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近年来,随着对心脏和肾脏疾病研究的深入,心肾之间的交互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定义心肾疾病之间的广泛联系,2004年美国国立心-肺-血液研究所提出了心肾综合征(cardiorenalsyndrome,CRS)的概念,2007年Ronco等人在此基础上重新定义了CRS并将之细分为五种亚型.目前,对于CRS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做了不少研究,但由于其发病率高,对其认识有限,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特别是CRS的病理生理及预防方面相关研究不多,所以仍然是临床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基于CRS的病理生理机制再次重点阐述CRS不同亚型的预防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卵管妊娠临床与病理特点,为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某院2008年1月~2013年5月收治并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输卵管妊娠患者293例,总结临床表现特点,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病理分析。结果年龄19~44岁,平均(33.1±3.2)岁;停经293例、不规则阴道出血213例、腹痛235例,同时伴有腹痛和阴道出血178例,无明显症状表现者23例;B超声提示输卵管包块201例、诊断刮宫异位妊娠样76例、首次HCG(7273.2±4281.21)IU/L;初次诊断确诊188例、误诊105例。结论输卵管妊娠临床表现多不典型,诊断需结合既往妊娠史、HCG等生化检验、超声等影像学检查,综合确诊,采取有利于保宫的治疗方法,以改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胃炎(CG)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之间的比较分析。方法内镜诊断为慢性胃炎的96例慢性胃炎患者的内镜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之间进行相关性对照研究。结果内镜下诊断为非萎缩性胃炎(NAG)64例,萎缩性胃炎(CAG)32例。与病理诊断比较,非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95.31%,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为68.75%。多项内镜表现同时存在对病理诊断的相关性(81.25%)显著提高。结论非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诊断可信度较高,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低,缺乏足够的相关性,但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且多项内镜表现同时存在时诊断正确率明显提高。目前内镜下的诊断尚不能替代黏膜组织学检查。
简介:摘要目的获得乳腺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将其和临床内科治疗相关联,探讨乳腺叶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要点以及内科治疗。方法收集2000年以来收入住院的32例内科治疗的乳腺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观察其化疗,放疗,分子靶向治疗或者内分泌治疗的效果。结果32例内科治疗的患者中年龄为20-60岁,平均年龄(45±1.5)岁,病程1年-5年,其中恶性3例,交界性17例,良性12例,2例恶性者局部可见浸润;3例晕区皮肤增厚;11例腋区可见淋巴结影;15例病灶周围形成晕征,1例病灶内见粗大条状钙化。32例患者出院后一般情况良好,除了早期诊断外,和术后辅助治疗和对乳腺叶肿瘤的合理综合治疗是分不开的。结论认识乳腺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了解内科治疗的重要性。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紫癜性肾炎(HSPN)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在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治疗,并具有完整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的108例HSPN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分型和病理学类型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108例HSPN患儿中,临床分型系血尿合并蛋白尿患儿为39例(36.1%),肾病综合征型为28例(25.9%),孤立性蛋白尿为14例(13.0%),孤立性血尿为12例(11.1%),急性肾炎型为10例(9.3%),急进性肾炎型为4例(3.7%),慢性肾炎型为1例(0.9%)。108例HSPN患儿的病理学分级以Ⅱ级和Ⅲ级为主,分别为54例(50.0%)和43例(39.8%)。其中,血尿合并蛋白尿的病理学分级以Ⅱ级(26例,66.7%)和Ⅲ级(9例,23.1%)多见,而肾病综合征型的病理学分级以Ⅲ级多见(21例,75.0%)。孤立性血尿、孤立性蛋白尿、血尿合并蛋白尿、急性肾炎型4种临床类型的病理学分级比较,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4)。上述4种临床类型合并后患者的病理学分级中Ⅱ级和Ⅲ级发生率分别与肾病综合征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儿童HSPN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学损伤程度不完全一致。肾病综合征型的病理学改变相对较重。
简介:摘要造成病理科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生物学污染。二是化学毒物污染。随着病理科工作量日益增大,工作时间不断延长,操作空间越来越狭窄,这些污染对工作者造成的伤害也在日益增大。针对防止病理科职业损害和环境污染,做以下浅析。
简介: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评价角化龈的宽度和厚度之间是否为正相关。纳入了60位20-35岁的患者(30位男性,30位女性),对其右上尖牙、侧切牙和中切牙的软组织进行检查。使用一个带有橡皮止动片的牙髓探针和一个分辨率为0.01mm的数字化卡尺进行数据测量。获得的数据包括角化龈的宽度和厚度。结果显示,侧切牙的平均角化龈宽度最宽(5.54±1.09mm),中切牙次之(4.62±1.02mm),尖牙最窄(4.32±1.33mm)。中切牙的平均牙龈厚度最厚(1.17±0.20mm),侧切牙次之(1.04±0.24mm),尖牙最薄(0.87±0.27mm)。男性与女性之间的角化龈宽度和厚度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上颌尖牙(Pearsonr=0.398,P〈0.05)、侧切牙(Pearsonr=0.369,P〈0.05)和中切牙(Pearsonr=0.492,P〈0.05)区域的角化龈宽度和厚度之间为正相关。初步得出结论,对于20-35岁的患者,右上尖牙、侧切牙、中切牙的角化龈宽度和厚度之间为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