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前临床中尚未明确系统红斑狼疮的发生原因,且该病具有复杂的发病机制。近年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关于系统红斑狼疮的研究较多,获得了新的进展,本文主要分析系统红斑狼疮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诊疗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DNA免疫吸附治疗儿童重症系统红斑狼疮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研究DNA免疫吸附治疗的30例儿童重症系统红斑狼疮(2017年1月~2022年6月收治)进行本次实验探究,给予所有患儿DNA免疫吸附治疗,同时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观察患儿治疗效果、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治疗前及治疗后患儿ANA滴度及ds-DNA抗体滴度变化情况、治疗及护理干预前后患儿心理状态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患儿治疗效果较好,痊愈率为66.67%,总有效率为93.33%;患儿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及护理后患儿ANA滴度及ds-DNA抗体滴度均改善,p<0.05;患儿治疗与护理干预后心理状态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  DNA免疫吸附治疗儿童重症系统红斑狼疮取得较好临床效果,同时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助于帮助患者病情恢复,且未见不良反应,治疗安全可靠,患儿经治疗与护理后,心理状态佳,且生活质量较好,值得临床应用以及推广。

  • 标签: 儿童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 DNA免疫吸附 治疗效果 不良反应 护理干预 心理状态 生活质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系统红斑狼疮(SLE)尚无特效治疗药物。相对于成人,儿童SLE病情重、变化快、预后差。激素是SLE的一线治疗药物,但仍有部分患者对传统治疗药物,包括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疗效欠佳,病情难以控制。贝利木单抗是目前唯一被批准治疗儿童SLE的生物制剂,但使用经验有限,现就贝利木单抗在儿童SLE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该药治疗儿童SLE提供依据。

  • 标签: 儿童 系统性红斑狼疮 治疗 生物制剂 贝利木单抗
  • 简介:摘要系统红斑狼疮儿童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是其治疗的主要药物,长期使用上述药物将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并发肺孢子菌肺炎。肺孢子菌肺炎起病隐匿、进展迅速、可危及患儿生命,预防治疗可降低其发病率和病死率。现就儿童系统红斑狼疮并发肺孢子菌肺炎的高危因素进行综述,以期早期识别并及时预防肺孢子菌肺炎。

  • 标签:
  • 简介:摘要儿童系统红斑狼疮(childhood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cSLE)是一种侵犯多系统和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首发症状各异。其诊断结合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及系统红斑狼疮国际合作临床组织(SLICC)分类标准进行,cSLE治疗的药物包括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cSLE更易出现肾脏、血液及神经系统受累,病程凶险,为进一步统一对cSLE的认识,规范cSLE的诊治,改善中国cSLE患儿的预后,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风湿病学组等学术组织牵头制定《儿童系统红斑狼疮临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2版)》,以飨读者。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儿童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1例女性系统红斑狼疮(SLE)继发抗磷脂综合征患者,以SLE、抗磷脂综合征、肺动脉高压收入院。右心漂浮导管检查示,平均肺动脉压26 mmHg(1 mmHg=0.133 kPa),肺小动脉楔压26 mmHg,肺血管阻力0 WU,为毛细血管后肺高压。超声心动图发现二尖瓣增厚,后叶瓣尖左心房面可见强回声5 mm×3 mm。考虑Libman-Sacks心内膜炎,Ⅱ型肺高压。予低分子肝素4 000 U/d充分抗凝;沙库巴曲缬沙坦25 mg每日2次+比索洛尔1.25 mg/d+螺内酯20 mg/d抗心力衰竭治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20 g×3 d,甲泼尼龙40 mg/d,环磷酰胺0.4 g每周1次静脉点滴(累积1 g)加强原发病治疗后好转。SLE患者除肺动脉高压外,亦可出现Ⅱ~Ⅴ型肺高压。临床上如遇见SLE相关肺高压者,应进行鉴别诊断,充分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红斑狼疮,系统性 抗磷脂综合征 肺高压 Libman-Sacks心内膜炎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综合皮肤护理在系统红斑狼疮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系统红斑狼疮患者50例作为主要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25例/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综合皮肤护理,比较两种护理措施的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大于对照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系统红斑狼疮患者实施综合皮肤护理既有利于病情的快速康复,同时也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综合皮肤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此次的研究来对近几年来所发现的各种分子标志物进行分析与概括,来研发出一些更有助于解决系统红斑狼疮诊断的问题,解决诊断与治疗中所需要使用到的新技术和新标志物,进而发挥出更好的临床价值。方法:此次研究选取的是在我院就诊的、患有系统红斑狼疮的患者200例,其中男性的患者有120例,女性患者的人数有80例。结合当前逐渐更新与多样化的分子生物技术,对更多新发现的分子标志物进行鉴定和分析,使用最新的分子生物技术来对系统红斑狼疮的患者中的核酸分子标志物技能型分析与深入的研究。结果:通过研究分析了解到,结合当前最为常用的临床诊断、治疗的方法,能够在对系统红斑狼疮的诊断中发挥出重要的诊断价值的自身抗体主要有6中,分别是抗磷脂抗体、抗阻蛋白、抗核小体、抗核抗体(简称ANA)、抗核糖体P蛋白、抗双链DNA(简称dsDNA)、抗Sm,其中有着抗体也已经被纳入到了系统红斑狼疮的国际诊断指南中。结论:随着对相关患者的研究分析以及新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极大的辅助了系统红斑狼疮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更有助于在临床分析中去发现与鉴定系统红斑狼疮的分子标志物,为提升系统红斑狼疮的临床诊断、治疗水平提供更多的机会。

  • 标签: 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高血压 孕晚期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活动期系统红斑狼疮(SLE)采取红斑汤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受治疗的活动期系统红斑狼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的样本量为56例,均是在2020年12月-2022年2月期间收治,按照随机抽签法,将患者等分为两组,即为观察组(n=28)与对照组(n=28)。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入院后采取不同方案治疗,即分别予以红斑汤治疗与强的松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结论:在活动期系统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取红斑汤治疗能够进一步提高疗效。

  • 标签: 红斑汤 系统性 红斑狼疮
  • 简介:摘要对2015年12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儿科收治的1例系统红斑狼疮(SLE)并低磷酸酶血症(HPP)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患儿,男,10岁,因发热伴颜面皮疹4 d入院。既往确诊HPP 7年。临床表现为骨骼及牙齿发育异常、口腔溃疡、颊部红斑、肾脏病变,实验室检查发现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低下,全血细胞减少,抗核抗体(ANA)1∶1 000,抗双链DNA抗体阳性,抗心磷脂抗体阳性,补体C3、C4下降,诊断为SLE,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对症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定期随诊,于确诊SLE 2年后死亡。SLE并HPP临床极为罕见,症状上可有重叠,需注意鉴别。

  • 标签: 儿童 系统性红斑狼疮 低磷酸酶血症
  • 简介:摘要SLE是一种可累及多脏器的自身免疫病,好发于育龄期女性。SLE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声带麻痹(VCP)是其罕见并发症,目前仅有少数病例报道,部分患者以VCP起病,容易漏诊。本文报告1例SLE合并VCP的病例。

  • 标签: 红斑狼疮,系统性 并发症 声带麻痹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系统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可累及多器官、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既往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SLE的发生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本文总结了迄今为止发现的易感基因、单核苷酸多态、遗传变异与系统红斑狼疮关联的研究进展。

  • 标签: 红斑狼疮,系统性 基因 多态性,单核苷酸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在对系统红斑狼疮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将个性化护理干预展开运用的作用。方法 研究在2021年2月至112月展开,选入该时间段内我院收治患者中的70例为对象,并进行1至70编号,取其中的35例,在治疗的过程中展开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在对剩下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则将个性化护理干预进行运用,作为观察组。分析护理干预效果。结果 结合对两组生活质量以及心理状态、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均存在优势,P

  • 标签: 个性化护理 系统性红斑狼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置换在系统红斑狼疮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02-2022.2月在我院收治的15例难治系统红斑狼疮患者,对该15例患者采取血浆置换治疗,检测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前后的抗核抗体(ANA)、双链DNA抗体(抗-dsDNA)、核内可溶性抗原抗体(抗—ENA)、24h尿蛋白等指标,比较治疗前后相关指标,评估治疗效果。结果:15例患者ANA阳性通过血浆置换治疗后10例转阴性,抗-dsDNA明显下降,8例抗-Sm阳性病例中6例转阴性,5例抗-Rib病例中4例转阴性2,损伤的肾功能较前恢复,24h尿蛋白定量在血浆置换治疗前后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系统红斑狼疮采取血浆置换治疗效果确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采纳。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血浆置换 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