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手术治疗非单纯性眼眶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587例眼眶骨折患者,男性455例,女性132例,年龄19~65岁。术前根据临床表现和3D-CT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和评估;术中充分松解还纳嵌顿的软组织、复位眼眶、放置置入体;术后比较眼眶外形、眼球功能及3D-CT等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本组587例,术后均获10个月至2年随访,所有患者术后外形和功能均得到整体的改善或恢复。12例术前眼球内陷明显,术后仍有轻度内陷;9例仍有轻度眼球运动受限、复视部分恢复;除眼球破裂摘除患者,其余患者视力较受伤前均无明显下降。结论眼眶骨折需严格依据临床表现和3D-CT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和评估,及早地进行精确复位、固定、修补,可提高治疗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治疗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手术技巧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9年3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手术治疗并完整随访的16例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资料。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61岁(40~77岁)。12例原始损伤伴有肩关节脱位。原始移位的大结节骨折未及时手术治疗者8例,初次手术治疗大结节骨折未有效复位者4例,手术治疗后大结节骨折再次移位者4例。2例向前方移位,3例向后方移位,11例向上方移位。大结节移位距最后手术的平均时间为5个月。移位距离平均16.5 mm。记录并比较术前与术后6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55个月(16~118个月)随访。15例术后大结节解剖复位,顺利愈合;1例复位欠佳,随访发现大结节再次出现向上移位。16例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Constant-Murley绝对值评分分别为(37.0±11.7)、(91.0±9.9)分,前屈上举范围分别为33.0°±26.7°、144.0°±38.5°,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5±1.0)、(0.7±1.3)分,术后VAS评分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有1例患者肩部功能评分欠佳,但尚能满意完成日常生活需要。结论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根据不同骨折移位特征,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简介:摘要报道1例急性创伤性肩关节后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病例。患者因车祸致左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就诊。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左肩关节后脱位、大结节骨折。麻醉下手法复位失败后,MR检查发现肱二头肌长头腱和冈上、冈下肌等软组织嵌顿在肱骨头和肩胛盂之间,是导致急诊闭合复位失败的原因。对左侧肩关节骨折后脱位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中切断肱二头肌长头腱,并在结节间沟行腱固定术,解除肩袖嵌顿后,肱骨头后脱位顺利复位,复位并固定大结节骨折。结合手术过程探讨其可能的创伤机制为移位的大结节骨折破坏了结节间沟外侧壁的完整性,肱二头肌长头腱脱出结节间沟,向内侧移位,嵌顿于肱骨头和肩胛盂之间,从而导致肱骨头向后脱位、大结节骨折向前内下移位。对高能量损伤患者应重视其可能伴随的急性肩关节后脱位,结合多角度X线或肩关节CT检查是避免漏诊的惟一方法。对闭合复位失败的急性肩关节后脱位患者应当借助MR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肩袖和(或)肱二头肌长头腱嵌顿情况。大结节骨折的解剖复位是恢复患者肩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关节镜对隐性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27例隐形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全部患者均行关节镜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患者治疗后骨折部位均全部愈合,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骨髓水肿情况全部消失,患者术后的肩关节功能测试评分为(12.15±3.04)分,显著高于治疗前(3.01±1.20)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为(86.23±5.48)分,显著优于治疗前(41.36±5.20)分,组间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对隐性肱骨大结节骨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帮助患者快速愈合骨折部位,恢复肩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骨近端双结节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采用肱骨近端双结节锁定钢板治疗19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12例;年龄(64.0±12.8)岁(范围,32~85岁);依据肱骨近端骨折Neer分型,其中两部分肱骨近端骨折1例,三部分肱骨近端骨折9例,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9例;9例大、小结节均骨折,10例仅大结节骨折。记录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上肢功能障碍(disability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 DASH)评分量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干角改变量、肱骨头高度改变量、患肢活动范围、骨折愈合情况以及其他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1个月(范围,12~18个月)。末次随访时19例患者骨折均已愈合,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为(84.2±11.0)分(范围,55~98分);DASH评分为(19.4±11.6)分(范围,2.3~47.8分);VAS评分为(1.6±1.3)分(范围,0~4分),其中轻微疼痛17例(89.5%,17/19)。19例患者术后第1天颈干角141.9°±9.8°(范围,132.17°~162.66°,肱骨头高度(18.0±5.9)mm(范围,7.45~27.12 mm);末次随访时颈干角148.6°±7.5°(范围,132.70°~159.39°),肱骨头高度(17.4±5.5)mm(范围,5.02~27.31 mm);颈干角改变量为3.29°(范围,0.68°~33.10°),肱骨头高度改变量0.68 mm(范围,1.32~6.56 mm),其中内固定失效4例。术后第1天,1例出现距螺钉穿出,该例患者术后第17天出现伤口感染,予以清创术治疗后感染控制。无一例出现大、小结节吸收或畸形愈合。结论肱骨近端双结节锁定钢板能够同时固定大、小结节骨折块,维持结节骨折块与肱骨干之间的相对位置,减少术后结节再移位或畸形愈合,术后疗效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线桥固定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随访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建湖医院骨科接受治疗的骨折移位大于5 mm、骨折块面积小于3 × 3 cm,无其他损伤(如:肩袖损伤、SLAP损伤、Bankart损伤)的单纯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的且接受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线桥固定技术治疗的患者23例。收集患者末次随访的关节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SES)评分等数据资料。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术前术后关节活动度、VAS评分、ASE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在3个月内实现骨性愈合。肩关节前屈活动度由术前(92.4±15.3)°提高至术后(148.7±15.3)°(t=9.956,P<0.01),外展活动度由术前(85.0±12.6)°提高至术后(147.3±14.4)°(t=15.502,P<0.01);外旋活动度由术前(21.5±10.2)°提高至术后(30.7±11.8)°(t=12.058,P<0.01); VAS评分比术前降低(Z=4.107,P<0.01); ASES评分由术前(29.7±6.1)分提高至术后(91.8±4.1)分(t=41.879,P<0.01)。结论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线桥技术治疗单纯性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效果确切,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关节镜在治疗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时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 2018 年 1 月到 2019 年 6 月之间收治的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患者 42 例, 对所有患者采取关节镜下进行修复。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切口愈合良好,达到Ⅰ期愈合标准,未出现感染等术后并发症。对 42 例患者进行了为期 6 个月的随诊。所有患者术后肩关节未出现脱位,固定稳定。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愈合约 3 ~ 6 月,平均为( 4.26 ±0.65 )个月。采用 Constant-Murley 肩关节评分系统为( 33.75 ±4.30 )分;本组优 30 例,良 8 例,可 4 例,优良率 90.48 %。结论: 临床上,在治疗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时采用关节镜技术不仅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而且治疗效果满意,与保守治疗相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医生学习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单纯性血尿的流行规律、临床特征、辅助检查、治疗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1月本院单纯性血尿患儿的流行规律、临床特征、辅助检查、治疗及疗效。结果共纳入27例患儿,男20例,女7例;高发年龄为(4.99±2.53)岁;高发季节为冬季发病。临床特征:患儿均以肉眼血尿为首发表现,7例(25.93%)并发呼吸道感染,2例(7.41%)并发链球菌感染。辅助检查:多数患儿尿常规尿潜血、高倍镜下红细胞数增多,22.22%(6/27)的患儿合并白细胞数增高,11.11%(3/27)的患儿合并血沉增快;双肾、输尿管、膀胱彩超阳性率为18.52%(5/27),左肾静脉胡桃夹综合征超声检查阳性率为31.58%(6/19)。治疗及疗效:大部分患儿经抗感染、止血、清热解毒等对症支持治疗后,预后良好。结论单纯性血尿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诊断较困难。影像学技术的提高,尤其是泌尿系统彩超,有助于辅助早期诊断。加强对单纯性血尿的认识及管理,掌握其流行规律、临床特征、实验室及影像学特点,以明确诊断,针对规范性用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张力带缝合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6月采用肩关节镜下张力带缝合技术治疗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31 ~ 68岁,平均46.7岁。受伤原因:交通伤3例、高坠伤2例、摔伤10例。根据Mutch分型:Ⅰ型5例,Ⅱ型10例。15例患者中7例合并肩袖损伤,其中冈上肌腱4例、冈下肌腱1例、小圆肌腱1例、肩胛下肌腱损伤1例。2例肱二头肌长头腱损伤;2例Bankart损伤;3例肩关节上盂唇前后部(superior labrum anterior and posterior,SLAP)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为平均4 d(2 ~ 7 d)。所有患者均在肩关节镜下完成,末次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nstant-Murley评分和肩关节活动范围进行肩关节功能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9.8个月(10 ~ 36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2.7±1.5)个月。术后12个月VAS评分1分,Constant-Murley评分为92.1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rating scale of the 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为89.5分。肩关节活动度:前屈170°(140° ~ 180°),体侧平均外旋38.7°(20° ~ 70°),内旋达T12水平。本组无一例出现内固定失效、骨折移位、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肱骨大结节骨折是一种复位和固定要求极高的疾病,关节镜下张力带缝合技术治疗单纯肱骨大结节骨折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获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线桥固定技术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单纯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南通大学附属建湖医院骨科治疗的40例单纯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的患者资料。男23例,女17例;年龄25~70岁,平均53.2岁。所有患者骨折移位>5 mm、骨折块面积<3 cm×3 cm,无其他损伤(如肩袖损伤、SLAP损伤、Bankart损伤)。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18例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线桥固定技术治疗(关节镜组),22例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切开组)。术后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关节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SES)评分。结果关节镜组和切开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关节镜组和切开组患者术后分别获平均19、20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在术后3个月内均获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关节镜组和切开组患者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分别为152.7°±13.3°、137.7°±19.2°,外展活动度分别为146.0°±16.4°、132.4°±20.5°,VAS评分分别为(0.8±0.4)、(1.3±0.6)分,ASES评分分别为(91.8±4.1)、(87.4±5.8)分,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开组有2例患者发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待骨折愈合取出钢板后症状缓解;1例肩关节僵硬,麻醉下进行手法松解后好转。结论相对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关节镜下双排锚钉固定治疗单纯性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更好等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切口闭合复位术治疗单纯性颧弓M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3月—2019年5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单纯性颧弓M型骨折患者45例,其中男35例、女10例,年龄16~71岁;左侧30例、右侧15例。均采用微切口闭合复位术治疗。术中通过C臂X线机透视观察骨折对位和颧弓弧度情况,以骨折对位良好和颧弓自然弧度恢复、目测最大张口度明显改善为骨折闭合复位满意;术后3~6个月,通过对比手术前后最大张口度的变化和CT测量双侧颧弓突度差值进行疗效评估,采用视觉模拟量表评估患者满意度,并结合临床和CT表现进行疗效评价。结果45例中,44例经1次复位即获满意效果,另1例经2次复位后满意;无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6个月,CT复查显示45例基本达到解剖复位;最大张口度术前为(2.76±0.37)cm、术后为(3.91±0.15)cm, CT测量双侧颧弓突度差值术前为(4.43±0.28)mm、术后为(0.47±0.09)mm,经配对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752、93.281, P值均<0.05)。手术疗效评价为Ⅰ级42例,Ⅱ级3例;依视觉模拟量表评估45例患者满意度为99.50%±2.15%。结论微切口闭合复位术治疗单纯性颧弓M型骨折是一种安全、高效、易于掌握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女性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VLSC)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7—2018年就诊于北京医院皮肤科外阴专病门诊的137例VLSC患者的临床特征。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年龄、病程)以M(P25,P75)表示,采用秩和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37例患者发病年龄32.0(25.5,40.0)岁,病程36.0(15.0,72.0)个月。32例(23.4%)有特应性疾病史,其VLSC发病年龄[29.5(25.0,35.8)]早于无特应性疾病患者[33.0(27.0,41.0),Z = 2.03,P = 0.042]。皮损特征方面,130例(94.9%)累及大阴唇,13例(9.5%)累及小阴唇,103例(75.2%)皮损双侧分布,8例(5.8%)出现色素减退。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瘙痒,中度瘙痒44例(32.1%)、重度80例(58.4%),重度瘙痒患者占病程> 2年患者的比例(68.1%)高于病程< 2年的患者(4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83,P = 0.016)。患者自觉诱发瘙痒加重因素包括,局部潮湿出汗(55例,40.1%)、进食辛辣刺激食物(41例,29.9%)、精神紧张(36例,26.3%)。结论VLSC好发于20 ~ 39岁,特应性体质可能是重要病因,主要累及大阴唇,多双侧分布,病程越长瘙痒越严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单纯性并指畸形分离手术术后畸形的常见表现,并探讨其相应的再修复方式。方法回顾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外科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25例单纯性并指术后畸形的患儿,男性13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3岁2个月。通过调查初次手术时情况,包括初次手术年龄、是否植皮以及术后有无感染等,分析术后畸形发生的可能原因;通过形态学观察总结术后畸形的常见类型,回顾再次手术修复的主要方式,随访时从指蹼形态、手指形态、指甲形态及皮肤色差4个方面评价再修复手术后畸形的改善情况,以提出针对这类术后畸形有效的修复方案。结果初次手术平均年龄1岁5个月,15例术前皮肤并连紧张没有植皮,4例有伤口感染史;术后发生指蹼畸形27个、指体畸形53指、指甲畸形46个、皮肤明显色差15指。再修复手术中,采用Z成形加宽或皮瓣修复所有指蹼畸形,其中,13例采用双翼皮瓣成形指蹼;指体畸形均采用多Z成形松解并保留软化的瘢痕皮肤,形成锯齿状皮瓣覆盖大部分创面,剩余创面行全厚植皮;指甲畸形,14个甲上皮歪斜的行指甲邻近皮瓣推进包裹甲缘,余未做特殊处理;皮肤色差采用Z成形错开原有大块植皮皮片,切除颜色过深皮肤,采用质地相似区域皮片植皮。再修复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3个月,所有指蹼均达正常的深度及宽度;除1指侧偏矫正不全外,其余指体畸形得以矫正;除10个指甲上皮歪斜有改善外,其余指甲畸形无改善;所有病例皮肤色差均有明显好转。结论(1)单纯性并指术后畸形的发生可能与初期手术时伤口缝合张力大(勉强不植皮)以及伤口感染有关;(2)再修复手术应在初次手术后1年左右即瘢痕软化后进行;(3)指蹼畸形的再修复均应采用皮瓣成形指蹼,双翼皮瓣适用性广、成形指蹼形态好;(4)指体挛缩修复时保留软化的瘢痕皮肤可以显著减少植皮面积,多Z成形利用横向多余皮肤延长纵向皮肤的不足,同时可矫正指体臃肿;(5)皮瓣修整时切除原有色深的皮肤,取质地相近部位皮片植皮可减少色差;(6)指甲畸形再修复困难,多数难以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 讨论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致病原因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 2017年 10月— 2019年 10月于我院收治的疑似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 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和实验组(药物治疗结合非药物治疗)。结果 实验组患者接受药物结合非药物治疗后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清内脂素(visfatin)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炎症标志物和糖脂代谢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2月在武汉儿童医院门诊就诊、符合单纯性肥胖诊断标准的肥胖儿童44例(男23例,女21例),同时选择门诊体检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体质量儿童50例(男23例,女27例)为健康对照组。指派专人进行完整的体格检查,包括人体测量参数(身高、体质量、腰围和血压),测定空腹血清visfatin、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糖、胰岛素和血脂水平,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肥胖组儿童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肥胖组儿童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性指数(HOMA-IR)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2.肥胖儿童血清visfatin、hs-CRP和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肥胖儿童血清TNF-α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肥胖儿童血清visfatin水平与体质量指数(BMI)(r=0.218,P<0.05)、腰围(r=0.332,P<0.05)、TG(r=0.283,P<0.01)均呈正相关;与IL-6 (r=0.376,P<0.05)、hs-CRP(r=0.321,P<0.05)均呈正相关;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和HOMA-IR均无相关性;与TNF-α亦无相关性(r=0.085,P>0.05)。4.visfatin与人体测量、代谢参数和炎性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存在性别差异。visfatin在男童和女童中均与腰围、TG和hs-CRP呈正相关,但仅与男童的BMI(r=0.247,P=0.029)和IL-6(r=0.427,P=0.013)呈正相关。结论肥胖儿童存在明显的糖脂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visfatin作为一种内脏脂肪因子,具有调节糖脂代谢和促炎的双层作用,可能参与肥胖相关的代谢紊乱及炎症反应。检测肥胖儿童血清visfatin水平可作为反映机体低水平炎症反应新的炎症标志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