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病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应用于冠状动脉硬化病变的诊断准确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疑似冠状动脉硬化病变患者,入选者均行64层螺旋CTA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SCA),以SCA为对照,对64层螺旋CTA诊断冠状动脉硬化病变的准确性进行评估。结果选取77例患者1001个节段进行评价。SCA显示正常673段,轻度狭窄137段,中度狭窄67段,重度狭窄213段,闭塞1段;CTA检查正常719段,轻度为108段,中度54段,重度119段,闭塞1段;以SCA为金标准,CTA检查诊断的准确性为93.3%;CTA检查与SCA检查诊断闭塞、重度、中度三种动脉管腔狭窄程度方面,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在诊断正常和轻度两种狭窄程度方面,则诊断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对动脉狭窄诊断准确率比较高,便于操作、患者无创,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冠心病 64层螺旋CT 诊断价值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即冠状动脉开口解剖位置发生变异,是冠状动脉解剖变异较为常见的现象,其中右冠状动脉解剖变异的报道不多。有研究报道,CT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右冠状动脉存在副支的很少见-([1-3])。但我们在实际介入工作中发现,右冠状动脉存在解剖变异的并不少见。本研究重点分析冠状动脉造影中所见右冠状动脉存在单独开口副右冠的情况,并分析该解剖变异的临床意义。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14年1—10月,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 右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介入 解剖变异
  • 简介:摘要骨巨细胞是一种起源于骨骼的非成骨性结缔组织由增殖性单核细胞和破骨细胞多核巨细胞构成的具有局部复发倾向的侵袭性原发性良性骨肿瘤,常发生于四肢长骨的骨端,其中以股骨下端最为多见,扁骨及不规则骨较少,特别是胸壁肋骨在国内文献中报道案例较少,以及对应力性损伤外伤史的研究程度和重视程度不够。

  • 标签: 胸壁 骨巨细胞瘤 应力性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后扩张应用于老年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的临床疗效。方法冠脉造影成功的老年钙化病变冠心病患者107例随机分组,对照组52例行常规支架球囊释放支架术,后扩张组55例于支架常规释放后以非顺应性球囊行高压后扩张,观察两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支架内血栓、再狭窄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后扩张组支架内血栓、再狭窄率、心血管不良事件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冠脉钙化病变患者PCI术中常规球囊后扩张治疗安全可行;能够降低支架内血栓、再狭窄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

  • 标签: 冠状动脉钙化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后扩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施行早期动脉夹闭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12月本院就诊颅内动脉患者85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夹闭组40例(39个动脉)及栓塞组45例(47个动脉)。观察两者患者的效果评价、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完全闭塞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GOS、mRS评分中良好率与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夹闭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均少于栓塞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夹闭组完全闭塞率高于对照组(P<0.05);但术中脑血管破裂率高于栓塞组(P<0.05)。夹闭组患者的出血破入脑室、术后短暂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皆明显低于栓塞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显微手术夹闭可作为治疗颅内动脉的首选方法,其疗效显著,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早期动脉瘤夹闭术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颈动脉斑块评分情况的分析,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将参与研究的病例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分组,对所有病例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进行颈动脉斑块评分,以此作为分析与冠状动脉硬化之间联系的数据基础。结果经过颈动脉超声检测以后,发现冠心病组在Crouse积分、等级积分、斑块数均高于非冠心病组。如将所有病例按照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划分,以上结果也成立,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评分可以反映出冠状动脉硬化严重程度。

  • 标签: 颈动脉斑块评分 冠状动脉 粥样硬化 严重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护理干预在临床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抽选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94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甲乙两组各47例,分别给予其常规护理与个性化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经过护理干预,两组在不良生活方式上均有所改善,且以乙组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P<0.05)。结论针对临床冠心病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其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冠心病 个性化护理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12-22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13期
  • 机构:一项来自美国威克森林浸信医学中心的研究成果表明,一种常见的抗抑郁药物或可使得非人灵长类动物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硬化程度增加6倍,相关研究发表于国际杂志《身心医学》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螺旋CT探测器层数的增加和软件日益更新,CT冠状动脉成像在技术上具有更多优势,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上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及敏感性。后处理技术方面强大的随机软件也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钙化斑块、支架等造成的边缘伪影,有利于准确判断管腔的真实情况,简便易行、安全可靠,为临床对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搭桥术、冠状动脉狭窄与心功能、进行中长期疗效评估等方面提供了更多、更有用的信息,可作为高危人群筛查和冠心病复查的首选无创伤性检查方法。本文就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做一系统综述。

  • 标签: 冠状动脉狭窄 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 简介: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脾动脉的临床价值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14例脾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行CT血管造影检查评估脾动脉的大小、性状,脾动脉动脉的直径,动脉所处脾动脉的位置、形状及颈大小。根据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介入栓塞方法。栓塞治疗后患者行脾动脉DSA检查显示载动脉通畅,脾脏正常显影,腔内无造影剂滞留显影亦无造影剂外溢,则为介入栓塞治疗成功。患者出院后1个月和半年在门诊各复查CT血管造影检查1次。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6月。结果14例患者中,共发现15个动脉,1例为多发,13例为单发。2个为假性动脉,13个为真性动脉体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动脉的位置:位于脾动脉近心端5个,位于中段7个,位于远心端3个。体直径为1.6~7.5cm,平均为3.7cm。14例患者均顺利运用弹簧圈栓塞治疗。1例真性脾动脉患者因为动脉开口较大,选用裸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成功。1例多发真性动脉患者同时栓塞腔开口远心端和近心端的载动脉,并在腔置入裸支架治疗。1例真性脾动脉患者因载动脉扭曲,且腔开口较大,选用同轴微导管联合球囊行弹簧圈栓塞治疗成功。14例患者术后无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至出院。术后随访情况:术后1个月,1例患者出现脾梗死;3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轻微腹痛及低热;其余患者恢复良好,未见腔复通及增大。术后6个月,2例患者辅助支架无移位,其余无不良反应。结论脾动脉介入治疗操作简单,手术安全、有效,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同时保留了脾脏功能,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 标签: 脾动脉瘤 介入治疗 弹簧圈 栓塞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皮祖细胞在冠状动脉硬化疾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收集2013年4月~2014年8月我院诊断为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定义为研究组;对照组为同期来我院未诊断为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患者。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内皮祖细胞水平。结果研究组入院时、研究组出院时、对照组内皮祖细胞水平分别为436.51±95.47pg/ml、278.6±69.4pg/ml、234.63±64.25pg/ml。对照组内皮祖细胞水平明显低于研究组入院时和出院时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院时内皮祖细胞水平明显低于入院时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对照组内皮祖细胞水平最低,研究组入院时内皮祖细胞水平最高。结论本次研究认为冠心病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内皮祖细胞表达明显增高,内皮祖细胞可能参与心肌梗死患者血管修复和再生过程。

  • 标签: 内皮祖细胞 动脉粥样硬化 治疗 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