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江东桥又名虎渡桥,位于福建漳州市郊,横跨于九龙江的北溪与西溪交汇人海处。这里两岸峻岭夹峙,江宽流急,地势十分险要,古称“三省通衢”。《读史方舆纪要》称:“江南石桥,虎渡第一”。为何称“虎渡桥”?有两种说法。一是:桥下这段溪流,古称柳营江,曾设通津渡口。这渡口“在郡之寅方”寅属虎,依渡口而建的桥称“虎渡桥”便在常理之中;又一说法是:嘉定七年(1214年)知府庄夏想在这里建造木桥,因水深流急,抛石都被冲散,迟迟未能完工。一天,建桥的工匠看见一只老虎负子过江,游过一段急流,即柄息片刻,再游再息,终达彼岸。工匠见状忽悟,循踪勘探,发现虎游一线,水下有石如阜。于是选址、筑墩、铺梁,并以木瓦盖顶,建成后的桥命名为“虎渡桥”。
简介:相对于人类的大多数社会行为而言,自然界的物候特征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因此,通过古代图像描绘事物的某些物候特征来对该图像的历史属性进行判断或定位,或许要比单纯依靠传世文献更加令人信服。根据对宋代气候的既有研究,《清明上河图》创作时期的汴京气温比今日开封同时期低1℃左右,基于此,我们可以对12世纪初汴京在清明时节的物候特征作出大概的推测,并与《清明上河图》所绘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比较,由此进一步论证该图所绘是春景。本文以《清明上河图》中所绘植物为重点分析对象。一方面,在对《清明上河图》的既有研究中,植物研究是比较薄弱的;另一方面,植物的物候特征更为突出和稳定,因此更加具有代表性。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1639年朝鲜仁祖国王树立在汉城以南三田渡的"大清皇帝功德碑"的来龙去脉,并参照英、美、俄、日、韩等国的相关摹本、拓本、记录或者研究,以及笔者实地所摄碑文数码资料,厘清了一段自19世纪晚期以来围绕该碑的满、汉碑文发生的学术公案,提供了翔实的汉碑文以及满碑文穆麟德转写。本文指出,满、汉碑文中部分文字无从辨认的问题是发生在1895年该碑被投入汉江之后,就碑文内容而言,朝鲜大臣李景奭撰写的汉碑文,实际上是对1637年时经对清主和派崔鸣吉之手的朝鲜致清方一系列文书的引用、归纳和润色,并非李氏草创。另外,本文也指出了满碑文对入关前的清政权政治话语建设及其政治身份的认同转变所发生的重要作用。
简介:本文着重从方法论角度探讨深化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研究的若干问题,认为欲深化该研究,不仅需要重新审视和加强对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体系的内在结构、发展演变及其彼此之间的逻辑和历史关联的认知,还应该系统梳理其核心话语和概念的内涵,同时必须将该思想置于民主革命时期的全时段去考察,尤其不能只重其体系基本形成阶段,而忽略1940-1956年的发展时期;与此相一致,则不能不高度重视"集体智慧",即文化思想者主体的多元性尤其是普通文化工作者的贡献。此外,还应当注重将这一思想放到整个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自身演变和发展的总体脉络中去把握,并适度地把文化思想与实践途径结合起来加以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