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透针法加加味牵正散外敷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收集2008年6月-2011年6月136例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和针刺组,针药组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中药加味牵正散外敷,观察麻痹指数、麻痹程度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麻痹指数和麻痹程度显著降低(P<0.01);与针刺组相比,针药组麻痹指数和麻痹程度降低更为显著(P<0.01),临床疗效显著提高,针药组优于针刺组(P<0.01);结论透针法加加味牵正散外敷治疗面神经麻痹安全有效,经济实用,老少兼宜,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调任通督针刺法治疗卒中后失眠患者临床疗效。方法6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入调任通督针刺组和口服左匹克隆西药治疗组。在治疗后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西药组总有效率为86.7%,两者总有效率无差别(P>0.05),针刺组的痊愈率较西药组高(P<0.01)。治疗后针刺组PSQI测评各成分计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调任通督针法组PSQI减分更明显(P<0.01)。结论调任通督针刺法和口服左匹克隆均能有效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症,且在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改善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率、和日间功能等方面均更有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寻求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有效方法。方法将70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维一体”针法针刺组与药物对照组(内服舍尼通片)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三维一体”针法针刺组的有效率为97.2%,愈显率为91.5%。药物对照组有效率为74.3%,愈显率为31.4%;经统计学处理,2组疗效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愈显效率相比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三维一体”针法针刺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药物对照组。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应用于脑血管检查的价值,为临床治疗和诊断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6月—2014年1月门诊以及住院部收住入院的疑似脑血管疾病的患者40例,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以及家属意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研究组接受双源CT二代成像扫描技术,对照组接受16排螺旋CT成像扫描技术。对比两组的颈动脉血管平均CT扫描值、扫描成像噪声、扫描图像质量以及扫描辐射剂量。结果对比两组图像治疗评估数据,研究组的颈动脉CT扫描值高于对照组的,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扫描成像噪声低于对照组的,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脑血管显示效果评分平均值高于对照组的,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的辐射剂量,研究组的CTDIvol、DLP以及ED值均低于对照组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技术应用于脑血管检查中,扫描结果图像质量较好,辐射剂量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方法将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102例双胎妊娠孕妇按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孕龄<37周,阴道分娩组显著高于剖宫产组(P<0.01),孕龄≥37周时,阴道分娩组显著低于剖宫产组(P<0.01);产后出血率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剖宫产组新生儿体重≥2500g者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P<0.01);第一胎儿出生后新生儿窒息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二胎儿出生后新生儿窒息率剖宫产组显著低于阴道分娩组(P<0.01);剖宫产组新生儿窒息与胎儿出生顺序无关(P>0.05),而阴道分娩组后出生胎儿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高于先出生胎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龄≥37周,单个胎儿体重≥2500g,以剖宫产终止妊娠为宜。如何选择分娩方式,应综合考虑孕妇及胎儿多种因素,最终目的是降低孕产妇和围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同期置换双侧髋关节在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间收治的22例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患者平分为两组,每组各11例病例,两组均为22个髋关节,其中观察组采用同期置换双侧髋关节治疗,对照组采用分期置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输血量、并发症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输血量上对比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期置换双侧髋关节术在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中具备更高的安全性,可有效缩短治疗时间,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