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往湖南长沙,1938年4月又迁往昆明办学,称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正式开学。由原三校校长组成常务委员会领导,梅贻琦任常务委员会主席。设文、理、工、法商、师范等5个学院26个系,3000余名学生。拥有教授190余名,不少均是国内第一流的专家学者。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教职员工以孔子“饱受波折,东奔西跑,栖栖惶惶,被困于蔡,绝粮于陈,但对教育事业始终如一”的事迹自勉和共勉,为抗战教育尽心出力。从1938年至1946年间西南联大共毕业学生2522人,吴健雄、杨振宁等均出自于该校。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于1946年解散,三校复员回原址。西南联大在抗战的
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推进,战后世界的安排提上了盟国的议事日程。1943年10月,美、英、苏、中四强在莫斯科发表宣言,确定了将成立的新国际组织的基本原则。1944年五、六月间,美国与英、苏、中三国政府积极磋商,希望尽早召开会议,商讨成立国际组织及制订该组织章程等问题。由于苏联以尚未与日本开战为由,不愿与中国坐在一张会议桌上,最后商定这一会议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近郊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分作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美、英、苏三国会议,第二阶段为美、英、中三国会议。蒋介石对中国被邀与会,十分看重。在命令国内筹划应对方针的同时,7月26日,他致电顾维钧,请其通报英国方面参加会议的准备情况
简介:<正>前言人们常难以看到由国际地理联合会(The.InternationalGeographicalUnion)所赞助的各项活动的书面刊物。“联合会”工作、机构分散,且各国存在着极其广泛的出版信息往来、经验交流和众多的出版机会,以致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发行物。其中有商务出版的,也有私人出版的;有单行本,也有“联合会”中心出版在刊物上发表的。但“联合会”中心出版物却屈指可数。除联合会公报外,其它由该会出版的莫过于一些国际代表大会或区域研讨会的会议记录。而大多数联合会出版物由却委员会、工作小组或研究小组承担发行。他们的负责人会采取各种途径获得更多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