗效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高危孕产妇护理管理阶段开展五色预警技术管理模式的临床效果及对孕产妇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研究样本限定为本院2020年3月到2021年3月在院高危孕产妇共计148例,基于本院五色预警技术管理措施实施前后分组,实施前74例孕产妇纳入对照组,实施后74例孕产妇纳入干预组,分值护理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评分等数据差异。结果:干预组孕产妇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护理服务质量评分分析中,护理细节、风险管控、行为干预、态度表现等评价分值较之对照组有着显著的数据差异(P<0.05)。讨论:高危孕产妇病情干预中,五色预警技术的实施对孕产妇身心状态的改善效果显著,能够更进一步保证孕产妇分娩安全,同时优化产前的护理服务质量,进一步促进本院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感光聚合物喷射(photopolymer jetting,PJ)一体化三维打印多色多硬度牙颌模型,定量评价打印精度,以期为PJ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经扫描和软件处理的上颌Kennedy第二类第一亚类牙列缺损的牙颌模型数据为参考数据,通过基于数字光处理(digital light processing,DLP)技术的单色单硬度打印机(DLP-800d)打印单色单硬度DLP模型5个(DLP组),通过基于PJ技术的多色多硬度打印机(J300Plus)打印多色多硬度PJ模型5个(PJ组)。三维扫描打印模型,将打印模型扫描数据在Geomagic Studio 2013软件中配准于参考数据,计算整体及各区域(余留牙列、邻缺隙基牙、完整牙龈、非游离缺失区牙龈、游离缺失区牙龈、可摘局部义齿黏膜支持区)的三维偏差,以均方根值表示,均方根值越小,打印正确度越高;将同组5个模型的扫描数据进行两两配准后计算三维偏差,均方根值越小,打印精密度越高。以200 μm为临床可接受误差的阈值。比较两组牙颌模型打印正确度和精密度的差异。结果两组牙颌模型整体及各分区打印正确度均方根值均小于200 μm;DLP组整体打印正确度[57.70(2.10) μm]显著优于PJ组[71.00(7.70) μm](P<0.05);DLP组整体打印精密度[15.20(5.05) μm]显著优于PJ组[37.55(15.55) μm](P<0.05)。结论本项研究采用的国产PJ打印机能以较好的正确度和精密度打印多色多硬度牙颌模型,可为实现牙颌模型软硬组织区域硬度差异化仿真提供一体化三维打印。
简介:摘要患儿女,2岁2个月,生后7 d起反复发生湿疹样皮疹,后出现皮肤异色、毛发脱落。生后1个月10 d出现胆汁淤积,持续4个月后胆汁淤积改善,转氨酶增高。平素出汗少,不耐热,粗大运动发育稍落后。皮肤科检查:全身斑驳的色素沉着及色素脱失,暴露部位为著,头发、眉毛稀疏。父母无类似表现。全外显子测序显示,患儿FAM111B基因突变c.1883G>A(p.Ser628Asn),父母该基因未见突变。根据典型皮损、肝功能异常及基因检查结果,该患儿诊断为遗传性纤维性皮肤异色病伴跟腱挛缩、肌病和肺纤维化,FAM111B基因突变c.1883G>A可能是导致该患者临床表现的原因。予保肝、防晒、康复训练等治疗,随访10个月,患儿仍有皮损、转氨酶增高,无其他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