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吴禄贞在武汉加入湖北新军,经历从湖北武备学堂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训练。他身处两湖学生社群,与清廷官僚、革命党人、立宪党人和各种革新人士广泛交游。中国面临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机与日本明治维新后现代化的发展,共同刺激吴禄贞精神世界的巨变,生成反帝排满的双重民族主义思想。他秘密参加自立军起义,回国后继续在两湖地区从事革命活动,探索复兴中国的革命方略。

  • 标签: 吴禄贞 社会交游 清末革命
  • 简介:赵元任(1892--1982),江苏武进人,现代著名语言学家,被人们尊称为“汉语言学之父”。虽然赵元任学的是数学,但他一生成就主要是在语言学上,是罕见的语言学天才,能说33种方言,精通多国文字,出版语言学专著18部、发表论文90篇,是开辟中国现代语言学、语音学的前驱者。显然,他的“好声音”绝非一般人可比拟的。

  • 标签: 赵元任 声音 语言学家 现代语言学 民国 发表论文
  • 简介:民国初年甘肃民族社会变化与政治格局演变,导致民族传统政治在政治结构、经济基础、文化氛围上产生适应性改变,源此基础之上的民国甘肃"改土归流",于政治建构之外亦兼具民族社会改建使命,虽则囿于艰难外部环境,未能毕其功于一役,但毋庸置疑的是民国甘肃"改土归流"于甘肃民族地区诸层面的现代化还是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 标签: 改土归流 土司制度 民族社会
  • 简介:近来厦大的一些负面新闻频繁地出现在媒体上,让人不禁想起抗战时任厦大校长7年之久的萨本栋。从1937年到1944年,他为厦大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抗战烽火中,厦大以其淳朴的校风、务实的教风和勤奋、严谨的学风屹立于祖国东南,而萨本栋本人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他的高风亮节至今仍令后人敬佩不已。

  • 标签: 校长 民国 1937年 负面新闻 科学家 教育家
  • 简介:河南是文物大省,民国初期河南文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本文主要从文物法规、文物调查与发掘、文物保存保护等方面简要概述了20世纪初河南文博事业发展的概况。

  • 标签: 民国初期 文物 博物馆 文物保护
  • 简介:回顾历史,民国时期乃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虽处乱世,但这一代人的精神世界大为磅礴。一时间,大师辈出,精英涌现。而中国的建筑,尤其是处于沿海地区的,在此时受到更多来自西方的影响,与中国传统元素交互融合,形成新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民国风华不仅代表了一种别样的生活,更是一代人的精神体现。

  • 标签: 中国文化发展 中国传统元素 沿海地区 这一代人 精神体现 历史建筑保护
  • 简介:民国时期乡村教师的生活体验和其他相关研究来看,乡村教师的生存现状是工作条件艰苦,工作繁难,待遇低下;同时还遭受到乡村民众的抵触和乡村士绅的排挤,事实上沦为乡村社会的边缘人;乡村教师普遍心情苦闷,状态低迷,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不高,对自身的社会角色定位比较游移。这种生存状况反映出,在国家教育体制、专家精英和乡村社会等外在规约中成长起来的乡村教师,其在乡村教育中的主体价值和主体意识是薄弱的,并没有发挥社会所期待的"中心"或"导师"的作用。

  • 标签: 乡村教师 乡村教育 生存状况
  • 简介:民国时期的"西洋史学史"课程,是西方史学输入中国的主要途径之一。1924年陈翰笙在北大开设"欧美史学史",盖为这一科目进入大学讲堂之始。其后,随着各校纷纷建制史学系,"西洋史学史"课程明显增多,教员群体略具规模,若刘崇鋐、孔繁霱、黄文山、杨鸿烈、雷海宗、朱谦之、噶邦福、张贵永、常乃惪、皮名举、周谷城、周谦冲、鄢远猷、胡鲁士、史考特等,他们大多游学欧美有年,受过专业的史学训练,归国执教,在传播西方史学前沿知识,推动中国的西方史学史学科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 标签: 民国 西洋史学史 课程 学科建设
  • 简介:在旧上海的电影圈,徐来是与著名影星胡蝶齐名、上过《良友》杂志封面的“八大明星”之一,其因貌美,被当时的观众赞为“东方标准美人”。徐采喜欢唱歌跳舞,又善于交际公关,正当她如一颗红星在这个人生舞台上冉冉升起的时候,却转而嫁给了国民党将领唐生明,且随夫深入汪伪虎穴当起了“卧底”,为抗战事业做出了贡献。

  • 标签: 交际 间谍 民国 国民党将领 杂志封面 《良友》
  • 简介:中国地域辽阔,方言不一,但是以北京方言为标准的普通话最终成为人们相互沟通的桥梁。而普通话的推广,确有一个很长的过程。中国文字虽然在秦代就实行了统一,但是语言一直未能统一,给人们相互交流带来了许多障碍。特别是随着近代列强的入侵,建立租界,导致中国母语的进一步分裂。中国首创拼音文字的人是福建省同安县人卢赣章。他早年学过英文,后来帮助在厦门传教的英国教士马约翰翻译《英华字典》,对英

  • 标签: 马约翰 中国地域 张士一 辛亥革命爆发 国音常用字汇 林辂存
  • 简介:通讯社在传播国际新闻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政治宣传的利器。近代上海是全国的新闻中心,也是中国通讯社的发祥地。本文初步勾画民国时期塔斯社上海分社的创建背景、人员结构及其与时代出版社的渊源等情况,有助于学界了解此一时期苏联的对华宣传政策的特点。

  • 标签: 通讯社 塔斯社上海分社 苏联 新闻传播
  • 简介:在中国现代金融史上,资耀华是最具传奇色彩的先驱者之一。他的才学、经营理念与睿智谏论,成就了他本人“上海滩第一银行家”和国共两党大功臣的辉煌人生。然而,源于读书当立言的传统和功成当身退的本能。在年龄、能力和声望都处于巅峰状态之时,他又偏于一隅潜心研究货币史,留下了一段嘉惠后世学人的“史家绝唱”。

  • 标签: 货币史 银行家 民国 中国现代 传奇色彩 经营理念
  • 简介:民国十八年年馑是宁夏灾荒史上极为惨烈的一幕,这次因灾致荒的历史悲剧不仅仅是天灾,更是人祸。在以农为本的宁夏地区,农田水利设施的落后、传统仓储制度的被破坏、大烟种植、交通运输的落后都成为这场灾祸发生的社会原因。

  • 标签: 宁夏 民国十八年 年馑 社会原因
  • 简介:2015年7月18日,《民国档案》杂志社在长春召开“《民国档案》创刊30周年作者·编者·读者座谈会”,来自档案界、史学界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社长兼主编曹必宏、副主编胡震亚就《民国档案》30年来的发展及其在抗日战争研究方面的成果进行了介绍。

  • 标签: 民国档案 周年纪念 创刊 抗日战争研究 读者座谈会 专家学者
  • 简介:民国时期上海教育走向全面制度化,教师管理亦然。它包含六大要素,呈现出以资格认定制度为核心、薪酬制度为基础、进修和科研制度为辅助、著作奖励和子女入学免费制度为激励、精神和物质相结合的“六位一体”的多重面相。这一制度在上海教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于今亦不失借鉴价值。

  • 标签: 民国时期 上海 教师管理制度
  • 简介:清末两湖书院的改章,作为书院改制风潮中的一个典型案例,早已引起教育史研究者的注意。本文则更关注这一过程中固有"学统"意识的接引作用。甲午战争前后的时势激变,带来了"时务"之学的流行。代替传统书院的课艺,张之洞援引来自两江幕府的蒯光典,在两湖试行每日上堂、分班宣讲的新教学模式。然而,书院中出自粤东陈澧一派汉宋调和之学的梁鼎芬、杨裕芬等,与传承江浙"礼学"的蒯光典之间,围绕"文王受命"等经学命题,发生了激烈冲突。本文尝试从学术史角度,对这一笔记家乐道的轶闻进行解读,揭发人际争执背后"理学"与"礼学"升降的脉络。正是借助清代中期以降礼学复兴的资源,蒯光典提出古今中西"理必附礼以行"、"理各有在"的观念,在"西学中源"、"中体西用"之外,提出了另一条接引新学的路径。

  • 标签: 两湖书院 改章风波 蒯光典 梁鼎芬 杨裕芬
  • 简介:民国校勘学是现代学科意义上校勘学理论的滥觞时期,在这一理论嬗变过程中,梁启超的校勘学方法奠基了现代校勘学的理论基础。陈垣提出的“校勘四法”标志着现代校勘学的正式创立。胡适的《校勘学方法论》集理论、方法、历史于一身,对校勘学理论进行了系统总结,使它更加具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张舜徽的理论创新则使校勘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民国校勘学理论与方法的嬗变促进了这一学科的快速发展,也为校勘学屹立于现代学术之林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民国 校勘学 理论 方法 嬗变
  • 简介:本文尝试从民间舆论的角度,以清末上海的民间团体——尚贤堂演说会作为个案研究,分析演说会的内容、传播者和传播范围,力图多层面地探讨由传教士、绅商等主导的民间舆论在清末新政中所持的立场和扮演的角色,以期为晚清政治及基督教在华传教士参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改造提供新的观察视角。

  • 标签: 清末新政 民间舆论 尚贤堂 李佳白
  • 简介:“永别了父母,尚有梦寐相见;永别了千辛万苦成长出来的教育事业,只有抱着无限的隐痛与仇恨。”这是民国女子海门女教育家凌海霞的临终感言。

  • 标签: 教育家 传奇人生 海门 民国 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