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9 个结果
  • 简介:为了确保招生考试的公平公开性,务必健全完善招生考试管理机制,这项措施能够大力推动招生考试管理工作的发展,提高招生考试管理工作效率.笔者对目前招生考试的管理工作机制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做出相关的措施.

  • 标签: 招生考试 体制改革 管理工作机制
  • 简介:台湾高等教育在大力提高办学层次的同时,非常重视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将其视为培养卓越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台湾师范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台湾政治大学3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进行研究,简要评介台湾地区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基本情况,梳理台湾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总体特点,继而为大陆高校的学生事务工作提供新的视野与思路。

  • 标签: 台湾高校 学生事务管理 特色
  • 简介:本刊讯5月4日上午,为贯彻落实前面召开的全省地方志志鉴“两全”目标推进会会议精神,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组织召开了全省地方志工作机构负责人会议。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张志仁出席并讲话,副主任赵群虎、刘益龄出席并强调工作重点,全省11位市志办主任参会并作工作汇报,参加会议的还有全省119个县(市、区)志办主任以及省志办各处处长。会议由赵群虎主持。

  • 标签: 工作机构 地方志 负责人 山西省 办公室主任 副主任
  • 简介: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的徐凯教授新作《满洲认同“法典”与部落双重构建——十六世纪以来满洲民族的历史嬗变》一书,是近些年来少见的一部开拓性的清史力作。该书以《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以下简称《通谱》)为基础研究蓝本,参照《皇朝通志·氏族略》、《钦定八旗氏族通谱辑要》和《钦定八旗通志·氏族志》等经典进行对比研究,突破了满学研究,特别是清前史研究中诸多难解之题。

  • 标签: 八旗满洲 开拓性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重构 部落 法典
  • 简介:近代以来的中国政局动荡,内忧外患,举国上下无不渴望一种理想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秩序。如何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主权完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诸多近代先贤思考的问题,并付诸探索。选择哪条道路,该怎么走,具体如何实施,每一个社会政治团体都有自己的规划和目标。

  • 标签: 红色记忆 社会政治团体 政局动荡 民族复兴 合作期 民族政策
  • 简介:河西地区,在古代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段,东起乌鞘岭,西至敦煌,长达1000多公里。走廊以南的祁连山,终年积雪,不易翻越,以北的龙首山、合黎山及马鬃山外便是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以及在政治、军事上与中西交通方面所占极其重要的地位,历代中原王朝以及若干地方政权都十分重视河西地区的管辖与军事设防。

  • 标签: 河西地区 地区战略 设防 演变 历史 从军
  • 简介:军衔,是国家给予军人的荣誉。通常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军人的职务、军事素养和业务素养、资历贡献以及军兵种或勤务区分,授予军人的一种衔称。同时,军衔也是区分军人等级,表明军人身份的称号和标志。可是我军自1927年8月1日建军后,在漫长的战争年代一直没有实行军衔。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年我军才开始首次实行军衔。但由于时代局限和诸多原因,首次军衔仅仅实行不到十年,便于1965年6月1日取消。

  • 标签: 新中国成立 军衔制 业务素养 1927年 权力机关 战争年代
  • 简介:近年在洛阳出土的北魏《源延伯墓志》所载志主的世系、生平与葬地等信息,蕴含着丰富的史料价值。作者基于以往所见的该志录文屡见讹误,导致释读困难的情况,对录文重新校对,并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对北魏时期源氏家族兴衰、墓志书写、谥法变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时,作者认为该志所载六镇起义时夏州被围、陷于困境的情况,根源于北魏末年滥置州郡这一行为,从中也可以窥见六镇起义时各州溃败的重要原因。

  • 标签: 北魏 源延伯 墓志 考释
  • 简介:成书于顺治十二年的《御劝善要言》,是清代内府诸多刻书中的一种,流传下来的内府刻本有汉文本、满文本和满汉合璧本。数百年来对于此书的版本流传出现了两种错误:一是光绪帝误认为此书只有满文本而进行了重新翻译刊布,形成了满汉合璧本;二是近代以来将此合璧本误认作是顺治年刊成的。针对这两种错误认识,需对此书的版本刊布情况进行辨别清理。

  • 标签: 《御制劝善要言》 满汉合璧 顺治帝 光绪帝 劝善
  • 简介:翻译科举是清统治者为振兴国语骑射专为旗人而设的选官制度,此设立之初虽参酌文场例,但许多制度与环节亦尚未规范与完整,雍、乾时期因应试人数不足或认为无法取中真才,使翻译科举未形成体系、时举时停。而嘉、道时期虽然面临着国语衰落的巨大压力,但为使翻译科举能够正常举行下去,做了多方调整,使其更加规范与完整。但此时旗人的国语水平已日落西山,翻译科举的持续举行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维护旗人生计、增广进身之阶的途径。

  • 标签: 嘉道时期 翻译科举 八旗子弟 国语骑射 进身之阶
  • 简介:本文以民族学学科发展史为线索,对民族学传入中国后90年来的学科定义与学科设置展开讨论,辨析了民族学与文化人类学“相当”或“等同”的普遍认知,就民族学与人类学的关系及其在中外科学领域的各种学科分类进行比较,针对民族学研究对象的局限性和学科母体萎缩等问题,对建设中国特色民族学必须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坚持民族学学科母体地位的问题给予了论述。在此基础上,根据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精神,对当代中国特色民族学的研究对象、学科理论、分支学科设置及其内涵作出了示例性解释,其中也包括人类学学科地位的一些思考。

  • 标签: 民族学 人类学 学科设置 学科建设 中国特色民族学
  • 简介:明清鄞县科举望族的命运变迁,揭橥出科举在朝代更迭之际起到的重新构建中央-地方关系和秩序、重新整合地方社会的作用。清政府正是抓住这一纽带,通过利用和改造明代的科举政治体系,加强了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巩固了统治。而地方社会的政治生态和社会关系网络也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从裂变到弥合重构的过程。

  • 标签: 明清 科举 地方社会 鄞县
  • 简介:学术引领学术发现学术指导本期关键词:语文素养课外阅读本期研修主题:以广泛阅读促进师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素养是读书读出来的。读书要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读书要会读、能读,要开动脑筋,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去读。学生也好,教师也罢,读书可以滋养底气和灵气。如果读书真的成了我们的一种习惯、一种责任、一种情怀,那我们的教育境界就会得到提升。

  • 标签: 名师工作室
  • 简介:本文是一项学术史研究,通过重温和比较林耀华先生三次赴凉山彝族地区的考察研究,来探寻他所思考的民族地区现代化转型的经验与问题,以期有益于拓宽“藏彝走廊”的研究思路。林耀华在1943年初访凉山时,注意到彝族社会的头人、等级和声望竞争的特点。这些特点曾经为明清时期的国家控制所利用,国家通过将头人收编为土司来驱使其按照国家意志征服其他夷部。而等级的内在封闭性也形成凉山现代化改革的困境。林耀华在20世纪80年代的考察中发现,经济发展有可能是改变凉山社会精神结构和社会结构的突破口。而在这个过程中,地方市场的发展仍需依托于政治关系来运行。

  • 标签: 藏彝走廊 凉山 城镇 市场 声望竞争
  • 简介:干嘉以降,针对世祖至元中期京兆、安西诸府路沿革过程的释读,历来颇有不同意见。通过梳理宋金时期京兆政区建置,佐以正史、文集和碑刻等史料依据,认为《金史》《元史》分别记録的“京兆府”,含义存在本质不同。前者指京兆府路官署机构总管府所在的府,后者则是京兆路总管府的简称。重新认识《元史·世祖纪》两次京兆改名安西事件的记载,揭示元廷利用安西王府加强掌控帝国西部疆土,以及从中防范和打压其潜在割据离心势力的政治背景,指出首次改名出于褒扬安西王府的历史功绩,由于安西王的不轨行为导致未能实现;再次改名安西,反映了元廷在关中地区恢复中央集权的实质性进展。体现出蒙古游牧文化与中原汉地传统农耕文化之间彼此融合而又相互排斥的复杂互动。《元史·世祖纪》使用“改京兆府为安西府”的说法来描述至元十五年的改名事件,是《元史》行文依循自身体例的结果。金代的总管府,是最重要的路级官署机构,而不是这一路级官署机构驻地所在府的统称。以往认为元代不少路分是由与其同名的金代诸路首府演变而来的观点,值得修正。金元之际路由高层政区向统县政区的转化,直观表现为“亲领之县”的出现,背后则是诸路首府消失所致。传统政区沿革史的复原研究,史料本身的考异校正固然重要,但针对相关政治背景的分析以及史料行文体例的深入发掘,同样具有方法论意义。

  • 标签: 总管府 金元之际 京兆 安西王
  • 简介:漢儒鄭玄引五精帝釋三禮,勾勒出了郊丘分立、南郊祭感生帝、明堂祭五精帝的祭天圖景。魏明帝在樹立郊祀明堂禮時踐行了鄭玄經學,雖然魏禮不久即被西晉革除,但鄭學影響並未減弱。劉宋建明堂、蕭齊建雩祀,皆因五精帝之義而作。五精帝至蕭梁最終獲得"天帝"名分,取代上古五帝成爲從祀昊天之"五帝"。此外,通過從思想與歷史兩個角度考察魏晉之際的郊祀改革,可以推斷:晉初禮臣之"五帝即天"説並非王肅之義,司馬懿在曹魏後期已嘗試用王肅之義改革魏明帝郊丘分立之禮。

  • 标签: 五精帝 魏晉 南朝 郊祀 明堂
  • 简介:本文通过对连南瑶族自治县的财政情况的调查与检视,阐述了民族地区财政来源与结构的特殊性,说明了项目制作为一种新的财政手段在现行财政体制下对民族地区发展的影响和特殊作用;同时,从政府博弈的角度分析了项目产生的原因与效用,为研究民族地区财政问题的路径做了新的探索。

  • 标签: 民族地区 项目制 转移支付 财政体系
  • 简介:元和三年举,牛僧孺因反对削藩被选为对策第一,是“放弃河北”的集体意识与反对削藩势力对主战派的抗争;因此引起主战的宪宗以及李吉甫、吐突承璀等人不满。《旧唐书》此案相关记载中,宪宗态度比较暧昧;《通监》则对宪宗形象进行维护,将一切都转嫁到李吉甫身上;《旧唐书》、《通监》遗漏、改写了一些重要细节;《新唐书》则明确书写了宪宗的不满,代表了修史者的看法,是较为合理的。《唐会要》、《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的记载,较为真实地还原了事件的经过。

  • 标签: 元和三年制举案 宪宗 反对削藩 事件过程
  • 简介:“县(繇)”的本义是把人头悬挂在树上,引申为一切物体的悬挂。春秋时期晋楚齐等诸侯国出现的“县”,其实是一些诸侯大国处理一些新征服土地的方式,不再把它们分封给子弟或功臣作为领地采邑,而是直接掌控在公室之下,并派大夫直接管理,所用的名词就是“县”,意思正是直接“悬挂”在君主之下的行政区划组织,其性质是直辖性的都邑。这与“县”的本义是密切相关的。西周金文免蓝、元年师蔹簋中的“郑遂”、“丰逯”之“逯”应是“县”的通假字,也是指周王室几个屈指可数的未分封出去的并由周王室直接掌控的直辖性质的都邑,由周王朝直接派人管理的直辖城邑。从性质上说,这种“暹(县)”和春秋以及战国以后的“县”基本是相同的。西周春秋时的“县(繇)”及其假借字“运”“寰”相当于明清时的“直隶”和今之“直辖”。

  • 标签: 西周 金文 行政区划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