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从北京最高的大楼——国贸三期330米,到北京最深的地铁站——正在施工的7号线35米。365米——这是摩天大楼和地下世界的垂直距离。与地上大楼的玻璃幕墙相比,地下似乎更能代表这座城市现实残酷的一面。望求附近的女厕所下水道,一个刚出生的弃婴在啼哭;丽都酒店旁边的热力井底,67岁的河南老人全友芝盘腿坐着,在摇曳的烛光中数着白天卖废品的几十元收入;废旧防空洞里的放射性氡气让一名公务员患上鼻炎和脚气;北京西站附近的地下车库,一个女孩在停车后离奇消失,7年后人们才存车库没设备间里发现了她的尸体……地上的人们对地下世界知之甚少,尽管那是面积近6000万平方米,相当于136个天安门广场的另一个北京。
简介:大译师仁钦桑波为西藏佛教发展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一生翻译了大量的显密经典,为佛教在西藏的第二次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研究仁钦桑波生平的第一手资料——由他的弟子吉唐巴·益西贝撰写的他的传记,国外多次出版了藏文本,为研究西藏西部后弘期早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来源。但长期以来国内没有汉译本,藏文本也是近几年才出版,因此这份重要的传记资料未能引起国内学界的太多关注。有鉴于此,笔者对比阅读已经出版的几种大译师仁钦桑波传记的藏文本,对之进行翻译校注,以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简介:以往滨海旅游研究综述大多限于对所涉研究领域的横向分类,缺乏基于特定学科演进视角下的纵向考察。本文从人文地理学空间思想演变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和梳理西方滨海旅游研究的脉络。与空间思想流变过程对应的是,西方滨海旅游研究主题也经历了从“滨海旅游地空间模型与演化”到“滨海旅游空间文化解读与社会建构”再到“滨海旅游空间政治与权力景观”的过程,亦即从关注滨海旅游空间的物质性转变到社会性和政治性。借助人文地理学空间思想演变视角,可以厘清滨海旅游研究视角转换的内在逻辑,并能从空间的生产视角重新思考中国滨海旅游的新一轮发展热潮,为国内滨海旅游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