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临床上复杂皮肤及软组织缺损并发感染,多见于深度烧伤、撕脱伤等严重外伤后或伴有较复杂全身性疾病患者。感染初期局部症状较重,严重者危及生命;感染控制后创面有时较大、受累组织种类多,修复困难。2009年10月-2010年10月,笔者对21例复杂皮肤软组织缺损伴创面严重感染的烧(创)伤患者进行综合治疗,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皮肤软组织缺损 感染创面 综合治疗 并发感染 全身性疾病 2009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总结VSD联合贝朗引流管治疗复杂组织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3例复杂组织感染患者进行VSD联合贝朗引流管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3例复杂感染均被控制,愈合良好。结论简VSD与贝朗引流管联合治疗复杂组织感染,能有效的控制感染,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及创面愈合,避免单一运用VSD不足,操作简便。

  • 标签: VSD与贝朗引流管联合治疗 复杂组织感染
  • 简介:摘要本例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的患者早期给予万古霉素及亚胺培南抗感染治疗后疗效不佳,改用达托霉素抗感染治疗,并积极的外科清创引流,镇痛镇静等治疗后,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 标签: 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 达托霉素 MRSA
  • 简介:头孢比普作为广谱头孢菌素,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所致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cSSSI)的疗效不逊于万古霉素和头孢他啶的联合用药方案。该临床试验分析了头孢比普治疗cSSSI的疗效与T〉MIC的百分比(游离血药浓度超过MIC持续的时间占给药间隔时间百分比)的关系。该项研究中309例革兰阳性菌和(或)革兰阴性菌引起的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患者接受头孢比普治疗,

  • 标签: 皮肤软组织感染 广谱头孢菌素 复杂性 药效学模型 治疗 耐甲氧西林金葡菌
  • 简介:皮肤是宿主和环境之间的一道屏障。它由数层结构组成。最表面不含血管的薄层是表皮,覆于真皮之上,真皮层则较厚,包含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皮下脂肪位于真皮之下,与肌肉层之间相隔一层坚硬的筋膜。感染可以侵犯其中一层或几层结构。

  • 标签: 皮肤软组织感染 深脓疱 抗生素 毛囊炎
  • 简介:皮肤是宿主和环境之问的屏障。它由如下几层组成,最外层是表皮,较薄,无血管;其下是真皮层,较厚,含有毛囊、皮脂腺和汗晾;皮下脂肪层在真皮层下,由一层较韧的筋膜与肌肉相隔。感染可累及一层或多层。

  • 标签: 皮肤感染 软组织感染 皮下脂肪层 真皮层 脓疱病 臁疮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我科2018-2020年收治的136例复杂腹腔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136病例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统计分析了两组病人的基础疾病、手术时间、手术次数、炎症指标、组织灌注指标、病原学资料、生存率等指标。结果 死亡组基础疾病多(高血压病78.30%、糖尿病52.50%、恶性肿瘤67.50%、慢性肾病76.70%、慢性心血管疾病85.80%);死亡组病原学检出率及耐药情况明显升高(81.7%),;死亡组手术时间较长及手术次数较多;死亡组的炎症指标(PCT、NLR)及组织灌注指标(乳酸)明显升高。结论 在复杂腹腔感染病人中,患者的基础状态会影响病人的预后,及时的手术干预,精准的抗感染治疗、恰当的器官功能支持等可改善病人的预后。

  • 标签: 复杂腹腔感染 治疗效果
  • 简介:上肢复杂组织损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深部组织如神经血管肌腱骨骼外露及缺损,给组织修复带来很大困难,处理失当可造成严重功能障碍甚至截肢。我们自1992年以来利用显微外科技术以9种组织类型移植55例,对上肢复杂组织损伤进行修复.取得了良好疗效。

  • 标签: 组织损伤 上肢 显微外科治疗 神经血管 皮肤软组织缺损 深部组织
  • 简介:摘要肺部感染1例,先后予多种药物治疗,仍反复发热。请临床药师会诊,根据用药史、药敏报告和细菌流调结果及患者综合情况,提出治疗方案,效果良好。

  • 标签: 临床药师 肺部感染 绿脓杆菌
  • 简介:摘要复杂组织缺损往往伴有深部组织如肌腱、神经、血管、肌肉、骨关节甚至器官损伤与缺损,不仅需要修复创面,而且还需行功能康复。复杂性软组织缺损涉及范围广、深度深、局部感染重,有的患者年老体弱且往往伴有较多的合并症(糖尿病、血管性疾病、肿瘤等),给临床修复与重建带来极大的困难。笔者就复杂组织缺损的定义与分类、评估、修复重建的原则和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以指导复杂组织缺损的修复与功能重建。

  • 标签: 软组织损伤 外科皮瓣 修复
  • 简介:摘要皮肤软组织感染必须严格控制,预防十分重要。

  • 标签: 皮肤 软组织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复杂性尿路感染(CUTI)的临床表现,并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3年5月~2014年11月收治的50例CUTI患者的临床资料与临床诊治结果。结果39例(78%)例患者伴有糖尿病,14例(28%)患者伴有尿道结石,11例(22%)伴有前列腺增生,各1例(2%)伴有慢性肾炎与妊娠中期肾积水;而在中段尿培养中,以大肠埃希杆菌与为主,敏感药物主要包括了万古霉素、头孢曲松与丁胺卡那霉素等,经对症治疗与相应抗生素应用之后,症状得到明显好转,治疗总有效率为82%。结论仔细诊断临床CUTI患者的临床表现,并给予其相关实验室检验,以寻出造成该病症的复杂因素,进而根据诊断结果采取相应治疗方法,对有效控制CUTI病症起着关键性做用。

  • 标签: CUT 糖尿病 复杂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中医医院湖北咸宁437600)摘要目的研究复杂肝胆胰手术后并发感染的原因及治疗体会。方法选择2010年7月到2010年9月我院门诊住院30例高龄病人进行复杂肝胆胰手术后,采取氟康唑(注第一次用的剂量要加一倍)进行治疗,每天进行一次静脉注射,共治疗三天,直到真菌被清除掉。结果30例病人中28例痊愈,其中1例病人停药一个礼拜后感染复发,然后对其再治疗,6天后治愈。1例因感染真菌性败血症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对年龄大的肝胆胰病人手术后,如果出现引流液的颜色不正常,舌苔白斑厉害,体温有不明原因的持续升高这些症状时,要马上对病人采集其分泌物标本进行检查,确诊后再进行抗菌治疗,这也是保证高龄肝胆胰病人手术后治愈并发感染的根本所在。

  • 标签: 高龄肝胆胰疾病 术后 并发感染原因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静脉注射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由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引起的复杂皮肤和软组织感染(complex skin and soft tissue infections,cSSTI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于本院治疗并被确诊为MRSA引起的cSSTIs的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利奈唑胺组和万古霉素组,每组49例。利奈唑胺组中,男性25例,女性24例,年龄(43.25±4.90)岁,给予静脉注射利奈唑胺,600 mg/次,2次/d,每次间隔12 h;万古霉素组中,男性27例,女性22例,年龄(43.15±5.25)岁,静脉注射万古霉素,根据患者体质量每次用量15 mg/kg,2次/d,每次间隔12 h。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进行治疗7~14 d。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抗菌治疗的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和安全性。结果在停药时(使用最后一剂药物后第24 h),利奈唑胺组的细菌清除率显著高于万古霉素组[85.7%(42/49)比67.3%(33/49),P=0.032],但在随访时(停药后第7天),两组患者的细菌清除率相当[75.5%(37/49)比67.3%(33/49),P=0.371]。在停药时和随访时,利奈唑胺组与万古霉素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促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01),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相比,在停药时两组患者辅助性T细胞17占CD4+ T细胞的比例均显著降低(均P<0.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奈唑胺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万古霉素组患者[51.02%(25/49)比71.43%(35/49),P<0.05];利奈唑胺组的住院时间为(7.6±0.5)d,静脉治疗时间为(5.6±0.3)d,万古霉素组分别为(8.9±0.6)d、(10.4±0.7)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利奈唑胺是治疗由MRSA引起的cSSTIs的万古霉素的有效替代药物。

  • 标签: 利奈唑胺 万古霉素 MRSA cSSTIs 疗效
  • 简介:术后感染是手术的常见并发症,常因病情变化迅速,导致病人发生生命危险。术后复杂感染病例,多有患病时间长、感染病原菌多(包括多重耐药菌感染)、感染部位多、或病人抵抗力差等诸多因素,导致病程长、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病情进展快速凶险,尤其对特殊人群和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易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更增加了治疗的难度。术后复杂感染病人的抗感染治疗,需要临床药师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使病人转危为安。

  • 标签: 术后感染 复杂感染 药学会诊 临床药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近年来宜昌地区皮下组织真菌感染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菌学动态变化。方法回顾分析了2008年-2012年五年间我科门诊180例皮下组织真菌病患者。结果①申克孢子丝菌仍是皮下组织真菌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其次为裴氏着色霉、白念珠菌。但近五年孢子丝菌病病例数明显减少,马尔尼菲青霉基本保持稳定②年龄构成患病数最多的为30岁以上患者,近2年,15岁以下患者明显增多③易感因子中外伤最常见,蚊虫叮咬伤、感染逐年增多。结论申克孢子丝菌仍是最常见致病菌,但近年发病人数明显减少。儿童的皮下组织真菌病近年日益增多。

  • 标签: 皮下组织 真菌 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