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926年9月,赴苏联考察回国不久的冯玉祥,在绥远五原举行誓师典礼,就任国民军联军总司令,宣布所部集体加入中国国民党,“遵奉中山先生的遗嘱,进行国民革命,实行三民主义”。随后,冯玉祥率部经甘肃向陕西进军,投入北伐战争,谱写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一段。众所周知,冯玉祥的易帜是在苏联顾问和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实现的,而陈友仁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则鲜为人知。陈友仁(尤金·陈),祖籍广东顺德,1878年出生于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南部的圣费尔南多镇,21岁就成为特立尼达第一个华人律师。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国效力,被孙中山任命为英文秘书。1925年,他多次陪伴孙中山
简介:在中国,凡研究鲁迅或熟知现代文学史者,没人不知道台静农。20年代末,台静农曾以《地之子》和《建塔者》两本小说集名世,得到鲁迅先生的很高评价。鲁迅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收入台静农的4篇小说,入选量与他自己相等,是这部大系中入选作品最多的两位作家。台静农祖籍安徽省霍邱县叶集镇,他生于1902年11月23日,1990年11月9日病逝于台北。早在1922年,台静农为追求一种全新的生活,毅然走出故乡,到五四运动发源地北京求学,考取了北京大学旁听生资格。次年,他又考取北大研究所国学门的研究生。在国学门学习3年,台静农结识了一大批著名学者,其中就有刘半农先生。台静农与刘半农相识于1925年的秋天
简介: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上海的大买办虞洽卿亲自到南昌同蒋介石密谋,答应只要蒋介石反共灭共,到上海后,就借给他6000万元。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虞洽卿亲自守着一部电话机,直接指挥他的武装商团参与其中,而且还额外提供了200万元的经济援助。对于虞洽卿如此卖力的替蒋介石出力,一般认为这是由于阶级的利益而同蒋介石勾结起来,殊不知很久以前,虞洽卿和蒋介石就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交往。1911年11月间,虞洽卿在沪军都督陈其美处第一次见到蒋介石。蒋介石给虞洽卿的印象是精神抖擞,虽略显得瘦,但却很精干,气质不凡,颇有军人风度。尽管双方来去匆匆,但虞洽卿却颇为欣赏蒋介石的韧劲和雄心壮志。1916
简介:台静农方面大耳,身材奇伟,仪表堂堂,宽厚豁达,热爱人生,淡泊名利,是一个颇有魏晋风度的现代知识分子.他对生活有着多方面的趣味,对艺术和学术则有着多方面的建树.作为一个作家,他是新文学乡土文学的杰出代表,其小说集曾受到鲁迅很高的评价;作为一个学者,他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化的研究,不仅视野恢弘,而且精微独到;作为一个教育家,他献身教育50余年,无论是道德、学问,还是敬业精神,都堪称一代师表,说他的'桃李满天下',确是名实相副;他又是一个书法家,有传世,书法家启功评价他的书法艺术是'虎虎生气'、'浩浩落落'、'沉郁顿挫'.启功还说:'台先生从人品、性情、学问,以至他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成就,可以说是综合而成的一位完美的艺术家.'
简介:在中国近代史上,邓演达以组织“第三党”、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而闻名,陈诚则以忠诚于蒋介石,并成为蒋的嫡系宠将而著称。然而,这两名奉行截然不同政治路线的风云人物的人生轨迹,竟有一段发生了交叉,甚至是重叠。生死之交陈诚与邓演达的交往,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陈、邓都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毕业生,邓为工科6期,陈为炮科8期,邓是陈的学长。1923年初,陈诚在浙军中当排长时,得同乡杜伟介绍,在上海会见了学长邓演达,并随邓南下,参加由孙中山领导的建国粤军。邓演达在该军任第一师第三团团长,陈诚就在这个团先后担任上尉副官。连长,负责拱卫大元帅府。这年5月,沈鸿英在西江叛变,陈诚随邓演达团长出征西江。在此次作
简介:张大千晚年在台湾定居以后,闭门谢客,仅与极少数故旧往来,台静农便是这“极少数”者之一。如今,张大千与台静农已先后逝世于台北,但他们晚年交往中的许多佳话,仍流播于两岸。倪元璐墨宝寄深情台静农与张大千相识于抗战前,而相交于抗战之间。张大千任中央大学教授期间,每到南京,便在张目寒家落脚。张目寒是台静农的同乡好友,20年代初,他们在北京求学时,与鲁迅交往甚深。学生时代结束后,台静农走上了教坛,先后在北平辅仁大学、青岛大学任教。张目寒则追随于右任,在南京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监察院议事科长,进入了政界的核心层。张目寒虽身在官场,但颇重交情,且爱好书画金石艺术,与文艺界名人雅士广有接触。他与张大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