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4 个结果
  • 简介:1981年10月出土于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西河子乡前河村窖藏的这件北朝时期的金龙项饰,通长128厘米,重212克。龙身用金丝精心编缀成绞索式管状空腔,外观似鳞片相叠,盘曲自如。龙身两端都有龙头,形象相同。龙头用金片卷成长4.8、直径1厘米的圆管状,形制瘦长,五官、两腮、下颔的纹饰点缀均匀,

  • 标签: 北朝时期 包头市 内蒙古
  • 简介:北朝自魏道武帝386年建魏.至589年隋文帝灭陈,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朝代,历时二百余年。北朝诸政权为少数民族所建.游牧民族所处之自然生存环境养成了其崇力好勇的民族性格,掠夺多战的社会环境更使其全民皆兵,习武成风。北朝各代帝王尤重武备。讲武之举,频见史书。

  • 标签: 北朝 讲武 考论 社会环境 民族性格 游牧民族
  • 简介:本文认为北朝的遣使制度出现了四方面的变化:(1)出现了常设性质的大使;(2)大使的分工更为明确,出现了以职能命名的专门使;(3)大使出使区域的划分更为细密;(4)大使与北朝其它中央派出机构在功能上有合一的趋势.这些变化因北朝政治的需要而产生,并开唐代使职制度之先河.

  • 标签: 北朝 遣使制度 变化 礼制功能
  • 简介:“本业治生”是指士人通过自身的知识与智能同社会进行交换,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生存途径。中国传统社会“重官不重文”的社会分配格局、传统“安贫乐道”理念以及明代社会变迁的种种消极影响,使明代士人的本业治生基本陷入窘困的生存境遇之中,并形成了其“软弱”与“依附”的经济人格特征。不过,晚明商品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为文化商品化趋势的增强创造了条件,亦在一定程度上促动了晚明士人经济人格的萌动。

  • 标签: 明代 土人 本业治生 经济人格
  • 简介:河北蠡县发现一件北朝四神浮雕石棺,后入藏河北省博物馆。石棺由四围及盖、底共6块石板拼合而成,周围的4块石板分别浮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案。此类石棺的发现在河北地区尚属首例。为研究河北北朝时期的墓葬形式增添了新的内容。

  • 标签: 河北省博物馆 北朝石棺 四神图案
  • 简介:近读新出中古墓志,深感新史料之大有助益于读史。兹整理笔记,举北朝墓志中有关材料,以证北朝史相关问题,非敢谓确知新史料之价值,聊以示意云尔。一、和绍隆墓志与和士开族属北齐和绍隆墓志,1975年9月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公社张家村,同时出土的还有其妻元华墓志,现藏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墓志

  • 标签: 和士开 文物研究所 冉闵 族属 萧渊明 张家村
  • 简介:北朝是中西交流的一个重要时期,在当时的墓葬中留下了大量的胡人形象。本文系统梳理了考古出土的北朝胡俑资料,将其分为仪仗、侍仆、伎乐杂技、行旅商人等几大类,并对各类型的特点与功能加以分析。

  • 标签: 北朝 胡人形象 墓葬陶俑 类型特点
  • 简介:士人在传统社会士、农、工、商的划分中,属于四民之首。其社会关系网络在传统社会中不仅独具特色,而且备受关注,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人际关系方面也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曾子日:“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 标签: 社会网络 士人 交游 清代 社会关系网络 人际关系
  • 简介:弋射是一种比较特别的狩猎活动,其方法是用弓发射木弋、由木弋牵带很细的绳索在空中缠缚飞禽,目的是把那些体大、飞行较慢的候鸟水禽如天鹅、大雁、野鸭子等活捉。它大约产生于原始社会弓箭发明之后,文献记载最早到夏代,止于南北朝,与士人修身有关联是从西周到东晋这段时间。遗憾的是唐宋学者注疏先秦两汉文献,对弋射已经讲不清楚;清人虽然善于考证,也只是重复旧说;现代学者根据考古发现的古代弋射图像和器具,进行过一些专门的研究,而在弋射为着活捉飞禽等关键问题的解释上,仍然犯了错误。

  • 标签: 野鸭子 先秦两汉 考古发现 文献记载 社会风尚 《晋中兴书》
  • 简介:本文在汇集零散资料的基础上,对东汉一代士人的数量进行了推测。认为东汉二百年间,士人总数约为十五至十六万人。以五代计,平均每代约为三万人。

  • 标签: 千人 余人 儒林传 生徒 东汉初 地方官学
  • 简介:塔作为一种建筑形式,起源于印度的“窣堵坡”,是佛教高僧埋藏舍利、遗骨、遗物的建筑。中国古代和东亚地区的佛塔与佛教的传入有关,是印度“窣堵坡”与中国木构重楼结合的产物。由于年代久远,早期的楼阁或木塔已没有实物保存,人们仅能在考古出土的汉代明器陶楼与墓室和石刻壁画资料中对其面貌有所了解,此外是对考古发掘的佛塔遗址的复原研究。本文通过对5-6世纪北魏平城思远寺、龙城思燕寺、洛阳城永宁寺和东魏北齐邺城赵彭城佛寺塔基的比较研究,探讨了这个时期佛寺木塔建筑形制结构的异同特点和发展变化,为研究这个时期佛教建筑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 标签: 北朝 平城 龙城 洛阳 邺城 佛教寺院
  • 简介:岭北地名的溯源,现在看来只能追到.汉志北地郡下辖19县,首县为马领县,现已确定为西汉北地郡治所,谭其骧先生主编图说部分定其今地为"甘肃庆阳西北".凉州北地郡下辖6县,已无马领县.卷3记庆州马领县沿革,"汉末为虏所侵,至后魏为朔州之地",隋朝大业元年(605)"分合水县于此置马领县",十三年(617)因"陷贼"而废,次年"于今县理北四十里百家堡置马领县",其地理位置变动不大.

  • 标签: 《汉书·地理志》 十六国 地名 凉州 北朝 西汉
  • 简介:赙物指送给丧家以助丧事的财物,诏赠赙物指的是贵族官僚死后朝廷下诏赐予的赙物。两汉时期的诏赠赙物有东园秘器、金缕玉柙、绢、钱等。曹魏时曹氏父子力行薄葬,诏赠赙物之风不兴。西晋时,王公死后,朝廷多赙以东园温明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钱布若干,颇成制度(详见后文)。十六国时期丧制混乱,又兼史料散佚,

  • 标签: 东园秘器 东园温明 十六国时期 物指 下诏 明元帝
  • 简介:青州地区北朝佛衣类型分为三期。一期约北魏末至东魏初(约518—537),以上衣搭肘式和露胸通肩式佛衣为主;二期约东魏初至东魏末(约537—550),佛衣沿袭一期;三期约北齐时期(550—577),流行露胸通肩式、通肩式和袒右式佛衣。一、二期佛衣可能受到南朝文化中心建康的影响;三期佛衣既保持南朝传统,又有来自印度的影响,而来自印度的影响大约仍可能通过建康传至青州地区。

  • 标签: 青州地区 北朝 佛像类型
  • 简介:邺城是魏晋北朝时期的名城,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都城。魏晋北朝时期的邺城交通便利,有七途,易守难攻,西凭太行滏口陉,南有黄河黎阳津,北拒漳河,“山川雄险,原隰平旷”。……

  • 标签: 北朝时期 都城 魏晋 山川 漳河 初探
  • 简介:<正>从时间方面观察,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阶段;从空间角度审视,北朝又是民族融合的主要地域。北朝版图内,除入主中原的鲜卑族和当地土著汉人外,还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各族居民。北魏首都洛阳城南有四夷馆、四夷里,专门安置南朝归附者,境外各族的使者、客商及投诚人员等,最多时达到一万多户。当时人形容这里是“四方风俗,万国千城”(《洛阳伽篮记》卷3),确实是名不虚传。洛阳是整个北朝的缩影,北朝疆域里多数地区都是几种民族混居,四方风俗错杂。在民族融汇的过程中,

  • 标签: 民族融合 鲜卑族 民族风俗 南北朝 汉族 北魏孝文帝
  • 简介:<正>庾信(513—581)生活在南北朝时代的末期。他亲历了梁王朝由安定而动乱、而濒于覆亡的破败过程,也目睹了西魏、北周和隋的变迁。庾信置身于历史转折时期这几个富于戏剧性的高潮,内心体验异常丰富而深刻。作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用他所擅长的诗、赋、文,生动地层现了这一切。他的作品是我们窥视他的遭际和心灵的窗口。他以作品中鲜明的枯树意象体现出悲怆老成的艺术风格。

  • 标签: 意象 庚信 枯树 庾信 中国文化研究 《哀江南赋》
  • 简介:北朝纪年墓出土瓷器研究郭学雷(山西省文物鉴定组)张小兰(太原市文管会)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四一青瓷唾壶从三国鼎立至十六国混战,北方地区因战争破坏,经济衰败,各种手工业都极端衰落,瓷业生产也不例外。所以,这一段时间的瓷业重心始终在南方。北魏统一北...

  • 标签: 北朝瓷器 出土瓷器 河北磁县 北魏 北齐 中国陶瓷
  • 简介:严可均所辑《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是一部研究先唐政治、经济、文化重要文献总集,论文对严辑南北朝文未收部分文献进行了辑考,希望对相关的研究有所帮助。

  • 标签: 严可均 南北朝文 补遗
  • 简介:甲申之变引起了江南士人内心剧烈的震动,以及拼死抵抗的行动。与之相比,北方士人,尤其是河南、河北士人相对平静地接受了“甲申”,没有多少对清朝的拒斥,甚至还有主动投身清政权的行为。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在于河南、河北士人与江南士人在甲申前后有着不同的经历。前者遭遇了明末农民战争及清军的数次入关,在战乱中所经历的生死离别、流离他乡、斯文扫地,让他们产生一种明朝气数已尽的认识;相较于此,在甲申前,江南士人尚沉浸在逸乐氛围之中,根本无法体会到北方士人的感受,直到甲申神京陷落的消息传来,江南士人才开始体验王朝灭亡的历史进程。随后清兵南下,奴变、奏销等等事件的发生,江南士人才有了与河南、河北士人相同的感受。由此,他们对清朝人关形成两种不同的认识。

  • 标签: 明清之际 甲申 河南 河北 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