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评估睾丸筋膜室减压术对睾丸扭转复位后生精功能保护效应的可行性。方法将32只兔子随机分为对照组(S组)、睾丸扭转单纯复位组(I组)及睾丸扭转复位+筋膜室减压术组(T组:T1组、T2组)共4组,每组8只。I、T组建立术侧睾丸完全扭转模型后,I组予单纯复灌注,T组复灌注后再行筋膜室减压术。各组兔子建模成功后继续饲养30 d。各组兔子术前、完全扭转建模成功后、复灌注后及30 d后均行睾丸筋膜室内压测量及SWE检查,实验结束后取术侧睾丸行病理学检查。结果睾丸扭转后,各实验组术侧睾丸筋膜室压力及睾丸组织杨氏模量平均值(Emean)升高(均P<0.05),且随着扭转时间延长进一步升高(均P<0.05)。复灌注后,I组睾丸筋膜室压力及睾丸组织Emean进一步升高(均P<0.05),而T组睾丸筋膜室压力及睾丸组织Emean降低(均P<0.05)。30 d后,I组睾丸筋膜室压力及睾丸组织Emean均大于T组(P<0.05),而睾丸组织Johnsen′s评分小于T组(P<0.05),睾丸组织凋亡指数及丙二醛含量大于T组(均P<0.05)。结论睾丸筋膜室减压术对睾丸扭转复位后生精功能具有一定保护效应。SWE可以间接评估睾丸扭转及复位后睾丸筋膜室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及筋膜室减压术对生精功能的保护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肥胖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8月至2020年9月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81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分为肥胖组(BMI≥28 kg/m2,11例)和非肥胖组(BMI<28 kg/m2,7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造血干细胞植入、移植后并发症、生存及复发等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81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80 d(8~1 218 d),1年总生存(OS)率77.9%,1年无进展生存(PFS)率73.8%。非肥胖组与肥胖组1年OS率分别为82.6%和46.2%(χ2=15.54,P<0.01),1年PFS率分别为82.1%和36.4%(χ2=15.56,P<0.01),非复发死亡(NRM)率分别为7.1%和32.7%(χ2=6.463,P=0.01),累积复发率分别为11.5%和42.9%(χ2=8.146,P=0.004)。非肥胖组和肥胖组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血小板植入时间、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出血性膀胱炎、巨细胞病毒感染及EB病毒感染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肥胖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OS的独立不良影响因素(HR=3.814,95% CI 1.343~10.827,P=0.012)。结论肥胖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生存的重要不良影响因素,改善这部分患者的疗效及生存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展开分析。方法:研究期:2019年1月-2021年1月,纳入60名患者,所有患者均于研究期内,于我院接受人工流产手术,采用计算机双色球分组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并对患者应用不同麻醉方案:异丙酚麻醉(观察组,n=30),传统麻醉(对照组,n=30),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差异。结果:麻醉效果对比,有效率观察组患者93.33%(28/30)高于对照组患者73.33%(22/30),(p<0.05);麻醉综合征发生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3.33%(1/30)低于对照组患者20.00%(6/30),(p<0.05)。结论:针对人工流产手术患者的麻醉方案选择,异丙酚安全、有效,具有起效迅速,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的优势,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异种器官移植带来了诸多医学技术难题,随着科技发展,困难将迎刃而解,但深受传统思想和宗教信仰等影响的人们能否接受这一延续生命的方式呢?异种器官移植进程中,人们对异种器官的移植认同仍是主要问题。本文以问卷调查和网上投票等方式调查人们对于异种器官移植的认同感,希望通过积极措施提高认同感,促进异种器官移植未来的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一个异戊酸血症家系患儿的临床特征、生化特征以及分子致病机制。方法综合分析患儿的临床表型及血清氨基酸和尿有机酸谱,并应用靶向捕获高通量测序及Sanger测序进行突变位点分析和家系验证。结果患儿生后10天出现体重不增、食纳差,并伴有嗜睡,精神差,有"汗脚"体味。生化检查提示高氨血症,血清氨基酸谱显示异戊酰肉碱C5明显升高(3.044,参考值0.04~0.4 μmol/L),尿有机酸分析显示异戊酰甘氨酸明显升高(669.53,参考值0~0.5),临床初步诊断为异戊酸血症;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儿IVD基因上携带父源的c.149G>A(p.R50H)杂合变异和母源的c.1123G>A(p.G375S)杂合变异,患儿哥哥携带c.1123G>A(p.G375S) 杂合变异,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其中c.149G>A(p.R50H)为已报道的致病性变异,c.1123G>A(p.G375S)变异未见既往研究报道。结论从遗传学角度明确了患儿的发病原因,为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分子依据,并为该家系的再生育提供产前遗传咨询。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门诊就诊管理中,实施精益管理的效果。方法:择144例患者,分为常规、观察两组(n=72),前者采取常规管理,后者采取精益管理,比较管理效果。结果:常规、观察两组相关指标比较,观察组挂号时间较短、就诊时间较短、收费时间较短、取药时间较短、检查时间较短、满意度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无精及严重少精症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类型与不同分型下性激素水平差异。方法 对2018年5月-2020年9月我院的无精及严重少精症患者131例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分为无精组76例,少精组55例,使用G显带技术和PCR技术分别检测患者染色体核型和Y染色体微缺失。结果 检测后,无精组Y染色体微缺失占比14.47%,少精组Y染色体微缺失占比12.73%。AZFc缺失最高,P<0.05。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最高的为AZF(a+b+c)缺失,P<0.05,在睾酮对比上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导致男性不育的主要因素中遗传因素占用很大的比例,如做试管婴儿,应提前检测染色体和Y染色体微缺失,减少遗传因素而影响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