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1 个结果
  • 简介:2010年7月.“平远灯舞”参加上海世博会巡游和展演.获得一致好评。灯舞。是平远传统民间歌舞,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它是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逢年过节.平远城乡总会舞起灯,迎丰收,庆太平、度佳节。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海世博会 2010年 民间歌舞 保护项目 广东省
  • 简介:有关宝的尺寸,目前人们最熟悉的,据专家分析也是出现年代最早的文字记录,是曾跟随郑和多次下西洋的马欢在《瀛涯胜览》一书里所描述:“宝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还有《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二》所记,郑和“造大舶,

  • 标签: 紫禁城 郑和 尺度 文物考古 明朝 中国
  • 简介:<正>橹歪脑壳,五支为一单;行止如雁行,恰运一载盐。这是近代文人刘慎知在《富荣场景诗》八首中对“盐”的生动描述。诗中所说的“歪脑壳”又被称为“歪屁股”、“歪尾”。这种造型奇特,船头、船尾象麻花一样逆向歪扭着的橹,曾在“川盐”运输中起过重要作用。如今这种“歪尾”实物早已不复存在,所幸的是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还收藏着一条按实体比例缩小的“歪尾”模型。从这比例得当,做工精巧的橹我们可以看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高超的造船技艺。

  • 标签: 歪尾船 盐都 自贡市 船尾 脑壳 造船
  • 简介:郑和宝船长44丈4尺,宽18丈的数据在不少古籍中出现过,如此大的郑和宝是否存在过?这是国内外史学界和造船界长期争议至今仍然是众说纷纭的课题。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五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这一宝尺度是可信的,无论是从造船历史

  • 标签: 郑和宝船 史学界 古籍 船长 观点 归纳
  • 简介:关于郑和宝的尺度和船型,经过近20多年来的讨论,意见渐渐趋于一致:多数学者认为,郑和宝的长和宽正如《明史》上记载的,长44丈4尺,宽18丈;郑和宝的船型,多数学者认为是福船型,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是沙船型。本文仅对郑和宝船型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 标签: 郑和宝船 学者 《明史》 意见 一致 个人
  • 简介: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水,有所谓"三三"、"六六"之胜。"三三"者,指的是萦绕于群峰之间清澈见底的九曲溪水;"六六"者,指的是夹岸壁立青翠凝紫的三十六峰;再加上形象生动的九十九岩,便构成了武夷山水的精华。武夷之所以称为名山,还有其深厚的文化涵容,悬棺便是武夷山一个千古文化奇观。凡到武夷的游客,无不以泛舟九曲为快。荡入水光山色,仿佛进入人间仙境,当

  • 标签: 武夷山 悬棺葬 船棺 形象生动 奇观 九曲溪
  • 简介:<正>一、船帮山间有马帮,水上有船帮。微山湖的渔民,船底无根,追着鱼群驶南荡北,世世代代以为家。坐家,是他们生产和居住的两用船,大船二三丈,小船不足七尺,一样地载网、罱,罾、箔、载柴、米、油、盐,载妻儿老小,载鸡狗鹅鸭,春夏秋冬,湖上打鱼,湖上狩猎,行哪儿,哪儿安家,每到晚上,各坐家便按传统方式组合的“帮”相聚而泊,形成独特的水上村落,帮就是村。清代文人郝质玕曾描绘过船帮的生活情景:“舳舻相接,倦憩波上……群聚如市。其中有执(?)者,有炊饼者,有补网者,有呕咏吹箫者、呼卢者、为叶子戏者。灯火一片,照耀水湄,如列星然。”清代著名诗人赵执信也曾在《微山湖舟中作》一诗中写到船帮和楼船:“林光村远近,楼影帆交加。

  • 标签: 微山湖 渔民生活 老年人 微山湖区 发电机 架上安装
  • 简介:为做好太仓万丰村半泾河古的脱盐保护工作,本研究检测了半泾河古的第6、7隔舱板和第8隔舱龙骨及船板下淤泥样品中主要元素和离子的含量,并用电导率仪测量样品在脱盐过程中电导率的变化情况.检测结果表明,木材和淤泥中的主要元素含量高于对照样品,且主要以可溶性盐的状态存在;木材腐蚀程度也与其离子含量有关,腐蚀程度愈严重,样品的离子含量也愈大;经过脱盐处理后,脱盐溶液的电导率值降低至较低水平.测试数据将对今后古脱盐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古船木材 无机盐 离子
  • 简介:第二个“中国航海日”前夕,在太仓港,我国唯一一艘极地科学考察“雪龙号”船长和“重走郑和路”的凤凰号船长的相聚,成为当地航海日活动中传出的一段佳话。

  • 标签: 太仓港 凤凰 探险 科考 科学考察 航海
  • 简介:从上世纪初人们开始研究郑和下西洋问题以来,郑和宝就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焦点。而且,对郑和宝的探讨早已超出了史学界的范围,成为历史、造船、航海等学科的诸多学者专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此,笔者不揣简陋,对郑和宝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就正于大家。

  • 标签: 郑和 册封舟 船型 明朝 文物考古 宝船
  • 简介:清同治五年五月十三日(1866年6月25日),左宗棠为实现中国海防之自强以抵御外来侵略,在福州马尾设立政。政集造船、教育为一体,以组建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为目标,素有“中国近代海军摇篮”之称。其中,福建政轮机厂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工业厂房之一,在此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自制用蒸汽机,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

  • 标签: 轮机 福建 中国近代海军 考释 中国海防 工业厂房
  • 简介:本文依据频次分析了《史记》中和舟的使用情况。从使用频次的多寡看,起源较晚的“”字,在《史记》中与“舟”字产生替换。其中有社会文化的原因,也反映了太史公运用语言的特点。

  • 标签: 史记
  • 简介:西漳是近代内河传统木帆船优秀船型之一。首产于民间造船业最为集中的江苏无锡丁降里徐氏工场。无锡,地处水运要冲,居江南运河中心。早在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就有“米码头”的称誉;到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是朝廷办漕中心,江浙两省在此采办漕米年均300万石,占两省应征漕粮数十之八九,继而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四大米市之一;民国时期,粮食年吞吐量达800万石,为全省之冠。

  • 标签: 江南地区 名舟 西漳船 中国 形制 制造工艺
  • 简介:1.郑和宝尺度及船队规模的文献依据记录郑和下西洋船队数、宝尺度及下西洋官兵人数的文献首推《明史·郑和传>。

  • 标签: 郑和宝船 明朝 船队规模 文献史料
  • 简介:陈璧(1852-1928年),字玉苍,晚号苏斋,福建闽县人。清咸丰二年(1852年)六月出生于闽县南通乡(今闽侯南通)仙坂村。光绪三年(1877年)进士及第,先后任内阁中书、礼部铸印司员外郎、监察御史、顺天府尹、户部侍郎等职,累官至邮传部尚书。

  • 标签: 福建船政局 邮传 进士及第 光绪 左宗棠 建议
  • 简介:对大型宝,国际知名学者伯希和、李约瑟、寺田隆信等都有肯定性评价。上个世纪40至80年代,我国管劲丞、周世德、杨樵等学者曾有质疑。对此席龙飞与何国卫于1982年撰文《试论郑和宝》与之应对。1983年九江会议以后,郑鹤声、郑一钧、庄为矶、庄景辉、邱克、文尚光、洪长倬、章巽等学者都有论辩。在1985年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时更复原出宝船模型。到上个世纪90年代,美籍学者苏明阳“新估计”出宝是6000料。对此何国卫等有新的论著与之应对。在2005年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前后宝研究又有新的进展。

  • 标签: 郑和宝船 考古 遗址 研究进展
  • 简介:南京是郑和的第二故乡,也是郑和下西洋的始发地.2005年举行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之后,南京又决定制造仿明代郑和宝.原郑和宝是大型木船,现在要仿制当然也应是木船.但这种高质量的造船巨木从何而来呢?经了解只有产自马来西亚原始森林的木材最为合适.南京钧龙宝置业公司是宝的制造厂.去年3月份就已派人去马来西亚采样.经过艰苦的寻找和检测其木材的硬度,密度.耐水性等16项指标后才找到和确定了合适的树种.如,巴劳木硬度最大,可用来做“龙骨”,山樟木抗拉、抗扭曲,可做的外舷板,青皮木在水中可100年不腐烂,可用于的吃水线以下的部位.这样品格优良的木头要在深山老林里经过繁杂的“望闻问切”,又要求没有空洞、虫蛀等才能被选中.这样的巨木砍伐后运输也相当困难.首先要经过海运至张家港,然后通过长江运到南京,再转运到船厂.运载这样的巨木不但对运木的车辆要求高,而且还只能在深夜缓缓而行.正常车辆半小时的路程,它要走一个半小时以上.所以仿制郑和宝的巨未来之不易,但只有用它才可以仿制出酷似600年前的郑和宝.人们正期待着这仿制的郑和宝早日露真容.

  • 标签: 郑和宝船 仿制 南京 郑和下西洋 马来西亚 第二故乡
  • 简介:一、灯的起源有关平远传统灯的起源与演出形式,在清代以前未有见确切的文献记载,相传形成于清代福建地区。传说的版本有以下几种:

  • 标签: 传承 清代以前 演出形式 文献记载 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