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以文献中的两则史料为例,对唐与后突厥、契丹之间的交叉区河北诸州百姓在双方发生争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与政治立场的选择进行了阐释,旨在揭示他们秉持的态度、立场与其背后隐藏的政治、社会、文化诸要素之关联。本文写作的另一目标是企图避免采用表象之上的简单而浮面的成因去解释历史自身,力求看到文字记述背后隐藏的各种讯息及其暗码。河北(尤其所谓“边疆地区”的)百姓模棱两可的政治立场是他们对两个对峙政治体加诸他们头上的强制性约束而做出的自我保护性回应,这类行为在历史上并非个别而具有普遍性,当然这种“普遍性”是有前提设置的。
简介:辛亥革命时期民众心理与《申报》的互动有三个阶段:惊疑、亢奋、疲惫。惊疑阶段指的是民众得知武昌起义消息而陷入恐慌,《申报》安抚并引导民众支持革命;亢奋阶段指上海光复前后民众革命热情高涨,以革命为时尚,以排满为革命;疲惫阶段是指南北议和开始后民众为革命所累,并远离北伐、议和等《申报》的舆论热点。三阶段分别体现出《申报》与民众心理互动的同步性、非同步性、差异性。而辛亥革命的形象在此三阶段中经“革命形势发展一报章一受众”三者之间的信息交换建构起来,塑造了我们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记忆。
简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很快。客观真实地记述城区发展变化十分必要。一本好的城区志。“将为我们党委和政府提供翔实可靠的市情、区情、县情,为认识城市、研究城市、管理城市,为制定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笔者认为。城市区志既要按照市、县志记述要求,记述城区基本情况.也要结合城区志自身要求.有所侧重.详略得当,合理安排各篇章,以彰显人文环境.突出城区特色。全面记述城区功能应从三方面人手.做到资料性和学术性并重,全面提高城区志的学术品位和文化价值。
交叉区民众心态之研讨——以唐朝长城区域为例
历史记忆与形象建构:辛亥革命时期《申报》与民众心理
提高城区志学术品位和文化价值的探索——以揭下日审榕城区志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