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拉伸训练联合穴位按摩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处于恢复期)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PNF拉伸训练,观察组则在PNF拉伸训练后辅以穴位按摩治疗。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2组患者偏瘫侧肩、肘关节肌肉张力,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FMA)上肢部分评估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情况,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运动功能部分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结果干预6周后对照组、观察组肩关节MAS评分[分别为(1.88±0.62)和(1.15±0.47)分]、肘关节MAS评分[分别为(1.75±0.58)分和(1.30±0.49)分]、上肢FMA评分[分别为(39.52±8.06)分和(43.19±8.55)分]及FIM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61.36±9.80)分和(64.57±8.91)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指标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及PNF拉伸训练基础上辅以穴位按摩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提高康复疗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晚期血小板减少与凝血指标及血栓弹力图(TEG)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孕晚期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正常妊娠孕妇为对照组,并以血小板计数(PLT)将观察组患者分为观察组1(PLT:80-99×109/L)、观察组2(PLT:50-79×109/L)、观察组3(PLT0.05);TEG指标比较,各组间在R值及Angle角方面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各组间在K值、CI值、MA值方面比较则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与R值、K值则呈负相关,与Angle角、CI值、MA值则呈正相关(p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股骨拉伸功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护理效果与舒适度的影响。方法 针对院内2019年2月-2020年2月开展保守治疗的74例腰椎间盘症病患,随机划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参照组开展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前提下开展股骨拉伸功,观察两组病患的护理效果。结果 参照组总有效率为61.11%,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4.21%,研究组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骨拉伸功可以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患的护理效果,提高舒适度,值得临床广泛运用与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构建孕妇体质测试指标体系,以期了解孕妇孕期体质水平,为孕妇科学运动处方的制定提供客观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法与德尔菲法构建孕妇体质测试指标体系,通过对2019年11月7日至2020年1月7日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前检查的60例孕妇进行测试,以检验孕妇体质测试指标体系实践运行效果,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孕妇对体质测试过程及结果的评价。测试、调查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测试前后胎心率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3轮专家论证,形成了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23个三级指标的孕妇体质测试指标体系。将形成的孕妇测试指标体系在60例孕妇中进行测试,体质测试指标体系运行流畅,所有孕妇均能完成测试内容。测试期间孕妇未出现任何不适症状,测试前、后胎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2.1±3.8)与(142.1±4.5)次/min,t=-0.025,P=0.980]。测试时长(32.6±3.4)min,负荷消耗(300.1±41.2)kcal(1 kcal=4.184 kJ)。测试后调查显示全部孕妇对测试过程及结果表示满意。结论构建的孕期体质测试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实用性、安全性,可以尝试作为孕期体质水平的评价工具。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掌、背侧Barton骨折的术后影像学指标变化规律及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14年4月至2019年4月的43例Bart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背侧Barton骨折(n=19),掌侧Barton骨折(n=24),所有患者均采用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分别在两组内比较术后当日、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1年的影像学指标,在两组间比较1年内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丢失值,分析各影像学指标丢失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年内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丢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间影像学指标丢失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7;P=0.178;P=0.190),尺偏角丢失和桡骨高度丢失具有明显相关性(P=0.023),掌倾角丢失和尺偏角丢失、掌倾角丢失和桡骨高度丢失间无明显相关性(P=0.587;P=0.135)。结论应用掌侧锁定钢板治疗背侧、掌侧Barton骨折均有效,但术后1个月内易发生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丢失,在此期间应多复查,避免过度负重。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凝血相关指标对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评估意义。方法采用系统抽样方法随机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抽取胃癌手术患者244例,其中男177例,女67例,年龄范围35~84岁。检测244例胃癌手术患者的凝血指标,分析凝血指标在不同病理分期(pTNM)、组织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差异。结果pTNM Ⅰ期胃癌患者外周血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为(11.03±0.72)s、D-二聚体(D-dimer,D-D)水平为0.21(0.10,0.41)mg/L、血小板计数(platelets,PLTs)为(183.21±46.96)×109/L,Ⅱ期分别为(11.07±0.79)s、0.34(0.17,0.66)mg/L、(205.18±84.81)×109/L,Ⅲ期分别为(11.27±0.64)s、0.39(0.18,0.70)mg/L、(212.60±69.53)×109/L,Ⅳ期分别为(11.44±0.72)s、0.91(0.30,2.09)mg/L、(215.50±50.23)×109/L;胃癌患者pTNM分期越高,外周血PT、D-D水平和PLTs越高(均P<0.05)。组织分化程度不同的胃癌患者各项凝血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D-D水平[0.39(0.19,0.84)mg/L]和PLTs[(210.64±70.09)×109/L]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分别为0.25(0.12,0.50)mg/L、(191.17±59.93)×109/L](均P<0.05)。结论胃癌患者检测PT、D-D和PLTs水平不仅可以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还有助于了解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对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