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酸性粒细胞信号蛋白4D(SEMA4D)在酸性慢性鼻-鼻窦炎(ECRS)小鼠中的病理作用及意义。方法动物实验:使用曲霉蛋白酶与卵白蛋白创建ECRS小鼠模型,配置抗SEMA4D抗体治疗液。将ECRS小鼠模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小鼠接受腹膜注射抗SEMA4D抗体治疗,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溶液。治疗一个月后,收集小鼠鼻腔灌洗液(NLF),检测NLF内中性粒细胞酸性粒细胞及炎性因子水平。细胞实验:分别使用人IgG-Fc及重组SEMA4D(rSEMA4D)处理人鼻上皮细胞(HNEpC)与人脐静脉细胞(HUVEC),采用体外血管渗透性测定试剂盒测定上皮细胞渗透性,使用RhoA G-LISA活化检测试剂盒测定HNEpC中活性RhoA,白细胞经内皮迁移试验检测酸性粒细胞跨内皮迁移率。结果ECRS小鼠血清可溶性SEMA4D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小鼠(t=9.253,13.053,均P<0.05)。抗SEMA4D抗体处理的ECRS小鼠NLF中碱性粒细胞酸性粒细胞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小鼠(t=14.621,18.721,均P<0.05),且炎性因子IL-4及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小鼠(t=19.261,9.766,均P<0.05)。渗透性试验表明,经rSEMA4D处理过的HNEpC,通透性均较对照细胞显著上升(P<0.05),酸性粒细胞经内皮迁移率迁移率也显著升高(P<0.05)。rSEMA4D处理后,RohA活性均显著上升(P<0.05)。结论SEMA4D可能通过提高人鼻上皮细胞内RohA活性,增强内皮细胞通透性,促进酸性粒细胞浸润鼻息肉,参与ECRS的发生及发展,而动物实验表明,抗SEMA4D抗体在改善ECRS小鼠模型NLF中酸性粒细胞浸润及炎症反应中具有明显的效果。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信号蛋白4D 嗜酸性慢性鼻-鼻窦炎 小鼠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慢性酸性粒细胞肺炎(CEP)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7月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住院治疗的CEP患者14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及诊疗经过。结果14例CEP患者男女比例为6∶1,中位年龄51岁,3例患者有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皮疹等过敏病史。患者中位病程4个月,常见症状包括咳嗽(14例)、咳痰(13例)、气促(10例)等,偶有皮疹、淋巴结肿大等胸外症状(2例)。8例患者出现肺部听诊异常,主要为双肺呼吸音粗及散在的干湿性罗音。所有患者均可见外周血酸性粒细胞数(EOS)升高,中位血EOS计数为1.42×109/L。11例患者出现血清总IgE升高,其中10例>1 000 ng/ml。11例患者进行了肺功能检查,5例肺功能正常,3例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3例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14例患者均进行了肺部CT检查,大部分(13例)为双肺浸润,病变征象主要表现为斑片影(6例)、磨玻璃影(4例)、网格影(3例)和实变影(3例)等,部分可见散在分布的结节影(3例);6例患者出现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9例患者行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术(BAL)并进行细胞分类及计数,仅3例EOS计数高于正常值(正常值<3%)。10例患者进行支气管镜下肺活检,6例出现肺组织内EOS浸润。9例患者进行了糖皮质激素治疗,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OCS)(泼尼松或甲泼尼龙)治疗者8例,初始剂量为30~50 mg;单纯布地奈德雾化治疗者1例;5例患者临床诊断时未确诊CEP,仅使用抗生素或其他对症治疗,未使用激素。结论CEP为罕见的肺部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见症状为咳嗽、咳痰、气促等,容易误诊。实验室检查常提示外周血EOS计数及总IgE升高,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双肺弥漫性浸润影,可有淋巴结肿大。口服OCS治疗是CEP的一线治疗方法,治疗后短期预后良好,但易复发,一些新型的单克隆抗体类生物制剂可作为替代疗法。

  • 标签: 肺炎 肺嗜酸粒细胞增多 抗体,单克隆 皮质类固醇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慢性酸性粒细胞肺炎(CEP)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7月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住院治疗的CEP患者14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及诊疗经过。结果14例CEP患者男女比例为6∶1,中位年龄51岁,3例患者有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皮疹等过敏病史。患者中位病程4个月,常见症状包括咳嗽(14例)、咳痰(13例)、气促(10例)等,偶有皮疹、淋巴结肿大等胸外症状(2例)。8例患者出现肺部听诊异常,主要为双肺呼吸音粗及散在的干湿性罗音。所有患者均可见外周血酸性粒细胞数(EOS)升高,中位血EOS计数为1.42×109/L。11例患者出现血清总IgE升高,其中10例>1 000 ng/ml。11例患者进行了肺功能检查,5例肺功能正常,3例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3例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14例患者均进行了肺部CT检查,大部分(13例)为双肺浸润,病变征象主要表现为斑片影(6例)、磨玻璃影(4例)、网格影(3例)和实变影(3例)等,部分可见散在分布的结节影(3例);6例患者出现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9例患者行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术(BAL)并进行细胞分类及计数,仅3例EOS计数高于正常值(正常值<3%)。10例患者进行支气管镜下肺活检,6例出现肺组织内EOS浸润。9例患者进行了糖皮质激素治疗,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OCS)(泼尼松或甲泼尼龙)治疗者8例,初始剂量为30~50 mg;单纯布地奈德雾化治疗者1例;5例患者临床诊断时未确诊CEP,仅使用抗生素或其他对症治疗,未使用激素。结论CEP为罕见的肺部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见症状为咳嗽、咳痰、气促等,容易误诊。实验室检查常提示外周血EOS计数及总IgE升高,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双肺弥漫性浸润影,可有淋巴结肿大。口服OCS治疗是CEP的一线治疗方法,治疗后短期预后良好,但易复发,一些新型的单克隆抗体类生物制剂可作为替代疗法。

  • 标签: 肺炎 肺嗜酸粒细胞增多 抗体,单克隆 皮质类固醇
  • 简介:摘要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EoE)是一种慢性、由过敏原触发、Th2细胞介导的食管疾病,其特点是食管酸性粒细胞增多浸润为主的炎症进而引发临床上以食管功能障碍为主的症状。其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及食管扩张,简称“3D”治疗。由于该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所以多数需要长期治疗,以预防复发及并发症的出现。本文对近年来EoE诊断及治疗方法的相关临床进展进行阐述,提供最新的EoE诊断及疾病管理方式。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 质子泵抑制剂 糖皮质激素类 饮食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寄生虫病儿童的外周血酸性粒细胞(EOS)增多的特点。方法收集2002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住院确诊为寄生虫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寄生虫感染后外周血EOS的变化特点。结果1.共确诊儿童寄生虫病37例。其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10个月~12岁7个月,中位年龄5岁3个月。2.在37例患儿中外周血EOS绝对计数增多32例(86.49%),范围为(0.55~43.80)×109/L,其中轻度增多6例(18.75%)、中度增多8例(25.00%)、重度增多18例(56.25%)。3.不同虫种外周血EOS增多情况:肺吸虫感染16例(50.00%),肝吸虫感染4例(12.50%),混合感染3例(9.38%),血吸虫、裂头蚴、包虫、囊虫感染各2例(均占6.25%),蛔虫感染1例(3.13%)。不同种类寄生虫感染外周血EOS增高程度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s值为17.97,P=0.01)。4.不同系统受累外周血EOS增多情况:呼吸系统18例(48.65%)、消化系统13例(35.14%)、皮肤7例(18.92%)、中枢神经系统5例(13.51%)、循环系统3例(8.11%)、其他2例(5.41%)。5.无EOS增多5例寄生虫感染分别为人芽囊原虫2例,裂头蚴和囊虫混合感染、囊虫、旋毛虫感染各1例。不同系统受累后外周血EOS增多情况虽然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s值为7.37,P=0.06)。结论外周血EOS增多是儿童寄生虫病的常见现象,增高的严重程度与感染寄生虫种类相关,与系统受累的部位无相关性。

  • 标签: 寄生虫病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酸性粒细胞计数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在出院时或发病后第14天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短期临床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ROC)曲线评估酸性粒细胞计数对患者短期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00例,男性187例(62.3%),女性113例(37.7%);年龄(63.62±12.14)岁;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5.48±4.85)分。转归良好组228例(76.0%),转归不良组72例(24.0%)。单变量分析显示,转归不良组年龄、高血压、基线NIHSS评分、C反应蛋白、心房颤动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而男性、吸烟、酸性粒细胞计数和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转归良好组(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优势比(odds ratio, OR)1.726,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400~2.128;P<0.001]、高血压(OR 3.744,95% CI 1.227~11.426;P=0.020)和酸性粒细胞计数(OR 0.287,95% CI 0.102~0.616;P=0.043)是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酸性粒细胞计数预测短期转归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717(95% CI 0.642 ~0.792 ),最佳截断值为0.075×109/L,其预测短期转归不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6%和51.4%。结论酸性粒细胞计数减少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临床转归不良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嗜酸性粒细胞 白细胞计数 治疗结果 试验预期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酸性粒细胞(EOS)、C-反应蛋白(CRP)在尘肺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康复治疗中相关研究。方法:以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尘肺合并COPD患者在肺康复过程中外周血EOS、CRP水平,并行统计学分析。结论:检测外周血EOS可为尘肺合并COPD患者肺康复治疗中提供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 标签: 尘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嗜酸性粒细胞(EOS)肺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恙虫病诊断过程中采用异常淋巴细胞的检出升高和酸性粒细胞减少诊断,观察该种诊断方法价值。方法:收集整理我院感染性疾病科病例52例恙虫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且分为实验组,同时收集整理我院感染性疾病科同期正常体检患者52例作为常规组,对比两组异常淋巴细胞的检出升高和酸性粒细胞减少情况。结果:实验组和常规组异常淋巴细胞百分百、酸性粒细胞计数对比中,实验组分别是5.46±1.33(%)、0.0031±0.005(×109/L),常规组分别是0.12±0.02(%)、0.153±0.097(×109/L),(t=14.993,p=0.000),结果有差异。结论:恙虫病诊断过程中可以使用异常淋巴细胞的检出升高和酸性粒细胞减少进行诊断。

  • 标签: 异常淋巴细胞 恙虫病 嗜酸性粒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外周血酸性粒细胞(EOS)在过敏性鼻炎(AR)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LIT)效果预测中的价值。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东莞康华医院200例接受SLIT的AR患者治疗前症状及治疗后6个月症状进行评分,根据症状总评分的改善情况进行疗效评价;分析疗效与治疗前外周血EOS计数及外周血EOS百分比的相关性,并对这两个指标在预测SLIT疗效中的价值进行评估。结果200例接受SLIT的AR患者,坚持完成6个月疗程的患者178例,其中有效126例,无效52例,有效率70.8%;治疗前外周血EOS计数及外周血EOS百分比与SLIT的疗效有微弱的相关性(r=0.168,P=0.048;r=0.250,P=0.001);根据外周血EOS计数及百分比与SLIT疗效的关系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外周血EOS计数曲线下面积为0.380,外周血EOS百分比为0.355,均<0.5,无诊断价值。结论治疗前外周血EOS计数及外周血EOS百分比与SLIT疗效无明显的相关性,对SLIT的疗效预测价值有限。

  • 标签: 鼻炎,变应性 嗜酸性粒细胞 投药,舌下 免疫疗法
  • 简介:摘要药物反应伴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全身症状(DRESS)是一类以发热、皮疹、淋巴结大、血液系统异常和内脏器官受累为临床特征的重症药疹,同时还具有发病延迟、症状迁延及人类疱疹病毒再活化等临床特点,使其区别于其他药物反应,具有高度临床异质性、可变性和不可预测性。发生在儿童群体的DRESS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独特之处,如致敏药物、皮疹特点、受累系统及脏器类型均异于成人;且病程短、程度轻,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低于成人,预后更好等。现就儿童DRESS的临床特征及诊疗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药物反应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全身症状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进展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外周血酸性粒细胞(EOS)在过敏性鼻炎(AR)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LIT)效果预测中的价值。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东莞康华医院200例接受SLIT的AR患者治疗前症状及治疗后6个月症状进行评分,根据症状总评分的改善情况进行疗效评价;分析疗效与治疗前外周血EOS计数及外周血EOS百分比的相关性,并对这两个指标在预测SLIT疗效中的价值进行评估。结果200例接受SLIT的AR患者,坚持完成6个月疗程的患者178例,其中有效126例,无效52例,有效率70.8%;治疗前外周血EOS计数及外周血EOS百分比与SLIT的疗效有微弱的相关性(r=0.168,P=0.048;r=0.250,P=0.001);根据外周血EOS计数及百分比与SLIT疗效的关系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外周血EOS计数曲线下面积为0.380,外周血EOS百分比为0.355,均<0.5,无诊断价值。结论治疗前外周血EOS计数及外周血EOS百分比与SLIT疗效无明显的相关性,对SLIT的疗效预测价值有限。

  • 标签: 鼻炎,变应性 嗜酸性粒细胞 投药,舌下 免疫疗法
  • 简介:摘要对1例癫痫患者添加拉莫三嗪治疗后出现咳嗽进行总结和分析。根据目前药物不良反应判定标准,考虑本例患者的咳嗽为拉莫三嗪肯定的药物不良反应。拉莫三嗪作为癫痫药和情感稳定剂在临床广泛应用。了解拉莫三嗪导致咳嗽的不良反应,对避免咳嗽的误诊误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抗惊厥药 拉莫三嗪 药物不良反应 咳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酸性粒细胞及降钙素原在鉴别布氏杆菌病患者复发中的应用分析,有效指导临床工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布氏杆菌病患者60例,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其中实验组为布氏杆菌病患者复发组,患者年龄36-63岁,平均年龄(58.23±2.48岁),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对照组为布氏杆菌病患者无复发组,患者年龄37-64岁,平均年龄(58.17±1.28岁),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酸性粒细胞及降钙素原的鉴别。结果:实验组酸性粒细胞(0.74±0.43%)显著低于对照组酸性粒细胞(1.47±0.01%),降钙素原(2.42±0.03ng/ml)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 降钙素原 鉴别布氏杆菌病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滤泡辅助性T淋巴(Tfh)细胞在儿童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住院的EG患儿17例作为EG组,以同期结肠息肉患儿15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组患儿外周血中Tfh细胞及其功能性分子可诱导性共刺激分子(ICOS)、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的表达。结果EG组与对照组患儿外周血Tfh细胞频率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7.3(2.6)%、2.8(1.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组与对照组患儿Tfh细胞上ICOS、PD-1的表达水平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1.5(1.3)%、1.8(3.2)%及0.1(0.2)%、0.7(0.6)%,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G组患儿外周血中Tfh细胞频率与ICOS、PD-1表达量及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均呈正相关(r=0.746、0.893、0.587,均P<0.05)。结论EG患儿外周血Tfh细胞增多,高表达ICOS、PD-1,处于增殖活化状态;EG患儿外周血Tfh细胞数量与IgE水平呈正相关性;Tfh细胞及其相关分子的异常表达在EG的发生机制中可能起促进作用。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 滤泡辅助性T淋巴细胞 诱导性共刺激分子 程序性死亡分子1 免疫球蛋白E 流式细胞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胎龄<34周早产儿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特点及其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收治的胎龄<34周早产儿生后8周内的临床资料,按照酸性粒细胞增多程度分组,比较各组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与BPD的关系。比较BPD患儿与无BPD患儿在不同胎龄时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构成比及不同程度BPD患儿生后8周内酸性粒细胞计数(eosinophil count,EC)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生后4周内不同时间点EC对BPD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234例早产儿,发生酸性粒细胞增多症152例,发生率为65.0%,轻度、中度及重度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分别占23.7%(36/152)、50.7%(77/152)、25.7%(39/152),生后第4周EC达高峰(1.47×109/L)。EC水平与胎龄、胎膜早破、败血症、BPD、红细胞输注、气管插管及生后类固醇使用等临床特征相关,不同程度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儿BPD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调整胎龄、出生体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败血症、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等因素后,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BP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424, 95%CI 2.474~52.742, P=0.002)。生后第3周EC预测BPD发生的敏感度最高(78.1%),ROC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731, 95%CI 0.663~0.799,P<0.001)。结论早产儿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发生率高,EC在生后第4周达高峰,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与BPD可能相关,生后第3周EC对预测BPD的发生有一定价值。

  • 标签: 嗜酸粒细胞增多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婴儿,早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清总IgE、酸性粒细胞检测辅助诊断过敏性皮肤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本院2019年3月到2020年3月诊治的50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试验组,另筛选本院同时期进行常规体检的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两组受检者进行血清总IgE、酸性粒细胞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试验组的血清总IgE、酸性粒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血清总IgE 嗜酸性粒细胞检测 过敏性皮肤病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酸性粒细胞与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发生透析器首次使用综合征(FU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诱导期前3次透析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诱导期前3次治疗是否发生透析器FUS分为透析器过敏组和无透析器过敏组。观察透析器过敏组和无透析器过敏组酸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FUS发生率。结果共收集患者128例,患者年龄(54.8±13.9)岁,男性59例(46.1%)。与无透析器过敏组比较,透析器过敏组白细胞计数、酸性粒细胞计数显著增高[(6.46±1.82)×109/L比(5.70±1.58)×109/L,t=-2.247,P=0.026;0.29(0.18~0.80)×109/L比0.26(0.13~0.31)×109/L,W=1 550.5,P=0.045]。酸性粒细胞计数≥0.55×109/L的患者有29例(22.66%),酸性粒细胞计数<0.55×109/L的患者有99例(77.34%)。透析器过敏组FUS发生率为44.83%(13/29),无透析器过敏组19.19%(19/99)(χ²=7.862,P=0.005)。结论酸性粒细胞计数在发生FUS的患者中明显升高,对FUS的诊断具有较好的特异度,但敏感度较差。首次透析前酸性粒细胞计数增高的患者,建议合理选用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器,并充分预冲,以降低FUS发生率。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 透析器 首次使用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晚期恶性实体肿瘤患者外周血酸性粒细胞(EOS)比例早期变化与PD-1抗体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20年间晚期恶性实体肿瘤行PD-1抗体药物治疗的33例患者资料。分别记录患者第1次应用PD-1抗体前与完成前3次PD-1抗体治疗后外周血EOS比例,分析治疗前后EOS比例变化与客观疗效之间的关系。并以治疗2个周期后外周血EOS比例升高2倍为阈值将患者分为EOS比例升高组与非升高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期和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结果经PD-1抗体药物治疗后获得客观缓解者治疗后外周血EOS比例较治疗前存在明显上升趋势,其峰值出现在第2次给药后。EOS比例升高组患者客观疗效显著提高(P=0.001),中位无进展生存(mPFS)、中位总生存(mOS)均较非升高组患者显著延长(mPFS: 12个月∶2个月,HR=0.20, 95% CI为0.037~0.104, P<0.05; mOS: 15个月∶7个月,HR=0.25, 95% CI为0.067~0.413, P<0.05)。EOS比例升高组与非升高组之间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外周血EOS比例在治疗2个周期后较基线水平增加2倍以上与PD-1抗体客观疗效和预后可能存在正相关性。

  • 标签: 生物标志物 嗜酸性粒细胞 PD-1抗体 免疫治疗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