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熟语是某一特定地域的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悉、流传于口头,然而又拥有固定语词结构和所指意义的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具有短小精悍、含蓄凝练、生动有趣、表现力强等特点。在“民以食为天”的大文化背景下,

  • 标签: 饮食文化 客家方言 熟语 所指意义 文化背景 歇后语
  • 简介:苏中地区位于江苏中部地区,是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的主要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片地区的饮食文化烙印上地域方言印记,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很强的创造性,同时还有极为丰富的古语词,可从中了解苏中地区的饮食生活风俗民情。一、烹饪原料的不同称法在苏中地区很多烹饪原料的称法都很独特,有些称法外地人听不懂,但却蕴藏着一定的文化底蕴,彰显出独特的苏中语言风格。如,油炸猪皮称为"土鳔",是因为过去人们把鱼肚(鱼鳔)作为宴席上的高档菜,

  • 标签: 苏中地区 烹饪原料 饮食生活 风俗民情 淮扬菜 文化烙印
  • 简介:作为近代公共卫生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警察机构成立之前,北京的公共饮食卫生一直没有得到政府的专门管理。清末,北京警察机构成立后,开始承担管理北京公共饮食卫生的任务。民国成立后,京师警察厅成为北京管理公共卫生最重要的官方机构。尤其在整个北洋政府时期,其负责饮食营业执照的审批,对饮食物原料卫生的控制,对饮食生产、经营场所卫生的监管和对饮食业卫生的稽查。此外,还进行饮食卫生指导和宣传工作。这种以警察机构管理城市公共卫生的行政方式成为北洋政府时期城市管理的一种典型模式。

  • 标签: 饮食卫生 京师警察厅 北洋政府时期 北京
  • 简介:自明初开始,随着朝贡贸易和民间海洋贸易的相继兴盛,东南亚香药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长期以来被社会上层独享的香药自明中叶开始逐渐在社会上普及开来,饮膳类书籍及日用类书中香药出现的频次创历史新高,添加香药的食谱纷纷涌现,以胡椒为代表的香药成为社会各阶层烹调食物、腌制果干、酿造美酒、制作香茶的重要调配物料,曾贵为奢侈品的香药俨然变成了大众生活必需品。作为海洋贸易标志性产品的香药在饮食领域的广泛应用,带动了明人饮食观念和饮食习惯的全新变革,也促发了奢靡消费观念的进一步深化及走向日常。

  • 标签: 明代 香药 饮食风尚 社会阶层 奢靡观念
  • 简介: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屈大均在其著作《广东新语》中写道:“天下所有食货,粤东几尽有之。粤东所有之食货,天下未必尽也。”这一观点虽然有点“自卖自夸”的嫌疑,却也不无道理。因为粤东“山川之秀异、物产之瑰奇、风俗之推迁、气候之参错”,很早就形成了一套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自成体系的饮食文化。

  • 标签: 粤东客家 饮食文化 《广东新语》 明末清初 屈大均 食货
  • 简介:以反袁(世凯)、反帝制复辟、维护共和制度为目的的护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光辉篇章。护国运动中,以云南首义、贵州响应两件大事最为突出,两件事均离不开贵州的作用。

  • 标签: 云南首义 贵州响应 刘显世 戴戡 王文华 护国黔军
  • 简介: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1945年发生在云南昆明的一二·一运动,是继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之后第三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这次昆明一二·一运动,是由以郑伯克为书记的地下党云南省工委发动和领导的。如今回顾和纪念一二·一运动,对于发扬革命光荣传统、激发爱国热情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五四运动 伯克 中国现代革命史 云南昆明 爱国运动 光荣传统
  • 简介:本文从"粥"入手,探讨其在中国人的饮食发展演变中与饥饿的联系,并通过回溯历代文献记录揭示中国在历史上各种灾害频发、长期处于饥荒,食粥是无奈之方。从饮食人类学视角看,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历史是伴随着饥饿的历史,粥这一饮食习惯是伴随着饥饿的历史产物,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伴随着饥饿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的粥,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饥饿文化的代表,在其之上产生了许多与饥饿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如礼文化、养生文化等。

  • 标签: 饮食人类学 饥饿
  • 简介:妇女合作运动,即“各机关公务员工眷属生产合作运动”(简称“眷合运动”),是国民政府于抗战后期在陪都及周边地区发起倡办的一项动员机关公务员女性亲属参与经济生产的合作运动。此次运动历时3年,被其领导者赋予了改善公务员生活、扶植后方生产、扩大合作运动、妇女解放等多重政治、经济意涵。然而,目前学界对该运动的研究尚付之阙如。因此,笔者尝试以眷合运动的指导机关——眷属生产合作推广部编印的刊物《妇女合作运动》为中心,对这一运动的基本情况加以初步的介绍与分析。

  • 标签: 妇女合作运动 抗日战争 重庆
  • 简介:近代以来,伴随着日本对外扩张政策的实施,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天津社会各阶层掀起了多次反目运动,反日团体纷纷成立,举行反日游行演讲,发起抵制日货活动,而参与运动的群体呈现出各自旗帜鲜明的阶级意识与行业特色。

  • 标签: 天津 反日运动 群体意识
  • 简介: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它是中国由国内战争转向民族解放战争的关键,也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转折点。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促成的。其中,学生运动作为爱国救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安事变前后发挥着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

  • 标签: 西安事变 学生运动 民族解放战争 爱国救亡运动 国内战争 中华民族
  • 简介:日本政府在1895—1945年间于台湾施行强而有力的殖民政策,使台湾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各层面都出现空前的明显变化,此变化甚至影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台湾。其中,在战后初期仍为台湾最重要产业的制糖业,则是于日治时期成长茁壮的。当时为了推动新式机械糖厂的顺利运作,对于蔗农的措施有欠慎重,因此在1920年代先后发生了二林事件和凤山事件。二林事件中蔗农的抗争对象是林本源制糖会社,凤山事件则因陈中和新兴制糖会社的处置佃耕地而爆发,两个事件促使农民分别组织“二林蔗农组合”和“凤山农民组合”,后来扩大成为台湾农民组合,此组合之所以能出现,其推手则是李应章和简吉。他们当初所力争的不是传统中国常见的抗租、抗粮等租佃制度上的不平等,而是争取既有的耕作权与较合理的原料交易权,这是因为近代台湾新式制糖工业的出现,以及官方强力实行“原料采取区”制度,所导致的糖业资本家与蔗农之间的土地权益纠纷,使势力薄弱的蔗农警觉到团结的重要性。他们之所以能够警觉应该是地方精英极力呼吁的结果,并且也多多少少获得“胜利”,就此意义而言,简吉和李应章在1920年代确实扮演了领导台湾农民运动的角色。

  • 标签: 农民运动 地方精英 简吉 李应章 台湾农民组合
  • 简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兴起是有深刻的社会基础的,其所以能够由一乡、一县、一区、一省而发展至一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各级党委自下而上发起和中央自上而下发动上下同力推动的结果。

  • 标签: 学大寨 社会基础 发起 发动
  • 简介:1932年7月30日至8月14日,第十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当时蒋介石领导下的南京国民政府既不出兵收复东北,也不抵制日伪阴谋,反而宣布因经费不足,不选派体育代表队参加奥运会。面对这种情况,刘长春等人联系张学良,要求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张学良表示坚决支持刘长春、于希渭为运动员,宋君复为教练员,前往洛杉矶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并决定捐助8000元作为路费。

  • 标签: 运动员 中国 南京国民政府 奥运会 经费不足 洛杉矶
  • 简介:湖北日报社是宣传系统中的机关报社,因开展了对外承印业务,又具有生产单位的特色。"三反"运动袭来之际,商业习俗、福利分配、用钱管物都成了贪污的罪证。即便多次对证私商及其员工,报社领导已然发现是冤假错案,依旧穷追工厂的材料,追查贪污人员与私商盗窃报社财产的情况。这些现象的出现既因政治指标的压力,亦是经济困局下的无奈之举。

  • 标签: 商业习俗 “三反”运动 机关生产
  • 简介:桄调诰农民协会旧址坐落于广西梧州市龙圩区广平镇内一个名叫调村的自然村落中.是1926年大革命时期由桄榔、调村、诰村3个自然村农民联合发起组织的农民运动协会活动聚集地和农民运动指挥部.

  • 标签: 大革命时期 农民运动 农民协会 梧州市 协会活动 自然村
  • 简介:主要论述在护国运动发动和进行过程中,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中华革命党人,以梁启超、蔡锷为代表的进步党人,以及在全国各地,特别是云贵川湘等地不断蓬勃高涨的追求民主、共和、进步的群众运动等形成为一个合力,正是这一合力,在运动中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和核心作用。

  • 标签: 护国运动 合力论
  • 简介:回族新文化运动是回族知识分子鉴于国家的内忧外患和本民族积贫积弱的现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及现代伊斯兰复兴思潮的双重影响下,兴起的一场以教育普及和宗教革新为核心内容的文化自觉运动。以这场新文化运动为中心,可对新式教育背景下的回族知识分子作出代际划分,分别是:19世纪50年代左右出生的第一代,19世纪80年代左右出生的第二代,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出生的第三代。他们作为回族内部的文化精英和先觉者,虽然所受教育和文化走向各有区别,却都以极高的文化品格成为这一文化运动积极的参与者和实践者,从而推动了回族社会的现代转型。

  • 标签: 新式教育 现代化 文化自觉 学术传承 儒家文化
  • 简介:域外史料对明清史研究的意义不言而喻。出自明、清以外第三方的朝鲜《漂海录》材料构成的《丁未传信录》,对探讨南明史的内涵外延及各研究专题的进展,尤其是印证复明运动海外联络网的存在及运行,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结合过去二三十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 标签: 朝鲜 《漂海录》 《丁未传信录》 郑氏武装 口述南明史
  • 简介:在20世纪20年代以健全城市政府职能、强化城市管理、完善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的市政改革运动中,昆明市政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明显成效。作为边疆城市的昆明以市政改革新锐的崭新角色,一度改变了近代城市由东部和中部城市引领发展潮流的传统格局。昆明在官办市政体制下取得的建设成效表明:官办市政背后蕴藏着超越纯粹学理价值、对近代中国城市发展起到长期制约作用的带有本土特色的共性因素。

  • 标签: 市政改革 城市近代化 官办市政 自治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