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扩大标准供者(ECD)与标准供者肾移植受者中长预后情况。方法回顾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1年8月至2017年5月共506例肾移植临床资料,根据供者临床数据将相应受者分为ECD组对照组,基于两组间基线资料初步比较结果进行1∶4倾向性评分匹配以最大程度消除选择偏差对结果影响,最终选定ECD组(67例)、对照组(230例)进行分析研究。中位随访时间50个月,应用秩和检验等方法比较两组受者不同时间点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恢复情况、移植肾功能延迟、急性排斥反应、全因感染发生率以及受者/移植肾存活率等。结果ECD组受者在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全因感染发生率方面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至术后4年,ECD组受者eGFR均略低于对照组(P<0.05),第5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3)。受者/移植肾存活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3P=0.076)。结论合理供肾取舍标准受者选择标准可以使ECD供肾应用更安全、更科学、效率最大化。

  • 标签: 肾移植 扩大标准的供者 预后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罹患白内障患者治疗当中,采用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对患者中长视觉质量影响价值。方法:分组对照模式下探析治疗干预效果,

  • 标签: []多焦点 人工晶体植入术 中长期视觉质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Dynesys混搭手术(部分节段采用Dynesys非融合固定,另部分节段采用Dynesys联合椎间融合器融合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LDD)中长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6年9月期间27例LDD接受Dynesys融合固定非融合固定混搭手术治疗且随访完整病历资料(混搭组)。男8例,女19例;年龄(59.1±11.9)岁(范围23~78岁)。腰椎管狭窄症1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4例;合并腰椎动力位不稳4例,腰椎滑脱7例。双节段病变15例,L3~L5 9例、L4~S1 6例;三节段病变11例,L3~S1 7例、L2~L5 4例;四节段病变1例,L2~S1 1例。均采用后路正中切口,双侧椎弓根螺钉植入,在融合节段加植入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以同期27例接受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病例作为对照。临床指标包括腰痛下肢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影像学指标包括融合率、固定节段和头侧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disc hight,DH)、非融合节段和头侧邻近节段椎间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混搭组融合组随访时间分别为(83.8±20.9)个月(范围48~112个月)(87.3±16.2)个月(范围53~114个月)。两组患者基线资料(随访时间、年龄、性别、手术节段、疾病诊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混搭组手术时间为(183.0±27.8)min,术中出血量为(301.9±178.9)ml,明显少于融合组(t=2.337,P=0.023;t=2.706,P=0.01)。两组患者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t=12.164,P< 0.001)、下肢痛VAS评分(t=20.703,P<0.001)ODI(t=22.827,P< 0.001)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混搭组共32个节段接受TLIF+Dynesys固定,35个节段接受Dynesys非融合固定,术后1年28个融合节段(87.5%)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组共67个融合节段,术后1年融合率为85.1%。混搭组末次随访时非融合固定节段DH较术前有所降低(t=2.647,P=0.012),而混搭组融合节段融合组手术节段末次随访时DH均较术前有所增加。末次随访时非融合固定节段保留了一定ROM(2.4°±1.5°),非融合固定节段头侧邻近节段ROM明显小于融合节段头侧邻近节段(t=2.126,P=0.044)。混搭组中4例患者(8枚螺钉)发生影像学松动,5例患者发生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SD);融合组中3例患者(6枚螺钉)发生影像学松动,8例患者发生ASD,均未接受再手术治疗。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发现螺钉断裂。结论Dynesys动态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混搭手术治疗LDD安全、有效,融合率不亚于刚性固定融合手术。与多节段融合手术相比,该术式具有创伤小,保留部分手术节段活动度优势。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解剖定位模式在NICU新生儿长期静脉留置中应用价值。方法:随机筛选我医院NICU新生儿中行长期静脉留置患儿80例作为本次研究病例,通过随机数字表分组方式将所纳入病例分成40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置管操作,观察组则给予解剖定位模式置管,详细对比两组最终获得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最终结果对比显示,观察组患儿静脉穿刺所用时间较短,一次静脉置管操作成功率较高,置管期间发生并发症也较少,导管留置时间明显延长,最终患儿家属对此次置管操作满意度评分也较高,两组结果对比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长期静脉留置 NICU新生儿 解剖定位模式 有效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GCAA)患儿临床特点及中长预后。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4年建立川崎病冠状动脉瘤随诊患儿队列中选择符合标准101例GCAA患儿进行总结。GCAA诊断标准为冠状动脉瘤内径≥8.0 mm,患儿均完成定期随诊。随访终点为患儿最后一次随诊或死亡时间。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²检验。结果101例符合纳入标准GCAA患儿入选研究对象,其中男82例(81.2%)、女19例(18.8%);发病年龄2.5(1.0,4.5)岁,随访时间4.5(2.7,7.5)年,最长19年。患儿常规接受阿司匹林、华法林治疗,严重者另加氯吡格雷。截至随访终点,13例(12.9%)患儿出现心脏增大,11例(10.9%)合并心功能不全,13例(12.9%)发生心肌梗死,2例(2.0%)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6例(5.9%)死亡。受累冠状动脉共170支, 位于左侧主干24支(14.1%),左回旋支10支(5.9%),左前降支57支(33.5%),右侧冠状动脉中段78支(45.9%),右侧冠状动脉远段1支(0.6%)。11例(10.9%)患儿GCAA内径回缩至4.0 mm及以下;受累170支冠状动脉中,28支(16.5%)冠状动脉内径回缩到4.0 mm及以下。左侧、右侧GCAA回缩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7%(17/91)比13.9%(11/79), χ²=2.473,P=0.116]。单侧GCAA与双侧GCAA患儿回缩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1%(9/56)比4.4%(2/45), χ²=2.381,P=0.123]。结论川崎病 GCAA以右冠状动脉中段、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最常见,患儿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较高,预后欠佳。

  • 标签: 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冠状动脉瘤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Dynesys动态内固定联合减压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长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5年3月采用Dynesys动态内固定联合减压治疗145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男84例,女61例;年龄(55.9±7.1)岁(范围19~75岁),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69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53例、Ⅰ度退行性腰椎滑脱症23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腰痛评分(29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手术前后临床症状情况;腰椎侧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与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腰椎动力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与相邻节段椎间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椎间盘Pfirrmann分级系统评估手术节段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背部下肢VAS评分、ODI、腰椎JOA评分分别由术前(6.6±1.7)分、(7.1±1.4)分、63.1%±10.2%、(12.5±2.4)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2.6±1.0)分、(2.8±0.9)分、30.9%±9.8%、(22.4±2.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腰背部下肢VAS评分、ODI腰椎JOA评分分别由术前(6.3±2.2)分、(6.9±1.3)分、63.4%±8.5%、(12.8±2.7)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2.4±1.2)分、(2.8±1.0)分、35.1%±12.0%、(22.2±2.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Ⅰ度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腰背部下肢VAS评分、ODI、腰椎JOA评分分别由术前(5.7±2.3)分、(6.7±0.9)分、65.7%±10.0%、(12.5±2.7)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2.2±1.2)分、(2.7±1.1)分、37.0%±11.8%、(22.4±2.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尾侧椎间隙高度与术前相比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头侧邻近节段,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11.3±1.8)mm较术前(12.1±1.9)mm术后1年(11.7±1.6)mm相比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6, P=0.001)。手术节段ROM由术前7.6°±2.2°下降至术后1年时5.5°±1.6°、末次随访时2.9°±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7.9, P<0.001)。头侧尾侧邻近节段ROM分别由术前8.2°±2.4°6.5°±1.6°增加至术后1年时9.1°±2.1°7.1°±1.9°、末次随访时10.6°±2.5°7.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663.81, P<0.0010.023)。末次随访时,51.9%(120/231)邻近节段发生退变,其中103个为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17个为有症状邻近节段退变。结论Dynesys动态内固定联合减压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获得满意中长临床疗效;手术节段ROM随术后时间延长而下降,尽管能保留部分ROM,但不能避免邻近节段退变。

  • 标签: 腰椎 椎管狭窄 椎间盘移位 脊椎前移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个体化改良与常规方案治疗肢体长骨骨巨细胞瘤(GCTB)临床效果,评估个体化改良方案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05年1月—2017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医院两个骨肿瘤中心178例手术治疗四肢长骨GCTB患者临床资料,男95例、女83例,年龄8~75(35.7±11.7)岁。178例中,2005年1月—2011年12月70例患者设为常规组,其中男39例、女31例,年龄8~68岁,55例采用病灶内常规刮除加骨水泥、异体骨或自体骨填充,15例瘤段切除人工假体重建术;2012年1月—2017年12月108例患者设为改良组,其中男56例、女52例,年龄16~75岁,根据肿瘤发生部位、Campanacci分级、病理骨折与否,采用95例改进病灶内磨削术加骨水泥或异体骨或自体骨填充,13例瘤段切除人工假体(膝关节为改进假体)重建等个体化改良方案。观察并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复发转移情况及5年累积无复发生存率;末次随访时采用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标准比较术后两组患者肢体功能。结果17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4~117(56.9±26.1)个月。(1)术后有1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常规组11例(15.7%,11/70)、改良组4例(3.7%,4/108),常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改良组,主要发生于瘤段切除关节重建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39,P<0.05)。(2)178例患者中,24例(13.5%)复发。常规组改良组术后总体复发率分别为22.9%(16/70)7.4%(8/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91, P<0.05)。常规组中病灶内常规刮除术患者复发率为27.3%(15/55),改良组中病灶内扩大刮除术患者复发率为7.4%(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27,P<0.05);两组瘤段切除重建术患者分别有1例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总复发率13.5%(24/178),其中桡骨远端股骨近端复发5例(5/12)。178例患者5年总体累积无复发生存率为90.8%,其中常规组78.5%、改良组9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23, P<0.05)。(3)178例患者术后肢体功能MSTS评分为(28.7±2.3)分,常规组改良组分别为(27.61±3.13)分(29.33±1.29)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5, P<0.01)。两组患者中病灶内刮除术后MSTS评分均较瘤段切除关节重建术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20、2.177,P值均<0.05)。结论采用个体化改良方案治疗后GCTB复发率较低,且患者肢体功能佳,瘤段切除联合改良假体重建可以改善肢体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

  • 标签: 骨巨细胞瘤 复发 临床结果 肿瘤治疗方案 肱骨 股骨 胫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使用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中长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43例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资料,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54.2±18.3)岁(范围40~78岁)。43例中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23例(Dynesys组),行PLIF者20例(PLIF组)。随访过程中采用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观察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上端固定椎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及两者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并应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系统评价邻近节段退行性变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临床疗效。结果43例随访时间(105.3±8.7)个月(范围60~120个月)。Dynesys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以及上端固定椎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与PLI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LIF组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显著降低,上端邻椎活动度明显增加,与Dynesy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61,P<0.05;t=4.834,P<0.05)。根据UCLA系统评分标准,Dynesys组3例出现上端邻近节段影像学退变,PLIF组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ynesys组与PLIF组VAS评分ODI指数在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显著降低,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二次手术方面,Dynesys组仅1例出现症状学邻近节段退变,二期行微创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而后者则出现3例再次行手术治疗(行经椎间孔入路椎间植骨融合者1例,行PLIF者2例)。结论Dynesys动态稳定内固定系统与PLIF腰椎融合术在治疗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时均可以取得较为满意临床疗效,但前者在维持腰椎一定活动度及预防邻近节段进一步退变方面更有优势。

  • 标签: 腰椎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对比研究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探讨老年男性中长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与骨密度、骨微结构相关性。收集2018年6月—2019年1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且年龄>60岁男性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PPI服用情况,分为对照组(使用PPI时间<1周,50例)PPI治疗组(服用PPI时间>3个月,30例)。分析患者生化指标、骨密度及骨小梁分数。PPI治疗组体重、白蛋白水平较对照组降低,促甲状腺素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PPI治疗组对照组股骨腰椎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PI治疗组腰椎骨小梁分数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骨小梁分数与碱性磷酸酶(r=0.45,P=0.002)、体重指数(r=0.164,P=0.045)呈正相关,与年龄呈负相关(r=-0.291,P=0.02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骨小梁分数与碱性磷酸酶依然存在正相关性(β=0.437,P=0.023)。使用PPI超过3个月可明显影响骨微结构,骨微结构较骨密度更能反映PPI对骨不良影响。

  • 标签: 骨密度 质子泵抑制剂 骨质疏松症 老年人 骨微结构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中长效果。方法 以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弹性棒非融合术及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4/5椎间盘突出(LDH)临床疗效、椎间隙高度及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等数据变化,评估弹性棒系统在临床中长应用价值。方法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57例单节段腰4/5 LDH患者,分为融合组31例,非融合组26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JOA)腰3/4、4/5、腰5/骶1节段椎间隙前缘及后缘高度、PI、PT、SS、LL等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两组ODI、JOA及VAS评分术前、术后3年及末次随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效果均满意;B组腰4/5间隙前缘及后缘术后末次随访高度小于A组[(12.13±1.65) mm比(13.72±2.38) mm,t=2.889,P<0.05;(7.03±1.19) mm比(8.03±1.69) mm,t=2.556,P<0.05];B组LL值末次随访小于A组[(41.50±4.72)°比(44.66±6.54)°,t=2.049,P<0.05]。B组SS值术前、术后3年随访及术后末次随访均大于A组[(35.02±4.42)°比(31.59±5.38)°,t=2.595,P<0.05;(34.92±4.59)°比(0.43±5.11)°,t=3.501,P<0.05;(29.91±4.20)°比(32.37±4.59)°,t=2.108,P<0.05]。结论两种术式治疗单节段腰4/5 LDH都能取得良好长期临床效果,非融合术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融合术能较好维持责任节段椎间隙前缘高度;非融合术能更好维持临近节段腰3/4后缘、腰5/骶1前缘椎间隙高度及SS值。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弹性棒 单节段 矢状位参数
  • 简介:【摘要】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近年来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而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也是临床导致老年患者胸背部、腰部疼痛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质量,具有较高致残率及致死率。随着微创手术不断发展进步,对于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早期行微创手术治疗成为首选治疗方案,其中经皮椎体成形术 (PKP) 是通过穿刺针,在压缩骨折椎体内注入骨水泥,术后可以达到稳定骨折、恢复椎体力学强度、防止椎体进一步压缩和缓解疼痛,使患者早期恢复正常活动。祖国中医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上也颇有良方并流传至今,获得了现代医学认可应用,在临床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中受到患者青睐。本课题对本院9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均开展了垫枕复位疗法与椎体成形术(pkp)联合治疗,并对中长疗效临床应用效果价值进行评价,同时就其临床意义展开研究。

  • 标签: 垫枕复位疗法 椎体成形术(pkp)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中长期疗效 比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与经辅助切口取标本手术中长疗效。方法采用倾向评分匹配研究方法。纳入病理诊断为直肠腺癌、术前影像评估为T1~3期且体质指数<28 kg/m2患者,排除行局部切除术或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同时性多原发癌、术前存在肿瘤致肠道梗阻或穿孔、术前接受新辅助放疗或不适于行腹腔镜手术者。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264例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资料被纳入本研究,根据手术方式分为NOSES组(52例)经辅助切口取标本手术组(辅助切口组,212例)。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对初始数据进行1∶1匹配,最终获得两组病例各46例。比较两组2年无病生存情况、手术及围手术期情况。结果倾向评分匹配后,NOSES组辅助切口组肿瘤短径分别为(2.9±0.8)cm(3.1±1.0)cm(t=0.842,P=0.402),两组其他基线资料也均具有可比性(均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OSES组术后首次恢复排气时间[2(1~6)d比3(1~6)d,Z=-3.035,P=0.002]及首次恢复流食时间[3(1~6)d比3(2~7)d,Z=-2.587,P=0.010]均早于辅助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辅助切口组相比,NOSES组术后疼痛评分更低[3(2~5)分比4(3~7)分,Z=-5.477,P<0.001],美容评分更高[8(6~9)分比7(5~8)分,Z=-6.329,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OSES组远切缘距离长于辅助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1.2)cm比(2.9±1.4)cm,t=3.287,P<0.001]。两组近切缘距离、收获淋巴结数环周切缘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2年,NOSES组辅助切口组2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3.5%8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6)。结论NOSES中长疗效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相当;NOSES具有切口更加美观、术后疼痛更轻、恢复更快优势,更符合微创理念。

  • 标签: 直肠肿瘤 腹腔镜技术 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郭福美 王长明 陶格同 张新娟 马海林 王妍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6-15
  • 出处:《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老年心理研究中心,北京 100101 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北京 100049,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北京 100053,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行为与心理健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老年心理研究中心,北京 100101,西藏大学高原脑科学研究中心,拉萨 850000
  • 简介:摘要目的考察长期高原环境暴露影响知觉闭合功能加工过程神经机制。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30名首次进入高原地区(海拔3 658米)并居住满两年大学生作为高原组,另选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相匹配29名从未去过高原地区大学生作为平原组,比较两组被试基本生理指标。两组被试接受面孔成对比较任务,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技术比较两组被试脑电数据差异。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两组被试生理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脑电数据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生理学指标显示,高原组大学生心率[(86.71±10.82)次/min,(75.97±11.28)次/min ;t=-3.19,P=0.002]、舒张压[(75.93±9.19)mmHg,(68.59±11.42)mmHg);t=-3.20,P=0.002]均显著高于平原组;高原组大学生血氧饱和度显著低于平原组[(90.77±2.25)%,(98.31±1.56) % ;t=14.00,P<0.001]。在面孔成对比较任务中,事件相关电位P1波潜伏期组别主效应显著,高原组大学生显著短于平原组[(105.10±15.59)ms,(128.35±14.40)ms,P<0.001]。N170波幅组别主效应显著,高原组波幅显著大于平原组[(-7.57±3.83)μV,(-5.11±3.26)μV,P=0.005]。NCL波幅组别半球交互效应显著(F(1,57)=9.72,P=0.003),简单效应检验显示,平原组右侧波幅显著大于左侧[(0.46±1.31)μV,(1.16±1.33)μV]。P1潜伏期与心率(r=-0.46,P<0.01)、血氧饱和度(r=0.64,P<0.01)舒张压(r=-0.26,P=0.049)均显著相关。结论长期暴露于高原环境,视觉早期感知神经反应活动加快,在面孔整体构型加工阶段激活了更多神经元,在知觉闭合完成阶段出现半球代偿效应。

  • 标签: 高原环境暴露 知觉闭合 事件相关电位 遮挡面孔 半球代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