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化三醇联合替米沙坦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诊治的糖尿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0例。对照组采用替米沙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骨化三醇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中显效31例,占总数的77.5%,有效8例,占总数的20.0%,无效1例,占总数的2.5%,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中显效23例,占总数的57.5%,有效8例,占总数的20.0%,无效9例,占总数的22.5%,总有效率为77.5%。两组数据结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骨化三醇联合替米沙坦治疗糖尿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骨化三醇联合血液灌流(HP)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对20例SHFF在常规血液透析基础上采用骨化三醇联合HP治疗,前后自身对照,观察治疗前后血清全段反应性甲状旁腺激素(iPTH)、血钙、血磷、血红蛋白及临床症状等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iVrH显著下降,血钙上升,血磷下降,血色素上升,临床症状好转,生活质量提高。结论骨化三醇联合血液灌流对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疗效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血液透析合并重度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中青年人和老年人对骨化三醇的反应差异。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iPTH水平均大于1000pg/ml的重度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病人。根据年龄分为两组,A组为18-65岁,B组为≥65岁。使用中剂量骨化三醇进行冲击治疗,2ug/次,每周3次。疗程12周,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的iPTH及钙磷水平的变化。结果共有符合条件患者54例,A组38例,平均年龄为47.42±11.99岁;B组16例,平均年龄为75.50±6.38岁。治疗前两组iPTH水平无明显差异((1569.50±460.11)pg/mlVS(1762.81±542.41)pg/ml,P=0.187)。治疗12周后A组和B组的iPTH水平分别降至(872.90±538.23)pg/ml和(724.61±575.87)pg/ml,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369);但B组降幅明显大于A组((1038.21±717.37)pg/mlVS(696.60±459.36)pg/ml,P=0.041)。结论在使用同等剂量骨化三醇进行冲击治疗时,老年患者iPTH降低速度较年轻人显著加快。因此在使用骨化醇对老年患者进行冲击治疗时,应注意剂量不宜过大,且密切关注iPTH变化,及时调整,避免iPTH过低造成低动力骨病。
简介:目的观察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预防高危产后出血产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80例疑似具有引起产后出血高危因素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90例和对照组190例,对照组产妇在胎儿娩出后,肌肉或子宫体注射缩宫素20U,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200μg,观察组产妇在胎儿娩出后,肌肉或子宫体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250μg和缩宫素20u。观察两组产妇不同时间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前、产后进行血常规检测,计算产前与产后24h的血红蛋白下降值、红细胞下降值,比较第三产程时间。结果观察组产后15min、30min、2h、24h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后24h血红蛋白下降值、红细胞下降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第三产程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观察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0.0%(19/19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5%(58/1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具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分娩后给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可刺激整个子宫收缩,缩宫素可刺激子宫上段收缩,二者联合预防产后出血可协同止血,降低了产后大出血的发生率,预防产后出血,且效果优于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对于肺功能以及血气的影响,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于2012年1月~2012年12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中随机选取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的年龄在45~80岁之间。根据患者的不同入院时间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为40例,治疗组患者在洗脱15天之后常规用药,另外加用孟鲁司特钠10mg/次进行治疗,每日1次,对照组患者在洗脱15天之后行常规用药。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和血气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患者的肺功能有明显的好转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患者的肺功能并没有明显变化;治疗组患者的血气指标PaO2经治疗后为为(80±9)mmHg,上升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项指标没有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气指标PaO2为(78±7)mmHg,有小幅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CO2为(33±5)mmHg,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在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进行治疗时使用孟鲁司特钠能够明显的改善其肺功能,同时也能够提高血气指标PaO2值,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适合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雌三醇软膏在老年子宫脱垂患者应用中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绝经后子宫脱垂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给予患者阴式子宫切除手术结合阴道前后壁修补手术治疗前,给予对照组患者甲硝唑阴道上药;给予观察组患者雌三醇软膏阴道上药。对比两组用药后的术中出血量、手术平均时间及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平均时间及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给予绝经后子宫脱垂患者手术治疗前,先给予患者雌三醇软膏阴道上药,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平均时间,并且还能够降低患者术后发生切口并发症,可以将其作为阴式子宫切除手术前的阴道准备常规用药。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卡前列素氨三丁醇预防产后出血的疗效。方法167例有发生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于胎儿娩出后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250单位(1支),对照组常规使用缩宫素,分别记录两组研究对象产后2小时阴道出血量、产后24小时阴道出血量、产后5天血红蛋白计数、产后出血的发生率。结果产后2小时出血量实验组比对照组减少平均126.90ml,产后24小时出血量实验组比对照组减少75.03ml,产后5天血红蛋白试验组比对照组大于5.50g。两组患者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3.65%及11.65%,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卡前列素氨三丁醇针用于预防产后出血有显著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间苯三酚与米索前列醇联合用药在绝经后妇女取环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80例绝经后妇女取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患者采用药物联合治疗,即间苯三酚与米索前列醇治疗。对照组38例患者采用间苯三酚单独用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中疼痛程度和宫颈松弛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术中疼痛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宫颈松弛程度对比,治疗组软化有效率为97.62%,对照组软化有效率为78.95%,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妇女取环采用苯三酚与米索前列醇联合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镇痛效果较好,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1年7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28例选用缩宫素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选用同期常规缩宫素治疗的128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产后2h、24h的平均出血量,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后2h、24h的平均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各组数据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出现2例不良反应,占1.5%,无需处理即缓解,对照组没有不良反应。结论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宫缩乏力产后出血,临床效果明显,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非骨化性纤维瘤的X线及CT诊断表现。方法对我院2011年—2013年间36个月间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非骨化性纤维瘤患者的X线及CT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0例患者的发病部位10例患者在胫骨,7例患者在股骨,2例患者在腓骨,1例患者在肋骨;X线诊断表现为平行于骨长肘的形状为椭圆形或者分叶状囊状被破坏,出现偏心性的扩展,在病灶内可见少量的骨性间隔,未有骨膜反应。CT诊断表现为有低密度的破坏区,其病变的范围和内部的结构清晰。根据患者X线及CT诊断表现,16例患者为皮质型,4例患者为骨髓型。结论非骨化性纤维瘤的X线及CT诊断表现具有特征性,二者相互结合,对临床诊断与鉴别具有重要作用。
简介: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ofthe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OPLL)是指脊柱后纵韧带发生异位骨化,骨化物压迫脊髓和神经根后出现神经功能损害症状的疾病.该病常见于颈椎,在亚洲中老年人群中高发,男性多见,可与其他脊柱退行性病变并存[1].目前认为OPLL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引起,如遗传、代谢异常及机械应力刺激等.本文就OPLL遗传基因研究做一归纳,并阐述了在机械应力环境下易感基因对OPLL发病的影响;此外,本文又简述了微RNA(microRNA,miRNA)在调节OPLL易感基因成骨表达方面的研究进展,以便探讨遗传因素(OPLL易感基因及miRNA)在OPLL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简介:目的:探讨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减压融合术后的临床疗效及其相关因素。方法:2000年1月一2011年1月,我院共收治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64例,其中男39例,女25例,年龄42。67岁,平均54.1岁。采用后路椎板广泛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者36例,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者12例,后外侧经关节突减压植骨融合者9例,前后路联合减压植骨融合者7例。评估患者的年龄、病程、影像学表现、病变类型、手术方式、术前合并疾患,及术后并发症和手术疗效的关系。手术疗效采用JOA评分及其改善率进行判定。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6年(1—12年)。术前平均JOA评分为(4.5±1.9)分,末次随访时(7.8±2.1)分,平均改善率为(48.4±38.1)%。后路椎板广泛切除、减压、植骨融合组为(37.6±36.8)%,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为(62.9±32.6)%,后外侧经关节突减压植骨组为(30.8±29.2)%,前后路联合减压植骨融合组为(59.5±39.1)%。患者的术前病程、年龄、手术方式,、MRI检查T2WI信号改变,及是否合并糖尿病对术后疗效有显著影响(P〈0.05)。30例(46.9%)患者合并术后1种或多种并发症:17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恶化,12例患者合并脑脊液漏,3例患者硬膜外血肿形成,5例合并肺部感染。结论:对于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外科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患者术前病程、年龄、手术方式、MRI检查T2WI信号改变,及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