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梁白泉,1929年生于重庆,1946年入中央大学理学院地理系学习,后转入文学院历史系。1951年毕业,分配至南京博物院(前身为国立中央博物院)工作,曾任副院长、院长,研究馆员,1992年获享国务院特殊津贴,现离休。编著有《国宝大观》《南京博物院藏宝录》《南京的六朝石刻》等。近日,南京大学校友口述历史计划工作组对他进行了采访,他向我们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前那个动荡时代。

  • 标签: 六朝石刻 中央大学 南京博物院 大学校友 口述历史 历史系
  • 简介:地方,是充满人类经验和意义的空间,每个人都注定生活在地方中,每一处地方自有其孕育发展的过程。因此,格尔兹的“地方性知识”甫一提出,即成为现代学术的共识性概念,也就并非偶然。就人文地理学而言,对于“地方”的发掘乃是其由传统㈣现代之学转变的关键。

  • 标签: 记忆 想象 现代学术 地方性知识 人文地理学 格尔兹
  • 简介:唐开元十八年(730),诗人孟浩然第一次来到浙江。他观看了久负盛名的钱塘江大潮后,在中秋前后乘船溯江而上,经由渔浦开始了新的旅程。从渔浦出发的这一天,秋阳灿烂,江面辽阔,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这一次,他前往越州,在越州待了两年后又几乎游遍了整个浙东地区。孟浩然写给渔浦的诗,名为《早发渔浦潭》,诗曰:东旭早光芒,渚禽已惊聒。卧闻渔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

  • 标签: 渔浦 孟浩 早发渔浦潭 旭早 唐开元 浙东地区
  • 简介:在母亲珍藏的为数不多的“家宝”中,有一件她最青睐的宠物,那就是与她相伴了六十多年的针栅儿。我懂得母亲的心,深深知道,那针栅儿与母亲相伴所经历的缝缝补补的清贫岁月,那里面装满了她的辛劳、慈爱和对子女的期望。

  • 标签: 针栅 风俗习惯 文化传统 中国
  • 简介:在四川度过了整整一个月后,我从成都出发,经过康定、稻城、乡城,抵达香格里拉,完成了四川至云南的穿越,由于交通不便,这一路奔波的艰辛可想可知,但因为有了她的陪伴,旅途中的一切都带上了温情;

  • 标签: 记忆 浪漫 香格里拉 四川
  • 简介:对土耳其的向往,缘起于几部土耳其电影。努里·比格·锡兰的电影《远方》,雪后的伊斯坦布尔,白雪填满这座气质忧郁的城市的每个角落,让整座城市更加充满“呼愁”(土耳其语“忧伤”的音译);查恩·厄尔马克的《我的父亲,我的儿子》中,小亚细亚土地上的农村,三辈人的微妙关系,不难看出土耳其人表面上的热情和骨子里的忧郁。

  • 标签: 土耳其语 历史记忆 土地 伊斯坦布尔 《远方》 亚细亚
  • 简介:集体记忆植根于人、空间(地方、景观)、时间,是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的重要视角与手段。本文从理论渊源、研究内容、方法等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提出地理学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框架。研究立足于集体记忆主体、载体和机制三方面,以空间、地方、景观、仪式、旅游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关注现象背后的政治性、竞争—协商性以及利益主体,个案研究为主,案例类型较为丰富,方法上定性为主,鲜有定量研究及相关模型构建。相比国外研究热潮与成果,国内研究仍处于萌芽起步与概念引入阶段,未来可拓展集体记忆载体形式的研究,深化集体记忆机制即人地关系层面,加强实证与量化方法应用。

  • 标签: 集体记忆 地方 景观 仪式 旅游
  • 简介:青海作为多民族多族群移居地区,多民族历史记忆常常隐含于民间信仰仪式或相关传说当中。许多民族常常以修建神庙、修撰家谱和祭祀仪式等来强化记忆和社群认同。

  • 标签: 青海 乡村社会 民间信仰 历史记忆
  • 简介:汉末大儒蔡伯喈的女儿蔡文姬用血泪写成的《胡笳十八拍》第一拍抒发她饱受战乱摧残、亲人离散的悲愤心情:“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而身历抗日战争的中华儿女心中,有多少远远比这更惨烈沉痛的心路历程!

  • 标签: 抗战胜利 《胡笳十八拍》 记忆 骨髓 纪念 抗日战争
  • 简介:社会变革的加速、文化思潮的演进和大众需求的转向使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协同呈现为当前迫切的问题。本文吸收文化记忆等理论,建立起乡村遗产的"文化记忆-展示-凝视"模型,认为,乡村文化记忆是文化展示的基础,乡村遗产的主题化展示为凝视确立了具体的视觉焦点,文化凝视又以获取文化记忆为旨归。继而,在城市与乡村的结构张力下,本文从主人与客人、实践与表征、历时与共时的双重维度考察了乡村遗产的主体、性质和构成。本文并以鲁西南3个典型村落为例,从记忆符号梳理、展示主题定位和凝视目标强化等方面,构建起乡村遗产保护利用的实现路径,提出乡村遗产保护与利用模型、乡村地方感培育、乡村文化记忆载体化及遗产"展示-凝视"模式等建议。

  • 标签: 乡村文化遗产 文化记忆 文化展示 旅游凝视
  • 简介: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缅怀新四军革命先烈在民族危亡之际为人民解放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讴歌新四军先辈为中华民族独立而浴血奋战的历史贡献,5月28日.由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和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共同主办的“铁的新四军——红色记忆·经典美术作品展”开幕。

  • 标签: 中国美术家协会 红色记忆 新四军 作品展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 简介:对于记忆的激活、解释、刻写、塑造一直是国家重构社会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大寨妇女集体化时代经历的访谈,发现她们的记忆呈现清晰性的特点,这样的特点与典型村被塑造过程中妇女的身体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政治仪式的不断展演过程中合法性的固化密切相关。她们的讲述展示了政治权力怎样通过操纵记忆的生产实现对于女性的改造,而对于女性的改造本就是典型村国家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大寨妇女 社会记忆 身体实践 仪式展演 权力展示
  • 简介:黄飞鸿电影系列中的民俗元素,作为文化记忆载体,随着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变动而经历了从具象到抽象的变化,体现了制作者和观众的文化认同。1950与60年代的早期作品中,围绕着市井武师黄飞鸿有大量具体而精确的民俗描写,体现了制作者和观众之间的文化默契;1970年代,随着香港文化的形成,建立在广东文化基础上的民俗从黄飞鸿电影中消失;1990年代后制作的黄飞鸿电影则将民俗抽象化,消解了黄飞鸿与乡土的文化联系,使其实现了从市井武师到民族英雄的转化,完成了记忆的重新建构,又在电影的影响下反过来建构新的"传统"。

  • 标签: 黄飞鸿电影 民俗元素 民俗主义 记忆建构
  • 简介:战争博物馆作为时间性、空间性与物质性的复合体,通过表征赋予战争记忆以合法性。在为公众提供纪念、默哀空间的同时,在后战争时代一度成为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载体,战争记忆存续与传递的媒介。在全球化进程中,批判的博物馆学与世界主义记忆建构在博物馆内部合流,富有反思精神的战争博物馆致力于超越民族-国家叙事的窠臼,转而突显在战争中被淹没的个体性记忆,并从人权角度思考战争的本质。

  • 标签: 战争 世界主义记忆 博物馆化
  • 简介:本文根据笔者研究清华大学"文革"历史的体会,尤其是查阅清华大学"文革"档案的经历和采访有关清华"文革"当事人的经验,阐述了看待"文革"历史档案所应具有的态度,强调了评价"文革"记忆所应具备的方法,论证了梳理"文革"口述所应坚持的取向,旨在凸显如何把握"文革"档案—记忆—口述三者的互动关系,进而力求开创出"文革"研究自身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相得益彰的崭新形态。

  • 标签: “文革”历史 清华大学 档案 记忆 口述 关系
  • 简介:通常来讲,英语文学作品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的文化交流活动,且其非常讲究翻译策略。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我国英语文化作品现状,然后从五个方面着重分析探讨了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从而为翻译优质作品奠定基础。

  • 标签: 翻译策略 英语文学作品 研究
  • 简介:移民殖民主义造成了英语非洲农业部门分裂为大规模商品农业和小规模维生农业,这是由非洲型移民殖民主义的特性所决定的。在黑人反抗的压力下,白人移民和英国政府不得不实行以保证移民地权为前提的权力转移。执政后的黑人政府大体实行保持和发展商品农业的政策,特殊环境造成了津巴布韦政府政策重心的转移。作为“系统殖民”方式产物的非洲型移民殖民主义至今仍影响着英语非洲的发展和稳定。

  • 标签: 土地所有制 农业发展 民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