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术后发生骨不连的危险因素,以期降低骨不连的发生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收治的804例股骨干骨折患者资料。男575例,女229例;年龄为18~96岁,平均43.7岁。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骨不连分为两组:骨不连组112例,无骨不连组69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等术前一般资料,以及手术时间、内固定方式、复位方式、内固定失败等术中及术后资料,将P<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危险因素。结果骨不连组与无骨不连组患者的吸烟史情况、饮酒史情况、损伤机制、损伤类型、多发伤情况、骨折AO分型、固定方式、内固定失败情况、术后感染情况及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使用情况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吸烟史(OR=3.261,95%CI:2.072~5.133,P<0.001)、高能量损伤(OR=2.010,95%CI:1.085~3.722,P=0.026)、多发伤(OR=3.354,95%CI:1.985~5.669,P<0.001)、AO分型32-C型骨折(以32-C型骨折为参照,P=0.034)、外固定支架固定(以外固定支架固定为参照,P=0.009)、内固定失败(OR=3.517,95%CI:1.806~6.849,P<0.001)是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危险因素。结论有吸烟史、高能量损伤、多发伤、AO分型32-C型骨折、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及内固定失败的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容易发生骨不连,临床治疗中应高度关注此类高危人群。
简介:摘要医学院校青年骨干教师是医学教学的主力军。医学院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是保障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储备医学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医学生力军的重要手段。当前,医学院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面临新的挑战:青年骨干教师数量不足、分布不均,教学相关理论匮乏,教学任务重,信息素养不足,教师培养院校支撑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北京大学医学部构建并实施了4层级理论教学、3层次课程内容设置的国内访问学者培训项目,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评估培训效果。结果显示,培训后,98.8%(332/336)学员认为自己在医教研能力方面有所提高;90.2%(303/336)的学员能够在结业时完成至少1篇论文或综述;97.9%(329/336)的学员培训后留在选派单位成为科室的骨干。可见,国内访问学者培训项目可以提高医学院校青年骨干教师的医教研能力和科研热情,有助于校际合作。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针对股骨干骨折患者实施不同的诊疗手段所取得的不同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骨科自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股骨干骨折患者纳入至此次临床调查工作中,并作为重要的参考对象,按照所制定诊疗方案的不同,首先由调查人员负责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随机、平均的分组,每组患者的数量均为40例,将其中40例应用喷酒按摩特色诊疗法的患者纳入至对照组中,剩余的40例患者则将诊疗方案更改为蒙医传统整骨术治疗,疗程结束后,由调查人员负责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住院情况两项数据结果。结果 在对照组的40例患者中,有8例得到治愈、24例治疗有效,剩余的8例患者则为无效,该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在试验组的40例患者中,有19例得到治愈、20例治疗有效,仅有1例患者的疗效为无效,该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通过数据结果之间的比较可知,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股骨干骨折的临床上,采用蒙医传统整骨术能够帮助广大患者显著的改善其临床症状,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并帮助其早日回归正常生活,使其作为一项重要的诊疗方案在临床上得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护理。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90例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及对照组,均n= 45。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围手术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疼痛情况、心理状态和膝关节功能评分。
简介:摘要通过对长骨干生理解剖及生物力学特点的研究得出长骨干在骨折内固定后形成杠杆系统,即骨折线和内固定交点为杠杆支点,施加外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为动力臂,支点到内固定尾端与骨质接触点的距离为阻力臂,内固定所需长度应尽量使动力臂和阻力臂相等,此为杠杆重建理论。治疗长骨干骨折常用钢板及髓内钉固定。髓内钉主要是依靠主钉与髓腔内壁的接触,以及远端锁钉与骨质接触的牢固程度发挥作用。根据杠杆重建理论,髓内钉固定后动力臂为施加外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臂为支点到髓内钉尾端与骨质接触点的距离;术中置入髓内钉前应予以充分扩髓,并使用较大直径的主钉,使之与内壁紧密贴合,并通过远端锁钉增加骨质接触把持,延长有效工作距离。钢板固定是依靠远端螺钉与骨质的把持力,可增加固定的可靠性,其动力臂为施加外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臂为支点到对侧钢板末端的距离。骨折位置不同,形成的杠杆种类不同,如动力臂小于或等于阻力臂,可形成费力杠杆或平衡杠杆,结构稳定;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为省力杠杆,任何内固定都无法实现绝对稳定,易出现骨折不愈合或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此时应尽可能延长阻力臂的有效工作距离,并针对不同骨折类型进行科学有效的康复指导。该理论很好地解释了长骨干骨折术后发生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原因,为长骨干骨折的治疗指明了新方向。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主要针对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治疗措施进行研究,并分析胫骨骨折患者接受不同入路措施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取58例在我院2019年12月-2022年06月间接受治疗的胫骨骨折患者,均分两组进行研究,同时对两组患者分别采用髓内针髌上入路治疗(研究组)以及髓内针髌下入路治疗(参照组),并观察接受不同治疗措施后,两组术中各指标(术中辐射量、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各指标(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例数、膝关节疼痛例数、膝关节 HSS 评分),再利用统计学方法将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判定治疗方式的有效性。结果 研究组与参照组对比,术中辐射量、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例数组间未现明显差异,P>0.05,检验结果无意义;手术时间、膝关节疼痛例数、膝关节 HSS 评分组间以研究组更具优势,P<0.05 显现检验结果有意义。结论 髓内针髌上入路治疗能够帮助胫骨骨折患者缩短治疗时间,可使膝关节 HSS 评分得以优化,同时将术后膝关节疼痛生率降低最低,更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临床效果明显,提倡临床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