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德高望重的天主教上海教区张家树正权主教,辞世已经整整二十二年了,时至今日,我每每回忆起这位慈祥的长者,深邃的智者,心中依然会产生崇敬的感觉。作为后辈的后辈(年龄差别),笔者同张家树主教接触的时间不过是短短的六年,然而就是这短暂的接触,却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 标签: 天主教 所知 教区 深邃 感觉 崇敬
  • 简介:对中世纪教会史研究而言,中世纪主教档案是一个极为基本且极具价值的史料来源,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20世纪,以地方档案协会为主的档案出版机构对中世纪主教档案进行了重新整理和出版,促进了这些档案在教会史领域中的研究和使用。在这一过程中,受西方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演进的影响,西方学者们对中世纪主教档案的使用经历了从制度史研究范式逐步到社会史研究路径的转变。随着研究重心的变化,人们对主教档案的解读不断深入,其史料价值也不断得到挖掘。

  • 标签: 中世纪 英格兰 主教档案 地方档案协会
  • 简介:去年,宁波市文博学会在开展“宁波市十佳近现代优秀建筑”评选活动中,位于老市区江北岸的天主教堂,受到广大市民的青睐。优秀的建筑反映一个城市的特色,也显示这个城市的风貌。

  • 标签: 江北岸天主教堂 宁波市 建筑风格 古建筑
  • 简介:新中国成立后,在基督教和天主教内开展了“自治”、“自养”、“自传”的改革运动。1950年5月基督教“三自”改革首先发起,而后及于天主教。与基督教“三自”改革运动相比,南京的天主教“三自”改革运动要更复杂曲折。笔者从南京天主教的渊源人手,以期还原60年前进行的那场疾风暴雨式的宗教改革。

  • 标签: 改革运动 天主教 南京 新中国成立 1950年 基督教
  • 简介:主教中修院位于贵阳城东北约五公里的六冲关。解放前,中修院由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办理,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本文根据亲身经历、见闻和有关资料,将中修院的沿革、学制教育以及传教士在中修院的一些活动概况,简要略述如后。

  • 标签: 天主教 六冲关 中修院 传教士 学制教育 教育课程
  • 简介:摘要:河湟地区既是一个地理空间又是一个社会文化空间。天主教在青海的传播,是明清时代背景下,西方基督教文化在青海河湟这个特定社会空间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适应和宣传。一方面,天主教作为一种异质文化,在青海的传播表现出一些特点;另一方面,天主教在青海的传播成效不大,与适应这一地域空间而生的河湟~_4JC的成熟性有很大关系。但无论如何,基督教文化的传入,毕竟是近代西方文化与青海地方文化的一次直接的接触和交流。

  • 标签: 青海 天主教 河湟文化 文化传播
  • 简介:艾儒略(GiulioAleni)(1582—1649)字思及,明代继利玛窦来华传教之意大利耶稣会士,1613年奉命入内地传教。1616年第一次教难时期,避居杭州杨廷筠家学习中国文学。后曾到陕西、山西等地传教。1622年沈(jue)再次兴起教难时,艾儒略回到杭州直至1624年底。其《西学凡》一卷、《职方外纪》六卷,有李之藻、杨廷筠、叶向高等序文,《性学粗述》一卷,陈仅作序,于1623年在杭州刻成,前二书均被收入《四库全书》。

  • 标签: 艾儒略 开创者 天主教 福建 《职方外纪》 《四库全书》
  • 简介:本文在简要回顾社会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组织的完整社会化历程包括三个阶段:适应社会主流价值,内化社会主流价值,与社会主流价值互动;再用此社会化理论检视天主教传行中国四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化状况:试探期“佛教化”,初传期“贵族化”,再传期“适应化”。复归期“合法化”;四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化历程的成功与否与天主教传行中国的成败具有很强的一致性。

  • 标签: 天主教 社会化
  • 简介:美国天主教平信徒知识分子在战后美国新保守主义运动的奠基和发展进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冷战时期以美国天主教平信徒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天主教新保守主义的思想背景以及天主教新保守派与新政派自由主义的思想交锋,阐明天主教信仰如何影响信徒的政治观念,信徒又如何将自己的政治观念输入到美国政治决策层中,同时美国天主教会和天主教徒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又如何通过卷入和推动新保守主义运动而改变美国天主教的边缘地位、融入美国的政治主流。

  • 标签: 美国 新保守运动 天主教 平信徒知识分子 新政派自由主义 政治史
  • 简介:克洛维与墨洛温法兰克王国的兴起,是影响欧洲历史的大事。历史学家往往依靠都尔主教格雷戈里于60多年之后提供的历史叙述,将这一历史事件置于克洛维皈依天主教的背景中加以理解。但是,四封兰斯主教雷米的书信,与其他原始资料,提供了一幅不尽相同的画面。而6世纪雷米主教身后令誉的演变,似乎也在暗示着历史学家必须慎重对待格雷戈里的论述。

  • 标签: 雷米 格雷戈里 法兰克人 克洛维 基督教信仰 西吉贝尔特
  • 简介:都尔主教格雷戈里的历史作品《历史十书》长期以来被称之为《法兰克人史》。书名的变更带来了对作品及其作者的全新认识。格雷戈里并不是一位知道什么就说什么的"天真汉",而是具有高明的写作策略、注重创新写作体例的历史学家。通过调查《历史十书》成书后两百年手抄本的情况,比较它们对这部历史巨著的继承和修订,可以对格雷戈里所开创的中古早期历史传统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 标签: 《历史十书》 中古早期史学传统 圣史 俗史
  • 简介:本文以美国天主教传教会(TheCatholicForeignMissionSocietyofAmerica),即玛利诺神父和修士们(MaryknollFathersandBrothers)为个案,把他们在战后香港这个复杂的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政治立场和其美国特质相联系,希望能够在众多美国救济组织中找到共性和玛利诺会的特性,同时也是对以往"传教士是殖民主义先遣军"的看法做出评价。可以说,美国天主教传教会在战后复杂的国际关系中较世俗团体而言,不仅没有表现出美国天主教徒所通常具有的政治热情,反而更加注意把握在政治事件和政治方向上的敏感度,力图回避政治大环境,这就加深诠释了美国天主教爱国主义、天主教民族主义的意义。

  • 标签: 美国天主教 基督新教 国际关系 港英政府 庇护九世 主教团
  • 简介:有学者认为,1860年的中法《北京条约》确立了天主教会在晚清“内地置产的特权”。其实,《北京条约》只是为法国“正式”向清政府索取内地置产权提供了藉口。而比《北京条约》诈欺性质更为恶劣的1865年“柏尔德密协议”和对中国土地管理主权严重削弱的1895年“施阿兰协议”,才最终确立了天主教会在中国内地的置产权。

  • 标签: 天主教会 置产权 中法北京条约 柏尔德密协议 施阿兰协议
  • 简介:康熙八年(1669年)三月,西洋教士南怀仁以“监督历法”身份掌钦天监,意味着西洋历法重新得到朝廷认可。尽管如此,天主教并未得到弛禁。宫廷传教士努力寻求皇帝对天主教的宽容。两年之后,在杨光先教案中被逐至广东的西洋教士得以“奉旨归堂”。本文利用中西文献,研究西洋教士重掌钦天监后,实现地方教士“各归本堂”的过程,不仅剖析宫廷传教士为推动朝廷宽容天主教,周旋于皇帝、礼部和满汉大臣之间的策略和人际环境,而且揭示出皇帝与官员大臣的态度和反应。

  • 标签: 康熙 宫廷教士 禁教令 奉旨归堂
  • 简介:普鲁士书商弗里德里希·尼柯莱(FriedrichNicolai)的游记是反映18世纪德意志社会状况的重要历史文献。由于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尼柯莱本人又是新教徒,他对南部德意志天主教世界的观察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但也直观体现了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的观念差异。本文将梳理尼柯莱对天主教世界的观感,并试图分析背后隐匿的思想根源。

  • 标签: 罗马天主教 新教徒 弗里德里希 平信徒 望弥撒 圣母玛利亚
  • 简介:主教在福安的传播可以追溯到明崇祯年间。崇祯四年(1631年),马尼拉多明我会菲律宾“玫瑰省”派遣意大利传教士高岐(Angelus)等11人经台湾抵厦门进福州,在福建设立第一个多明我会传教区。同年六月初一,高岐等人进入福安县境。落脚溪东村,将一座民房改建成教堂,为外国传教士在闽东建立的第一座教堂。随后,多明我会传教士在交溪沿岸积极开展传教活动。先后在罗家巷、顶头、六屿、下胚建立传教点,经过数年的苦心经营,在福安城关等地改建教堂,发展一批教徒。从崇祯年间直到雍正年间其发展的速度是极其缓慢的。

  • 标签: 福安县 中西文化交流 天主教 明清时期 传播 外国传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