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现代思维导图自197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存在,由TonyBuzan以目前的形式开发。它的工作原理是从多个来源获取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以明亮、多彩的方式显示为关键词。当应用于书面材料时,思维导图被描述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技术。本文着眼于如何使用思维导图作为教学资源,思维导图是一种很多老师不经常使用或考虑的技术。本文着眼于忙碌的临床教师如何以实用、可用的方式应用这种技术。这使主题对学生更有趣,并使学习和教学更加愉快。思维导图在临床教育中有许多潜在的应用,并且可以适应许多情况。它可以用作教学资源,作为准备和复习讲座的辅助工具,该技术允许快速编写和复习笔记,最重要的是可以轻松更新信息。思维导图可用于多种情况,包括基于问题的学习、小组教学、一对一环境、作为考试工具和个人复习。
简介:摘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被推荐为冠心病患者降脂治疗的主要治疗目标。然而,即使通过积极的降低LDL-C治疗,患者仍然存在显著残留心血管事件风险。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包含所有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非HDL-C在预测心血管事件方面优于LDL-C,并且比LDL-C及其他血脂指标具有更多显著优势。该文主要讨论非HDL-C的含义和检验优势、预测价值、目标值及相关指南推荐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预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清除的可能性。方法60例既往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核苷(酸)类似物(NAs)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能否获得HBsAg清除,分为清除组41例,未清除组19例。通过双抗原夹心法检测基线和疗程中24、48、72周及96周患者的抗-HBc定量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价相关影响因素对HBsAg清除的预测能力。结果随着抗病毒治疗的延长,总体人群、清除组和未清除的抗-HBc定量水平均呈进行性下降趋势,但清除组的抗-HBc水平在基线和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连续检测时间点均显著高于未清除组(P值均<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示:基线抗-HBc定量水平、24周HBsAg下降幅度(单位:log10 IU/ml)、治疗中丙氨酸转氨酶(ALT)> 1.5倍正常值上限(ULN)均为HBsAg清除的影响因素(分别为OR = 0.156,P = 0.026;OR = 0.134,P = 0.023;OR = 0.239,P = 0.028)。其中,基线抗-HBc定量水平是预测HBsAg清除的最佳独立预测因子(OR = 0.235;P = 0.004),当其> 3.40 log10 IU/ml时预测HBsAg清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6.1%和89.5%。为提高预测准确性,借鉴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联合预测因子的方法,其中联合因子3的预测价值最高(ROC曲线下面积可达0.870;95% CI为0.781~0.960;P < 0.001);联合因子3的cut-off值为> 0.386,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5%和78.9%。运用联合指标可进一步提高预测价值,以基线抗-HBc定量水平为基础的任意两个指标或两个以上指标的联合,预测HBsAg清除率可达到94.12%~100%。结论基线抗-HBc定量水平的HBsA清除的预测价值最高,与治疗中ALT>1.5×ULN和24周HBsAg下降幅度联合能更精准的预测HBsAg清除,是可靠的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
简介:摘要细胞外囊泡(EV)微小RNA(miRNA)是细胞主动分泌或释放的具有脂质双层膜结构包裹的一类非编码小分子RNA,可介导细胞间通讯和信息交流。外周血EV miRNA可作为多种肿瘤诊断、疗效监控、预后评估分子标志物,是肿瘤领域最具潜力和转化应用潜能的液体活检分子指标,全面、系统的EV miRNA临床研究策略是筛选应用价值高的标志物关键。EV miRNA还可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代谢、间质上皮转化、血管新生、免疫及耐药等参与肿瘤发生发展,对一些关键EV miRNA研究可为肿瘤早期诊断、伴随诊断、远端转移、放化疗方案选择和生存分析精准诊疗液体活检指标研发及肿瘤靶向生物治疗提供新方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脂素(Visfatin)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以及Visfatin作为乳腺癌分子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初诊住院的乳腺癌患者195例作为乳腺癌组,全部为女性,随机选择同期80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作为乳腺良性疾病组,均为女性,选择同年度参与本院职工体检正常的女性职工8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受试者血清Visfatin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Visfatin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绘制ROC曲线得出AUC值,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乳腺癌组血清Visfatin水平显著高于乳腺良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乳腺癌患者血清Visfatin水平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BMI等因素有关(均P<0.05)。血清Visfatin水平与乳腺癌患者的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呈正相关(r=0.336,P=0.043;r=0.632,P=0.027)。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状态是影响血清Visfatin水平的危险因素[OR=1.098,95% CI(1.073,1.226),P=0.02]。分别以乳腺良性疾病组和正常组为参照,绘制血清Visfatin水平诊断乳腺癌ROC曲线,得到AUC值分别为0.652、0.701,当约登指数最大时,其灵敏度分别为52.30%、55.90%,特异度分别为73.10%、75.6%。结论血清Visfatin水平能较好地区分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和乳腺癌患者,在辅助诊断乳腺癌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有可能作为乳腺癌的潜在分子标志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脂素(Visfatin)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以及Visfatin作为乳腺癌分子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初诊住院的乳腺癌患者195例作为乳腺癌组,全部为女性,随机选择同期80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作为乳腺良性疾病组,均为女性,选择同年度参与本院职工体检正常的女性职工8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受试者血清Visfatin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Visfatin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绘制ROC曲线得出AUC值,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乳腺癌组血清Visfatin水平显著高于乳腺良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乳腺癌患者血清Visfatin水平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BMI等因素有关(均P<0.05)。血清Visfatin水平与乳腺癌患者的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呈正相关(r=0.336,P=0.043;r=0.632,P=0.027)。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状态是影响血清Visfatin水平的危险因素[OR=1.098,95% CI(1.073,1.226),P=0.02]。分别以乳腺良性疾病组和正常组为参照,绘制血清Visfatin水平诊断乳腺癌ROC曲线,得到AUC值分别为0.652、0.701,当约登指数最大时,其灵敏度分别为52.30%、55.90%,特异度分别为73.10%、75.6%。结论血清Visfatin水平能较好地区分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和乳腺癌患者,在辅助诊断乳腺癌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有可能作为乳腺癌的潜在分子标志物。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旋股外侧动脉降支(DBLCFA)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血管的研究进展。方法将"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肌血运重建""全动脉化""解剖"以及"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descending branch of the lateral circumflex femoral artery""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total arterial revascularization"等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以及PubMed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996年1月—2020年11月相关文献共30篇,其中中文2篇、英文28篇。结合临床经验,从DBLCFA的解剖学特点、组织学表现以及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的疗效和手术技术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DBLCFA在解剖上具有足够的可获取长度以及与冠状动脉相匹配的血管直径等特点,在组织学上具备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稳定性,且获取途径便捷、中期通畅率良好,因此成为心肌血运重建手术中动脉桥血管材料的一种可靠选择。结论DBLCFA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血管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在技术上安全可行,拥有较好的中期效果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但其远期应用效果尚需进一步评估。
简介:摘要目的对普通登革热(DF)和重症登革热(SD)患者病程中不同时间点的细胞因子水平进行差异比较,筛选能作为SD早期预警指征的细胞因子,探讨免疫应答强度与SD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Luminex技术检测2014年6—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住院的120例登革热确诊患者(77例DF和43例SD患者)在急性期、退热期和恢复期的血浆中19种细胞因子和细胞黏附分子的水平,操作步骤按照试剂盒说明书严格进行;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选定的19种细胞因子包括:TNF-α、IL-6、IL-8、IL-10、IL-15、IL-17A、IFN-α2、IP-10、MCP-1、RANTES、GRO-α、PDGF-AA、PDGF-AB/BB、MIF、VEGF、sVCAM-1、sICAM-1、sFas及sFasL。应用荧光PCR法检测病毒载量并与细胞因子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TNF-α、IL-6、IL-8、IL-10、IL-15、IFN-α2、IP-10、MCP-1和sVCAM-1水平在登革热患者中升高,而RANTES、GRO-α和PDGF水平降低;IL-17A、MIF、VEGF、sICAM-1、sFas及sFasL水平无变化。TNF-α、IL-6、IFN-α2、IP-10和sVCAM-1水平在发病早期(第2~5天)的SD患者中显著高于DF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发病第6~10天,TNF-α、IL-6、IL-8、IL-10、IL-15、PDGF、RANTES、IFN-α2、IP-10和sVCAM-1水平在DF和SD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病毒载量与IL-15水平呈中等程度相关,与其他细胞因子水平仅弱相关或无相关。结论TNF-α、IL-6、IFN-α2、IP-10和sVCAM-1可作为SD早期预警指征;多种细胞因子水平改变与SD发病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mpt64 mRNA作为结核病化疗疗效监控的细菌学分子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2021年1月至4月,于广州市胸科医院分枝杆菌菌种库中,随机选取35株对4种一线抗结核药物敏感的临床分离株进行培养,分别经异烟肼药物浓度为0、0.2、0.5 μg/ml作用48 h后,提取其全RNA组反转录为cDNA,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mpt64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0、0.2、0.5 μg/ml异烟肼药物浓度处理组在作用48 h后,35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mpt64 mRNA Ct值分别为(25.34±2.56)、(29.09±3.25)、(30.14±3.23)。相较于无药对照组,0.2、0.5 μg/ml异烟肼处理组mpt64 mRNA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pt64 mRNA表达水平可在短时间内反映出药物对结核分枝杆菌的作用效果,有望成为结核病化疗疗效监测的分子标志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膝周创面时4种非主干血管作为受区血管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或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20~72岁,平均41.9岁。创面重要组织外露面积为18.0 cm×5.0 cm~42.0 cm×9.0 cm。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血管成像(CTA)技术辅助定位,测量受区血管(膝降血管、旋股外侧血管降支、腓肠内侧血管、膝下内侧血管)及供区血管(旋股外侧血管降支、胸背血管)的口径。术中采取带刻度软性直尺测量验证,并记录术前及术中血管口径的测量值。术后观察2种组织瓣色泽、质地及供区切口愈合情况。对比术前与术中供、受区血管(除仅有的1例膝下内侧血管)测量值相符率。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3例患者组织瓣面积为18.0 cm×5.0 cm~46.0 cm×9.0 cm。14例吻合膝降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中12例完全成活,剩余2例皮瓣远端坏死长度分别为6 cm、4 cm,最终均行植皮处理愈合。12例完全成活的皮瓣中1例因一期保肢失败,二期应用皮瓣修复保膝,另1例因肢体严重感染后截肢,将成活的皮瓣翻转覆盖残端处理。4例吻合旋股外侧血管降支的组织瓣中,3例股前外侧皮瓣完全成活,1例背阔肌皮瓣远端坏死12 cm,经清创并采用Ilizarov骨搬运技术同步延长使创面愈合。各有2例吻合腓肠内侧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及背阔肌肌皮瓣完全成活,其中1例股前外侧皮瓣发生静脉危象,经及时探查解除。1例吻合膝下内侧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完全成活。术后随访3~30个月,平均13.6个月。所有组织瓣色泽、质地良好,供区切口均一期愈合。供、受区血管口径术前、术中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种膝周非主干血管均可作为游离组织瓣的受区血管,若选择得当,可有效提高组织瓣成活率。其中膝降血管作为受区血管应用时具备位置浅表、解剖恒定、定位简单、术中解剖便捷等优势,可优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