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随着智能化时代的来临,藏品管理工作也需更加高效、灵活地进行。利用物联网及相关技术,能快速、准确地对文物信息进行采集,对文物存放环境进行监测,对出入库人员信息进行识别。通过系统软件平台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最终实现了文物的动态管理、清点及信息查询,加强了环境监测水平以及对出入库人员的控制管理。将物联网技术引入藏品管理工作中来,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安全性,更为实现文物智能化管理提供了新思路、新手段。
简介:博物馆的两大核心可以定位为"人"与"物"。博物馆应该从传统的重"物"向"人""物"并重转变,这一努力方向预示着博物馆工作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博物馆需要调整与完善社会职能,在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制度、服务载体和服务态度等方面进行探究、创新和实践,积极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责。
简介:当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桌签并排出现在国际互联网会议上中国加入互联网大家庭后,参加全球大型互联网会议的机会增多,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代表在国际互联网的舞台上经常能够碰面。不管海峡两岸关系如何,在互联网会议匕见面,双方关系始终非常友好,并且都从心底自发地发展这种友好关系。每次开会,大家都在一起聚餐,像个大家庭一样温馨和谐。其中有一次“特别”的经历,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简介:王弼本《老子》第三十二章有这样一段话:“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賓。”这段话在《老子》不同的版本中有细微的差别:l、道恒亡(无)名,仆(朴)唯(虽)妻,天地弗敢臣。侯王女(如)能兽(守)之,万勿(物)将自寅。
简介:2014年国际博物馆日以"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为主题,具有兼容性博物馆方法论的特点。博物馆需要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态度和意识,更需要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让更多的公众更广泛地接触到藏品;以民主的姿态与公众交流或分享藏品的诠释;通过自己创新性的工作让公众读懂藏品,对于我国博物馆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简介:语文教材文本,首先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文本存在的,具有知识传播、情意交流和消闲等价值,称之为"原生价值"。其次,作为语文教材,除了保留它的"原生价值"外,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教学价值",即"如何获取传播信息的知识"。我们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获取信息,这只是语文教学一个显性的行为,指导学生在阅读课文中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则是一个更为本质的行为。
简介:借助编绳犹存的简册,本文指出无论是基于定期簿书还是不定期簿书形成的定期文书或不定期文书,具体内容的排列上,均是细目在前,呈文在最后。进而通过归纳呈文的书写特点,推断一般簿籍类册书的排列均是如此。学界对一些册书的复原存在问题。这种排列结构并非西汉首创,而是承袭自秦代。里耶秦简中就已出现如此排列的木牍簿籍。这种文书书写的结构安排,甚至唐代的文书中还保留,并东传影响到日本。同时,不只是行用于世间的官府,从西汉到唐代,针对地下世界的很多“衣物疏”也仿自此种簿籍的书写格式。
简介:清华简《系年》第九章有一段文字,原整理者释文如下:壤(襄)而(夫)人骚(闻)之,乃倍(抱)需(灵)公以虐(号)于廷,曰:“死人可(何)辠(罪)?生人可(何)辠(古)(辜)?豫(舍)亓(其)君之子弗立,而邵(召)人于外,而安(焉)牺(将)寅(寘)此子也?”
物联网技术在博物馆藏品管理中的应用分析——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为例
从重“物”到“人”“物”并重——博物馆社会服务理念的提升
从羊肠小道走出来的中国互联网(下)——我所亲历的中国互联网20年
从清华简谈《老子》的“万物将自賓”
藏品·博物馆·公众—物·机构·人——2014国际博物馆日主题试读
拓展原生价值 丰厚教学价值——《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建构例谈
西北所出汉代簿籍册书简的排列与复原——从东汉永元兵物簿说起
释“宜”——兼论今本《老子》第三十二章“万物将自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