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合并椎体分节不良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2013年7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298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椎体分节不良患者71例纳入观察组,随机选取其中住院号尾数为单号的、无分节不良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8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前路手术完成减压和脊柱重建,观察颈椎分节不良的分布特点。比较两组患者术前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值、病变节段及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MRIT:WI髓内高信号。采用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及其改善率评价临床效果。结果脊髓型颈椎病合并椎体分节不良发生率为2.4%(71/2981),分节不良椎体为上位椎间隙8例、下位椎间隙53例、远隔椎间隙10例。观察组术前颈椎活动度(35.2°±6.5°)较对照组(47.3°±8.8°)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09,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前颈椎曲度分别为24.3°±3.8°和25.8°±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01,P〉0.05)。观察组MRIT:WI髓内高信号发生率为39.4%(28/71)显著高于对照组22.5%(1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4.823,P〈0.05)。观察组病变椎间盘平均退变分级高于对照组(Z=5.273,P〈0.01),而颈椎分节不良椎体下位邻近节段椎间盘与上位邻近椎间盘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平均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64.24%±9.49%和61.78%±11.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88,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合并椎体分节不良影像学上表现椎间盘突出多发生于分节不良节段下位椎间隙,退变严重,颈椎活动度变小,但相邻节段和颈椎整体曲度影响不大。此类临床表现与脊髓型颈椎病相似,选择适当术式治疗,预后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月至12月期间,我院收治多节段颈椎病患者50例,对患者实施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对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并发症2例,主要症状为声音嘶哑,但即使处理后改善。患者的融合节段Cobb角扩大,JOA评分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临床上可进行广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第三代分节顺应性全腹膜可回收食管支架用于食管恶性狭窄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以2016年1月—2018年8月因食管癌并吞咽困难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拟行内镜下食管支架置入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单双月进行分组,单月置入第三代分节顺应性全腹膜可回收食管支架(分节食管支架组)、双月置入传统食管支架(传统食管支架组)。对比分析两组支架置入成功率,术后1周、3个月患者生存率、吞咽困难改善率、体能状态改善率,术后3个月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周内有12例死亡,分节食管支架组生存率为97.3%(179/184),传统食管支架组为95.9%(162/169)(χ2=0.544,P=0.461);分节食管支架组生存者的吞咽困难改善率为99.4%(178/179),传统食管支架组生存者为98.8%(160/162)(χ2=0.008,P=0.931);分节食管支架组生存者的体能状态改善率为31.3%(56/179),传统食管支架组生存者为27.8%(45/162)(χ2=0.502,P=0.479)。术后3个月内有55例死亡,分节食管支架组生存率为84.8%(156/184),传统食管支架组为84.0%(142/169)(χ2=0.039,P=0.844);分节食管支架组生存者的吞咽困难改善率为71.8%(112/156),传统食管支架组生存者为76.8%(109/142)(χ2=0.957,P=0.328);分节食管支架组生存者的体能状态改善率为43.6%(68/156),传统食管支架组生存者为43.0%(61/142)(χ2=0.012,P=0.912)。术后3个月内,分节食管支架组胸痛发生率、食管出血发生率、食管穿孔发生率、支架移位发生率分别为45.7%(84/184)、7.6%(14/184)、3.8%(7/184)、7.6%(14/184),传统食管支架组分别为60.9%(103/169)(P<0.05)、14.2%(24/169)(P<0.05)、8.9%(15/169)(P<0.05)、16.6%(28/169)(P<0.05)。结论第三代分节顺应性全腹膜可回收食管支架用于食管恶性狭窄的疗效与传统食管支架相似,安全性更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预置钉道模型在单发性完全分节型先天性半椎体切除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脊髓外科收治的13例单发性完全分节型先天性半椎体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8例;年龄5~14岁,平均9.9岁。病变位置在T9 3例、T10 2例、T11 5例、T12 1例、L1 2例。术中使用3D打印预置钉道模型辅助置入椎弓根螺钉,通过术后CT评估置钉的准确性。所有患儿术前、术后常规拍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术后及随访时计算脊柱侧、后凸矫正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脊柱侧、后凸Cobb角的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13例患儿共置入椎弓根螺钉85枚,置钉准确率为95.3%。手术时间(216.9±28.3) min;出血量(478.5±132.6) mL。术前侧凸Cobb角为(57.1±12.7)°,术后为(12.7±4.7)°,矫正率为(78.4±5.9)%,末次随访时为(14.2±7.0)°;术前后凸Cobb角为(46.2±8.4)°,术后为(13.2±4.4)°,矫正率为(72.6±7.0)%,末次随访为(14.0±3.4)°。患儿均未出现严重血管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2.3个月(6~18个月),随访期间未见明显角度丢失。术后与末次随访时,侧、后凸角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侧、后凸角度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单发性完全分节型先天性半椎体切除术过程中,3D打印预置钉道模型可提高螺钉置入的精准性,改善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矫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