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及疱液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与大疱性类天疱疮(BP)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就诊的初发BP患者40例、健康人40例进行血清ECP检测;选择同一时期就诊的33例初发BP患者、41例非免疫性疱病患者进行疱液ECP检测。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和疱液ECP含量,同时对1例BP和1例接触性皮炎患者皮损部位病理切片进行ECP免疫组化染色。符合正态分布的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或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BP患者血清ECP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之间的关系。结果BP组血清ECP含量为(116.9 ± 19.3)ng/L,健康对照组为(93.3 ± 15.9)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96,P<0.001)。BP组疱液ECP含量为(665.8 ± 189.0)ng/L,非免疫性疱病组为(547.5 ± 240.6)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31,P = 0.0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P患者ECP阳性细胞胞质棕黄色颗粒明显多于接触性皮炎患者。BP患者血清ECP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之间无统计学相关性(r = -0.15,P = 0.35)。结论BP患者血液、疱液ECP水平明显升高,且疱液ECP水平远远高于血清ECP水平,提示ECP可能参与BP的发病过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患儿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科技城医院收治的106例RSV肺炎患儿(RSV肺炎组)和70例体检健康儿童(对照组)。RSV肺炎患儿中,低危68例,中危25例,高危1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血清ECP水平,并检测肺功能,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和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RSV肺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利用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清ECP对RSV肺炎的诊断效能。结果RSV肺炎组FEV1%和FEV1/FVC明显低于对照组[(81.47 ± 14.08)%比(96.80 ± 17.10)%和(72.17 ± 21.63)%比(93.46 ± 26.57)%],FeNO和ECP明显高于对照组[(17.88 ± 2.55)ppb比(9.79 ± 2.35)ppb和(64.00 ± 20.05)μg/L比(41.59 ± 16.9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危和高危RSV肺炎患儿血清ECP明显高于低危患儿[(70.82 ± 20.84)、(90.71 ± 19.75)μg/L比(58.05 ± 14.72)μg/L],高危患儿明显高于中危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EV1%、FEV1/FVC、FeNO、ECP是影响RSV肺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913、17.845、0.002和0.126,95% CI 2.641~63.139、2.972~107.139、0.000~0.017和0.028~0.566,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ECP诊断RSV肺炎的最佳临界值为51.84 μg/L,AUC为0.809,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57%和75.47%;血清ECP诊断早期RSV肺炎的最佳临界值为43.17 μg/L,AUC为0.714,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8.57%和82.3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ECP与FEV1%和FEV1/FVC呈负相关(r=- 0.632和- 0.604,P<0.01),与FeNO呈正相关(r= 0.707,P<0.01)。结论RSV肺炎患儿血清ECP水平明显升高,与FEV1%、FEV1/FVC呈负相关,与FeNO呈正相关;血清ECP可作为RSV肺炎患儿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的参考指标之一。
简介:摘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s,HES)是一组以嗜酸性粒细胞持续过量产生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主要以骨髓、外周血及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点,可同时累及多种组织和器官,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介质释放会导致多器官损害。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突变分析结果。该综述旨在总结目前用于治疗HES的包括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羟基脲、干扰素-α等药物在内的传统药物以及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为首的小分子靶向药物、白细胞介素-5及其受体为靶点的单克隆抗体等的治疗进展。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疾病(ELD)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确诊并住院治疗的33例ELD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病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结果、诊疗及预后等资料。结果33例ELD患者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41.30±14.26)岁。其中变应性肺曲霉病20例,慢性嗜酸性粒细胞肺炎8例,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5例。33例患者均行外周血检测,其中27例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28例行血清总IgE检测,25例血清总IgE增高。26例行肺功能检查,18例有肺通气功能障碍,8例伴有弥散功能障碍。胸部CT显示以肺部浸润为主,肺部可见斑片状、条索状、团块状、磨玻璃样高密度影。肺组织病理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单独应用糖皮质激素或联合其他药物对ELD治疗有效。结论ELD临床表现多样,极易误诊,其诊断主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可行肺组织活检病理学检查。糖皮质激素是治疗ELD的基础药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现状。方法抽取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EG患者151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内镜表现及复发情况。结果151例中男87例,女64例,年龄11~73岁,病程3 d~20年;黏膜型123例,混合型(累及黏膜层和浆膜层)28例;有过敏史49例(32.45%),有腹痛症状135例(89.4%),嗜酸粒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值109例(72.19%)。151例患者内镜表现无特异性,回盲部、十二指肠、回肠末端病理活检阳性率较高,行激素治疗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较非激素治疗者下降快。成功随访102例,黏膜型患者复发19例,混合型复发22例。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多数伴有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的增多,内镜表现无特异性,激素治疗效果好,但存在复发可能,混合型患者较黏膜型更易复发。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 ( EOS) 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 )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纳入 2017 年 1 月至 2019 年 10 月住院治疗的 AMI 患者 298 例, 收集 病历资料,记录平均随访 18 个月的不良心血管事件( MACCE ), 评价 EOS 水平 对 AMI 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 结果 EOS 水平降低组患者平均随访 18 个月 MACCE 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结论 EOS 水平降低对 AMI 患者的不良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牛奶蛋白过敏性肠炎患儿粪便中嗜酸性粒细胞(EOS)的数量变化,为牛奶蛋白过敏性肠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70例牛奶蛋白过敏性肠炎患儿(过敏组)、同期就诊的50例非过敏普通腹泻患儿(非过敏组)及50例健康体检儿童(健康对照组),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3组儿童外周血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EOS及EOS%;Gomori染色法计数3组儿童及过敏组治疗后粪便中的EOS,分析粪便中EOS与牛奶蛋白过敏性肠炎的相关性。结果过敏组外周血EOS计数(0.71±0.74)×109/L、EOS%(7.56±5.96)%、PLT(382.96±85.98)×109/L;非过敏组外周血EOS计数(0.31±0.18)×109/L、EOS%(3.53±2.26)%、PLT(315.12±69.81)×109/L;健康对照组外周血EOS计数(0.31±0.15)×109/L、EOS%(3.66±1.65)%、PLT(307.56±85.20)×109/L。过敏组外周血EOS、EOS%、PLT均高于非过敏组和健康对照组(F=13.606、19.055、16.074,均P<0.05)。过敏组粪便EOS计数[(10.75±17.17)个/50个1 000倍视野]明显高于非过敏组[(1.16±3.09)个/50个1 000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25,P<0.05),而健康对照组患儿粪便未见EOS。过敏组患儿回避牛奶4周后,粪便中EOS计数明显下降[(2.26±5.32)个/50个1 000倍视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22,P<0.05);而血EOS计数[(0.56±0.47)×109 /L]下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81,P>0.05)。结论牛奶蛋白过敏性肠炎患儿粪便中EOS数量明显升高,经治疗后下降,有助于指导过敏性肠炎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的评估。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1例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异常浸润为特征的罕见妊娠合并胃肠道疾病。方法对1例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后妊娠20周合并腹水,伴有外周血及腹水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增高的病例进行报道,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例患者经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很快治愈,且胎儿预后良好。结论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妊娠合并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慢性鼻-鼻窦炎(CRS)根据组织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浸润程度进行分型的可行性。分析嗜酸性粒细胞型慢性鼻-鼻窦炎(ECRS)与非嗜酸性粒细胞型慢性鼻-鼻窦炎(NECRS)两组病例临床症状、外周血Eos百分比(Eos%)、影像学变化及预后等临床特点。方法纳入符合CRS诊断标准的330例研究对象,以组织Eos%≥15%将病例分为ECRS组(n=153)和NECRS组(n=177),比较和分析两组病例的相关特点,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ECRS组外周血Eos%显著高于NECRS组,组织Eos%与外周血Eos%呈正相关;②ECRS组鼻窦CT病变程度总分、前后组筛窦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③ ECRS组全组鼻窦累及率、后组筛窦及上颌窦累及率明显高于NECR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FESS术后1年评价远期疗效,ECRS组患者术后鼻塞、流涕、头面部胀痛及嗅觉障碍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症状评分(P<0.01),NECRS组患者术后除头面部胀痛无缓解(P>0.05)外,其余指标评分均低于术前各症状评分(P<0.05)。结论CRS可按组织Eos浸润程度进行分型,ECRS的鼻窦病变范围及程度较重,更易罹患全组鼻窦炎,其中筛窦病变程度最重,后组筛窦及上颌窦最易受累。外周血Eos%与组织Eos%呈正相关,且在ECRS病例中显著升高,可作为术前CRS分型的参考指标。
简介:摘要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HES)伴发的脏器受累临床表现多样,以心脏受累最常见,是HES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报道1例青年男性,因全心衰竭入院,经检查确诊为HES导致的限制型心肌病(RCM),结合文献对HES致RCM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因诊治及预后进行讨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与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计数对EOS型哮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5月至2018年3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初诊确诊为哮喘,肺功能、FeNO、诱导痰细胞学分类、血细胞分析检查结果完善的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诱导痰EOS比例(EOS%)≥3%定义为EOS型哮喘组(34例),其余患者为非EOS型哮喘组(55例)。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分析FeNO值、诱导痰EOS%、外周血EOS计数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FeNO值、外周血EOS计数诊断EOS型哮喘的最佳界值。结果EOS型哮喘组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为(90.3±26.1)%、FEV1/用力肺活量(FVC)为(69.1±11.8)%,均低于非EOS型哮喘组[分别为(110.1±20.3)%和(80.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4,P<0.01;t=5.003,P<0.01)。FeNO值、外周血EOS计数与诱导痰EOS%呈正相关(r=0.670,P<0.01;r=0.741,P<0.01),外周血EOS计数与FeNO值呈正相关(r=0.647,P<0.01)。FeNO值诊断EOS型哮喘的最佳界值为65 ppb(ROC曲线下面积AUC=0.887,P<0.01),灵敏度为0.647,特异度为1.000。外周血EOS计数诊断EOS型哮喘的最佳界值为0.225×109/L(AUC=0.898,P<0.01),灵敏度为0.794,特异度为0.891。FeNO与外周血EOS计数联合诊断EOS型哮喘(AUC=0.916,P<0.01),灵敏度为0.794,特异度为0.945。结论对于确诊的哮喘患者,FeNO和外周血EOS计数是判断EOS型哮喘表型的可靠指标,二者联合能更有效地预测哮喘患者是否存在EOS型气道炎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 SAP)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8月至2018年9月在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住院的发病24 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估卒中严重程度。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A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521例患者,其中106例(20.35%)发生SAP。单变量logistic分析显示,SAP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分类有关[优势比(odds ratio, OR)0.37,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0.20~0.68;P=0.001],倾向于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有关(OR 0.08,95% CI 0.01~1.01;P=0.05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分类均非SAP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龄(OR 1.077,95% CI 1.045~1.109;P<0.00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OR 6.931,95% CI 1.295~37.106;P=0.024)和高基线NIHSS评分(OR 1.148,95% CI 1.003~1.314;P=0.045)则与SAP显著独立相关。结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并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SAP的独立预测因素。
简介:摘要嗜碱性粒细胞是一类长期被忽略的免疫细胞,近期因其在2型辅助性T淋巴细胞(Th)免疫应答中的重要作用而被关注。嗜碱性粒细胞通过多种可能机制参与支气管哮喘(哮喘)发病。嗜碱性粒细胞作为始动者通过与树突状细胞相互作用启动和建立Th2免疫应答;作为免疫调节者,通过分泌白细胞介素4等细胞因子调节2型天然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功能,进而巩固变态反应性炎症;作为效应者,通过IgE和非IgE途径活化嗜碱性粒细胞直接参与气道变态反应性炎症。利用嗜碱性粒细胞活化状态作为生物标志物监测变态反应性疾病治疗转归是目前临床研究热点,对实现哮喘个体化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少见淋巴瘤特殊临床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兴化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以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患者资料,结合文献讨论AITL的发病机制、治疗、预后。结果患者为73岁女性,发病时以高嗜酸性粒细胞为主要临床表现,后行腋窝淋巴结活组织检查,经病理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诊断为AITL,予来那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方案治疗,迅速获得缓解。结论AITL合并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病例较为罕见,在临床诊治过程中,需要思路开阔,尽量避免漏诊、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