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接触噪声工人听阈变化规律,建立基于个体的听力损失预警模型,以期精准化和差异化管理接触噪声工人的健康。方法于2019年9月,收集某企业561名接触噪声工人自入职以来所有体检资料,收集较好耳高频平均听阈值、较好耳4 000 Hz平均听阈值和较好耳语频平均听阈值指标,利用广义估计方程(GEE)调整性别和年龄,建立各指标的预警模型,根据ROC曲线面积(AUC)和约登指数筛选敏感指标和预警模型。结果561名接触噪声工人中,有26人出现听力损失(4.6%);敏感指标为较好耳语频平均听阈值≥20 dB、较好耳高频平均听阈值≥30 dB和较好耳4 000 Hz听阈值≥25 dB,各指标AUC分别为0.602、0.794和0.804,约登指数分别为0.204、0.588和0.608;GEE听力损失预警模型中较好耳高频平均听阈值≥20 dB和较好耳4 000 Hz平均听阈值≥25 dB为最优模型,AUC均为0.862。结论个体水平的听力损失预警模型可较为准确评估接触噪声工人个体听力损失的发生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护理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100例足月新生儿,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产科护理,实验组在常规产科护理基础上给予母婴早期皮肤接触。比较两组婴儿在不同时间点的体温、哭闹频率、哭闹持续时间、母乳喂养开始时间和吸吮持续时间。结果实验组新生儿出生时体温(34.21±0.12)与常规组(34.19±0.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新生儿出生后1小时体温为(36.47±0.51)度,2小时体温为(36.51±0.29)度;常规组新生儿出生后1 h体温为(35.18±0.31)度,2 h体温为(35.19±0.26)度;实验组新生儿出生1 h体温为(36.47±0.51)度,出生2 h体温为(36.51±0.29)度,均高于常规组(P<0.05);试验组啼哭次数比常规组少,啼哭持续时间和开始母乳喂养时间比常规组短,吸吮持续时间比常规组长(P<0.05)。结论新生儿护理中早期皮肤接触能有效维持新生儿体温,减少新生儿哭闹频率,缩短新生儿哭闹持续时间,延长母乳喂养时间和吸吮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在新生儿照护中的作用。方法:本项目拟以早期母婴皮肤接触为出发点,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5月间出生的120例足月儿,用计算机进行随机分配,60例对照组,60例实验组。对照组实行产科常规护理,实验组除常规产程护理外,再加上产妇与新生儿的早期皮肤接触,对两组新生儿的体温,啼哭的次数和时间,开始哺乳时间,吮吸时间等进行了比较。结果:通过对两组新生儿出生时及出生后1、2、4小时的体温变化,得出对照组的体温均比实验组要高。同时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新生儿的哭闹频率较低,哭闹时长较短,吸吮时间较长,各项数据差异有显著性(P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实验开展于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选取6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依据,按照护理方案的不同进行小组划分,实施常规护理方案的30例新生儿为参照组,实施母婴皮肤接触护理的新生儿为研究组,而后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比对分析。结果:干预过后,研究组所获效果更具优异性,新生儿在体温变化情况、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母乳喂养情况方面均显优参照组,实验价值突显。结论:在新生儿护理中,融入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干预策略,对于新生儿体温、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及母乳喂养效果影响意义重大,值得肯定与采纳。
简介:【摘要】目的 研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100例足月新生儿,均来源于本院2019年2月-2019年12月期间收入,按护理方式不同分成两组,常规组和试验组,组内分别有50例。常规组采取产科常规护理,试验组在产科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比两组新生儿不同时间点的体温情况、啼哭次数、啼哭持续时间、开始母乳喂养时间以及吸吮持续时间。结果 试验组新生儿出生时体温为(34.21±0.12)摄氏度和常规组新生儿出生时(34.19±0.11)摄氏度没有显著差异,试验组新生儿出生后一小时体温为(36.47±0.51)度、出生后两小时为(36.51±0.29)度、常规组新生儿出生后一小时体温为(35.18±0.31)度、出生后两小时为(35.19±0.26)度、试验组出生后一小时、两小时体温值均高于常规组(P<0.05);试验组啼哭次数比常规组少,啼哭持续时间和开始母乳喂养时间比常规组短,吸吮持续时间比常规组长(P<0.05)。 结论 新生儿护理中采取早期母婴皮肤接触能够有效维持新生儿体温,减少啼哭次数,缩短啼哭持续时间和开始母乳喂养时间,延长吸吮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新生儿护理中采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该时间段本院接收新生儿80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分别采用常规、常规+早期母婴皮肤接触的方式展开护理,观察不同护理方式在该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研究显示,采用常规+早期母婴皮肤接触的新生儿,其出生后6小时啼哭的次数,啼哭的时间,出生后1小时、1.5小时以及2小时的低体温率均低于甲组新生儿,乙组新生儿出现密室反应比甲组新生儿更早,乙组新生儿初次母乳喂养的时间比甲组新生儿更长。且两组新生儿最终研究数据之间存在的差异显著,可为本次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结论:在对新生儿开展护理的过程中实施早期母婴皮肤接触的方式,对于新生儿各方面护理效果的提升和改善均有积极临床效果。
简介:摘要:目前,角膜接触镜,也叫角膜接触眼镜、隐形眼镜,是指一种戴在眼球角膜上,用以矫正视力或保护眼睛的镜片。角膜接触镜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使用的人群越来越广泛,角膜接触镜含水量是判定其佩戴舒适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含水量的高低会影响镜片的特性。含水量越高,镜片比较柔软,但也比较容易变形破损,镜片更容易失去水份;反之含水量越低,镜片成型性会更好,变形程度小,相对高含水镜片来说不容易出现脱水的情况。现主要探讨测量含水量这一指标的检测方法及使用的仪器及其操作方法。
简介:摘要腹膜肿瘤发病率高、预后差,源于胃癌、结直肠癌和阑尾黏液瘤等的继发性腹膜肿瘤临床常见,患者数量多、治疗难、疗效差。传统观点认为,腹膜肿瘤属于晚期肿瘤,患者生存期短,仅能维持3~6个月,通常提供姑息性对症治疗。近年来,以细胞减灭术(CRS)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为主的整合治疗策略对防治腹膜肿瘤疗效独特,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腹膜肿瘤》在中国抗癌协会的指导下,由腹膜肿瘤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共同完成。指南聚焦我国腹膜肿瘤流行病学特征、遗传背景及国内研究成果,以整合医学理念为引领,强调多学科整合诊治(MDT to HIM),注重“防-筛-诊-治-康”全程管理。本指南主要针对胃肠来源的腹膜肿瘤,旨在规范临床诊疗流程、提高整合诊治水平,共同促进我国胃肠腹膜肿瘤的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