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立足于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下,我国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正处于快速成长时期,高校学生接受文化理论教育的必要前提是健康而稳定的心理。然而高校学生不断出现诸多的成长问题,主要是因为家庭、社会和网络的综合交叉影响。在心理健康层面体现的尤为明显,顺应性、干扰性、聚积性是我国学生心理拥有的特征,对基本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以及理智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笔者在查阅大量权威资料的基础再根据当代大学生心理所存在的问题特点,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所存在的的诸多问题,从而针对性找出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解决策略。
简介:摘要:高等院校开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意识得到加强,创业教育取得进展。但面临新形势要求,为强化立德树人的意识,要求在创新创业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理念。基于此,笔者全面梳理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学生发展、实践平台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改革。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大学生心理复原力与自我怜悯的关系,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干预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使用心理复原力量表、自我怜悯量表对安徽省合肥市某高校825名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结果 1、男大学生总体心理复原力水平高于女性,男大学生在心理复原力总分及“坚韧性”、“力量性”维度的得分高于女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女大学生在自我怜悯“自我友善”维度的得分高于男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大学生的心理复原力与自我怜悯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大学生的心理复原水平与自我怜悯呈正相关,大学生心理复原力水平存在性别差异,高校应提高大学生自我怜悯及心理复原力,关注性别差异,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简介:摘要目的调研大学生在遭遇负性生活事件时所使用的情绪调节认知策略特征。方法以472名"00后"大学生及343名非"00后"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运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面对消极事件时,"00后"大学生比非"00后"大学生更多采用积极重新关注、换角度思考、自我责难、沉思、灾难化、责难他人的策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策略的运用上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多使用责难他人、灾难化的策略,女生比男生更多使用积极重评策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情绪调节认知策略的使用上,"00后"大学生与非"00后"大学生存在明显的差异,可以依据其年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
简介:摘要:大学生是我国人才储备军,受到了来自社会各大方面的压力,这些都会对其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本文正是基于此,首先对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阐述,之后总结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以期指导实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肠胃健康调查报告。方法:随机抽取我市某高校大学生300名大学生进行胃肠健康调查,调查胃肠健康知识来源及疾病类型、致病因素。结果:大学生的胃肠健康知识来源55.67%来源于网络,39.33%来源于媒体,其次是家属、朋友、学校、医生;调查的300名大学生中,其中87名患有慢性胃炎(占比42.44%),45名患有急性胃炎(占比21.95%),27名十二指肠溃疡(占比13.17%),46名消化不良,主要致病原因是饮食不合理、精神压力大、不良生活习惯、用药不合理。结论:大学生胃肠疾病发生率较高,与饮食不合理、精神压力大关系密切,学校应加强健康知识宣导,提高大学生预防和自护能力,进而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认知融合和网络交往在人际困扰与手机成瘾倾向关系中的多重中介作用,论证接纳承诺疗法在手机成瘾倾向大学生干预中的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大学生网络交往问卷、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认知融合问卷对某医学院70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使用AMOS 21.0建构结构方程模型,采用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进行中介效应显著性检验。结果(1)手机成瘾倾向检出率为13.56%。(2)手机成瘾倾向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各因子得分[交谈(3.49±1.85)分、交际与交友(4.53±1.83)分、异性交往(2.70±1.55)分、待人接物2.02(1.00,3.00)分]、认知融合得分[(40.60±7.55)分]与非手机成瘾大学生[交谈(2.51±1.64)分、交际与交友(3.21±1.72)分、异性交往(2.01±1.60)分、待人接物1.46(0.00,2.00)分、认知融合(33.91±7.95)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Z=2.752~5.385,均P<0.05];网络交往问卷中除信息沟通因子外的其他因子得分[消极结果(28.60±6.77)分、社会知觉(32.36±6.68)分、自我暴露和情感体验(23.36±6.61)分、交往认知(28.19±6.85)分、休闲娱乐(6.74±1.81)分]与非手机成瘾倾向[消极结果(23.31±7.03)分、社会知觉(29.17±7.82)分、自我暴露和情感体验(18.18±6.30)分、交往认知(22.75±6.76)分、休闲娱乐(6.00±1.67)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47~5.195,均P<0.05)。(3)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手机成瘾倾向、认知融合、大学生网络交往得分呈两两正相关(r=0.226~0.423,P<0.01)。(4)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显示人际交往困扰到手机成瘾倾向的直接效应为0.20,人际交往困扰通过认知融合和网络交往影响手机成瘾倾向的总间接效应为0.18,人际交往困扰不仅通过认知融合和网络交往这两条并行途径间接影响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倾向,而且还通过认知融合—网络交往的链式中介作用对手机成瘾倾向产生间接影响,其Bootstrap输出的95%可信区间分别为(0.04~0.19)、(0.02~0.14)和(0.01~0.05),认知融合、网络交往及二者的链式中介作用占分别占总间接效应的50.0%、33.3%、16.7%。结论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通过认知融合和网络交往的多重中介作用影响手机成瘾倾向,认知融合在手机成瘾倾向大学生认知行为干预中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大学生对减肥的认知情况、减肥方式及心理态度各方面,寻找其与减肥的内在关系,并为其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方法:网络问卷调查法。在本校随机抽取 大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通过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减肥心理及行为方式的不同、对在校大学生对减肥的态度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分析。结果:通过调查结果显示有 30%以上的大学生对自身的体重不满意,仍有 34%以上的大学生认同“瘦就是美”这种观点,将近 43%的大学生认为减肥成功与否和自信程度联系紧密,且仍有部分大学生采取手术和服用减肥药进行减肥。结论:大学生存在不理性的减肥心理和行为,且对减肥的认知存在很多误区。
简介:摘要: 界定电影疗法的相关概念,分析电影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创伤干预中的可行性及必要性,总结国内外电影疗法的应用经验与不足之处,提出电影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创伤干预中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