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多种健康危害行为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方法于2017年10-11月,选取长江中下游地区江苏、安徽、湖北3个省份的11个城市为研究现场,采用整群抽样方法,纳入109所幼儿园全部的27 987名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7 200份。通过问卷调查父母及儿童人口社会学特征、视屏时间和户外活动情况、饮食行为、睡眠时间及情绪与行为问题等信息,并对学龄前儿童的多种健康危害行为和情绪与行为问题进行判定。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学龄前儿童多种健康危害行为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结果长江中下游地区学龄前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SDQ 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异常检出率分别为9.5%(2 587例)、 9.5%(2 590例)、18.2%(4 958例)、24.5%(6 670例)、11.2%(3 058例)、10.2%(2 770例)。多种健康危害行为累加得分的低、中、高分组3组所占比例分别为30.6%(8 316名)、60.9%(16 568名)和8.5%(2 316名)。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得出,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与多种健康危害行为累加得分较低分组相比,中、高分组学龄前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异常、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出现异常的风险均较高(P值均<0.05)。结论学龄前儿童健康危害行为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存在关联。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行为干预对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搔抓行为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100例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在口服抗组胺药物治疗基础上,观察组予以基于跨理论模型的行为干预,对照组予以常规的健康教育。采用瘙痒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和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分别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瘙痒症状、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6个月,观察组[VAS得分:(1.96±1.54)分,PSQI得分:(8.83±2.05)分,DLQI得分:(10.46±2.24)分]搔抓行为改变明显好于对照组[VAS得分:(4.68±1.48)分,PSQI得分:(12.89±2.02)分,DLQI得分:(14.62±2.12)分],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基于跨理论模型的行为干预可有效改变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的搔抓行为、缓解瘙痒症状、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亚临床抑郁作为一种特殊的疾病临界状态,其相关死亡率呈逐年升高趋势。此外,亚临床抑郁人群相较于普通人群有较差的生活质量以及较高的抑郁障碍转归风险。因此,对于亚临床抑郁的积极干预很有必要。目前认为,心理干预相较于药物干预能够更好用于亚临床抑郁干预实践,但目前暂无基于循证支持的亚临床抑郁心理干预的综述性文献以供实践参考。心理干预作为亚临床抑郁干预的主要手段,方法多样、受众类型覆盖面广、效果确切,可以有效应用于亚临床干预实践。目前认为对亚临床抑郁有确切干预效果的心理干预策略具体包括:认知行为干预、问题解决干预、人际交往心理辅导、注意偏向修正训练、基于传统心理干预理论框架的自助干预策略和基于电子邮件的自助干预策略激励措施、基于网络平台的亚临床抑郁综合性心理干预、基于各类心理干预办法的亚临床抑郁阶梯干预等。未来的研究应当围绕各种心理干预的不同缺陷,对亚临床抑郁心理干预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革新和开发。以基于网络的结构化综合性心理干预自助平台为代表的多种心理干预办法融合式心理干预策略的构建研究亟待进一步深入开展。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深圳市某三家医院护士下腰痛预防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制定护士下腰痛知信行干预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采用《护理人员下腰痛预防行为问卷》和《护理人员一般情况调查表》对某三家医院835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护理人员下腰痛预防行为问卷的单因素分析显示身高、工作年限、护理病人数、站立时间、走时间、科室、值班型态、搬运工具、搬运姿势和最近1年内下腰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单因素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值班型态、工作年限、护理病人数和走时间为其影响因素。结论护理管理者应从护理人员下腰痛预防行为的影响因素上入手制定相对应的预防下腰痛的相关举措,以达到降低下腰痛发生率的目的。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男男性行为者(MSM)性角色类型现状,分析均可型的相关特征,为HIV干预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2—10月采用雪球抽样,对四川省绵阳市MSM的性角色、性行为等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性角色均可型相关特征的多因素分析。结果合格问卷回收1 125份,性角色被动型35.8%,主动型25.4%,均可型38.8%。不同性角色HIV、梅毒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2和2.181,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婚/离异/丧偶(OR=6.095)、县城及其他地区居住(OR=2.284)、茶室/公园/公厕/草地寻找性伴(OR=2.469)、近6个月商业性行为(OR=6.095)、近6个月多性伴(OR=1.522)者的性角色均可型的可能大,年龄35岁以上(OR=0.386、0.446)、近1年参加社区活动(OR=0.583)者的均可型可能较小。结论当地MSM性角色以均可型占比较高,茶室/公园/公厕/草地寻找性伴大部分是均可型,更可能发生多性伴和商业性行为,此人群HIV感染风险大,应针对性加强行为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型毒品滥用对MSM高危性行为及HIV感染的影响,为制订有针对性的艾滋病防治对策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4-7月在山东省3个MSM监测哨点,收集当地MSM人口学特征、相关行为信息,采集血样做HIV和梅毒检测。结果共调查MSM 1 203人,年龄(30.2±8.9)岁,未婚815人(67.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805人(66.9%);曾经使用过新型毒品的比例为54.2%(652/1 203);最近6个月发生过无保护肛交和群交行为的比例分别为62.2%(721/1 160)和16.3%(189/1 160);HIV和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1%(37/1 203)和4.7%(56/1 2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SM最近6个月发生无保护性肛交的影响因素中,来自青岛市是济南市的1.59倍(95%CI:1.13~2.23)、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是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1.61倍(95%CI:1.20~2.16)、从酒吧/歌舞厅等场所寻找男性性伴的是互联网/交友软件的1.69倍(95%CI:1.06~2.69)、艾滋病知识得分<6分是≥6分的1.55倍(95%CI:1.01~2.37)、最近1周同性性伴数≥2人是<2人的1.48倍(95%CI:1.12~1.95)、最近6个月发生群交行为是无群交行为的2.43倍(95%CI:1.61~3.67),曾使用新型毒品是未使用毒品的1.46倍(95%CI:1.11~1.91)。MSM最近6个月发生群交行为的影响因素中,来自青岛市是济南市的2.21倍(95%CI:1.45~3.38)、外省户籍是本省户籍的2.13倍(95%CI:1.28~3.55)、艾滋病知识得分≥6分是<6分的3.11倍(95%CI:1.55~6.25)、最近6个月肛交未坚持使用安全套是坚持使用安全套的2.60倍(95%CI:1.71~3.96)、最近6个月有同性商业性行为是无同性商业性行为的3.38倍(95%CI:1.92~5.95)、曾经使用过新型毒品是未使用毒品的2.71倍(95%CI:1.82~4.04)、最近1年未检测HIV是检测HIV的2.66倍(95%CI:1.59~4.43)。结论山东省MSM人群中使用新型毒品现象普遍,新型毒品滥用促进该人群无保护性行为和群交行为的发生,应重点加强对吸毒MSM监测和干预力度。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认知行为干预对部队军事训练伤伤员心理应激行为的改善。方法:选取 2018年 4月— 2020年 4月某院校门诊部收治的 118例部队军事训练伤伤员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 5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理干预,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行为认知进行心理治疗。对两组伤员干预前后的 EPRS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干预前,对照组和干预组的 EPRS各项评分对比, 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 EPRS各项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当部队军事训练伤伤员出现心理应激反应后,给予常规护理联合行为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快速恢复其身体健康及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MSM人群HIV检测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制定促进该人群检测HIV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4-6月,通过滚雪球的方法在江苏省无锡市招募MSM研究对象。采取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信息、性行为特征、接受干预服务情况、心理状态和HIV检测情况等。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并对拟合后的模型进行修正,分析各变量间的关系和影响程度。结果共招募研究对象MSM 410人,认为自己有必要检测HIV占72.9%(299/410),最近1年HIV检测占69.0%(283/410)。修正后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较好,拟合指数主要结果分别为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0.065、规范拟合指数(NFI)=0.946、相对拟合指数(RFI)=0.922、Tucker-Lewis指数(TLI)=0.968、比较拟合指数(CFI)=0.952。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对MSM人群HIV检测行为标准化总效应最高的变量为干预服务,路径系数为0.57;而在干预服务中,HIV检测提醒的因子载荷最大,为0.88。心理状态评分对MSM人群HIV检测行为的标准化总效应呈负向关系,路径系数为-0.33。结论MSM人群HIV检测意识和检测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在采取有效措施促进MSM进行检测的同时,应关注MSM人群心理健康问题。
简介:摘要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了强迫症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的有效性,但不是所有强迫症患者都能得到充分治疗而从中受益。从临床应用角度来看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强迫症及其CBT的理论欠缺,CBT临床实践缺乏。动态评估、与药物治疗的联合、家庭顺应行为的干预及督导、疾病管理等方面均需要关注。如何高效开展强迫症的CBT及其综合干预成为临床医务人员及研究者们关注的问题。文章结合国内外强迫症CBT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现状进行多角度探讨,尝试从临床医师对强迫症及CBT的知识体系更新、CBT的临床治疗实践及实施过程细节、强迫症的多维疾病管理等方面进行探索,从而改进策略,规范强迫症诊疗。未来可以引入多种有效的优化CBT形式,本土适用性研究与临床干预的随机对照研究及真实世界研究均有助于强迫症的CBT在国内有效开展与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改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生存质量及遵医嘱行为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4月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89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45例)接受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4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认知行为干预。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遵医嘱行为调查表对两组患者干预后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抑郁、焦虑得分、生存质量得分和遵医嘱行为状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将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可以使其生存质量和遵医嘱行为得到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对冠心病 患者开展护理工作时,应用行为护理的 效果,分析临床可用性 。方法:将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4月作为研究时段 ,录入我院该时段存在资料登记的 60 例 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均分法进行分组,记名为对照组( n=30 )与实验组( n=30 )两组。 实验组患者应用行为护理, 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护理模式进行配合。对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同时记录所有患者的心理状况。结果:本次研究成果显示,两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存在不同的护理满意度,实验组患者为 93.33%,相较于对照组 70.00%来说明显更高,数据差异对比显著( P< 0.05)。而在实验结果中显示实验组患者的 SDS以及 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提示实验组患者心理状态相较对照组明显更优。 结论:在开展冠心病患者的护理时,将行为护理 方案应用,其中能够大大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使患者的康复治疗依从性得到改善,具有良好的可用价值, 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行为改变理论(BCW)的干预模式对PCI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健康素养的影响,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19年3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接受PCI术的患者85例为对照组,2019年4月接受PCI术的患者69例为试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心内科常规健康指导,试验组患者采用基于BCW理论制定的干预模式。采用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量表比较干预效果。结果PCI术后3个月,试验组患者疾病医学管理、日常生活管理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情绪管理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试验组患者交流互动能力、改善健康意愿、经济支持意愿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信息获取能力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BCW理论的干预能够提高PCI术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和健康素养水平。
简介:摘要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apid eye-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RBD)是一种常见于老年人的睡眠障碍类型,其主要特征为深睡眠时产生复杂的梦境及暴力行为。RBD是多种突触核蛋白病如帕金森病、多系统萎缩等的前驱标志物,早期发现并给予针对性治疗意义重大。目前,RBD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药物治疗效果也无定论。本文将重点综述RBD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预防和治疗突触核蛋白病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