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经外周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简称为PICC,该项技术主要应用于刺激性药物输注、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及静脉营养治疗等患者,自20世纪70年代,该项技术应用于临床中情况来看,其导管类型及置管技术得到极大发展,使之不断提升PICC置管成功率,防范置管后不良并发症,提高置管舒适度。基于此,本次研究对近年来临床中有关于PICC应用进展进行了总结归纳。
简介:摘要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穿刺点在外周静脉,在直观下置管,操作较深静脉穿刺置管(CVC)简便、安全、穿刺成功率高,可由护士独自操作,减轻了CVC穿刺置管的并发症。老年患者随着年龄增大,血管弹性减退,血管壁硬度增加,若长期反复静脉穿刺,不仅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因此,对需要长期输液,特别是肿瘤化疗及静脉营养(TNP)的老年患者,PICC能为其提供一条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为治疗和抢救赢得时机。我院与2008年9月~2010年12月对100例在我院住院的老年患者行PICC置管术,大大降低了穿刺的风险,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劳动强度,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我院就诊进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置管术的患者63例,记录63例患者进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置管术时的置管成功率,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根据研究结果显示,63例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置管术时,60例患者一次置管成功,3例患者两次置管成功;并且63例患者进行手术后,有1例患者发生静脉炎不良反应,1例患者发生静脉血栓不良反应,1例患者发生导管堵塞不良反应。结论在进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置管术的患者中实施相关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情况,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临床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应用及其护理的基本方法。方法 选取64例行PICC置管术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观察组同步实施置管前护理、置管期间护理、并发症护理等干预措施。对比两组置管一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置管一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6.88%>81.25%,χ =4.01),其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25%<28.13%,χ =5.38),P均<0.05。结论 在PICC置管术治疗过程中予以实施相关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提高置管一次成功率,缓减患者痛楚,且并发症发生率得以显著降低,有助于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脐静脉置管术(UVC)联合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早产儿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入住我院新生儿病房的早产儿67例,其中32例为观察组应用UVC联合PICC输注法,35例为对照组应用PICC输注法。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90.6%)明显高于对照组(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低血糖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较对照组更早,住院日数较对照组缩短,观察组患儿PICC置管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PICC穿刺点渗血、导管堵管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VC联合PICC输注法能提高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保护早产儿血管,降低PICC静脉炎发生率,缩短早产儿的住院日,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CC导管置于上腔静脉的最佳体外测量方法。方法将86例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43例,A组采用从右上肢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或从左上肢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4cm的测量法,B组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3肋间的测量法,置管到达测量长度后,胸部X线摄片定位。比较两组PICC管置入上腔静脉、置管长度的成功率。结果A组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的成功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B两组测得置管长度与实际置管长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A组采用的体外测量法测量准确,可提高PICC管置的成功率,且安全并发症少。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在新生儿重症监护(NICU)病房的静脉治疗过程中,对早产低体重的患儿采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方法及维护进行了研究,并对临床效果展开分析。方法本次护理研究活动选择的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期间,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就诊治疗的新生儿共计52例,对这52例患儿均进行了PICC置管术治疗,并在PICC置管过程中进行了相关护理干预及并发症的护理。结果52例患儿中,PICC置管术一次成功49例,调整后成功2例,失败1例,一次成功率94.23%,总成功率98.07%。置管时间平均为15±6.27日,在成功的51例患者中出现并发症等其他问题12例,并发症率23.5%。管路堵塞2例,机械性静脉炎4例,水肿3例,渗血渗液1例,管路异位2例。结论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开展PICC置管可大大减轻患儿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减少输液渗漏坏死发生率,避免医疗纠纷,减轻护士工作量及提高用药安全。合理的维护可减少置管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保证置留的时间,建议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中心静脉置管术现被临床广泛使用,尤其是肿瘤患者由于长期输液反复穿刺血管或输注高渗性、高浓度、强刺激性的化学药物,致外周浅表静脉血管内膜损伤,弹性较差,使患者外周浅静脉穿刺困难。需要长期治疗的肿瘤患者,在静脉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药液外渗及静脉炎等并发症。应用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进行化疗,因其导管远端达上腔静脉,血管较粗,血流充分,化疗药物通过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注入血管后迅速被稀释,从而降低了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避免了因输入高渗性药物引起的外周浅静脉炎及渗漏性损伤。减轻患者长期输液反复穿刺的痛苦。同时提高了临床护士的工作效率。我科自2011年2月-2012年2月一共有56例患者使用中心静脉置管,现将在应用过程中一些常见问题及护理介绍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PICC)患者接受社区护理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就诊的70例PICC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社区护理干预。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护理知识掌握程度(88.5±1.5 vs.67.5±0.6)、患者满意度(86.5±0.5 vs.76.5±0.4)和生活质量评分(81.5±0.8 vs.67.5±0.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P<0.05)。结论:社区护理干预显著提高了PICC患者的护理知识掌握程度、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并有效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这表明社区护理干预在PICC患者的术后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