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一、顾祖禹生平明末清初之际,学人倍出,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1631—1692)就是其中的一个。顾祖禹,字景范,号廊下,江苏无锡人。他从小就比较聪明,在父亲的教育下对经史诸书背诵如流。顺治元年(1644),明朝灭亡,清军入关,祖禹随父躲进深山,“躬耕于虞山(今常熟西北虞山)之野”(《读史方舆纪要》总序一)。当时家境十分不好,20岁左右的顾祖禹便出去做塾师,一年的收入只有6两银子。他还要交一半给在娘家的妻子,剩下的则全部用来“市笔纸灯油”(《无锡金匮县志》卷四十)。不久顾祖禹的父亲抑郁成疾,他临终时对顾祖禹说:《明一统志》对于古今战守、成败之要以及天下山川、险隘之势,所载既不详细,
简介:《禹贡》"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又说"荆及衡阳为荆州",衡阳即衡山之阳。其中之衡山,古今学者多以为即湘南之衡山。但是荆州章名山大川、物贡特产、族群活动不见于江南(若湘南衡山除外),其转输贡道也不见有江南的水道,这就显出矛盾:广大的长江以南地区何以未有山川、贡物与贡道,其可考者如纳锡大龟、菁茅、砺、砥、砮、丹等贡物,以及运输贡道等都在长江以北?结合其他先秦文献有关衡山地望的考察,知早期衡山实为皖西南之衡山。这里是"江淮走廊"的南端,古代中原国家南进江南的主要通道,江汉地区与东南地区的交往也以此为据点,又是"大山宫小山"的地势,其成为中原与南方联系的桥头堡势所当然。湖南的衡山之名可能晚到战国末至秦汉间才有。如此,则荆州范围正当湖北荆山至于皖西南的衡山之阳,为中原文化区南部的边缘。从经学转向历史地看问题,衡山地望在大江以北不仅有文献记载可资证明,也见出中原文化渐次南传之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