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曾希圣推行"责任田"与邓小平"猫论"的发端1959年至1960年间,安徽农村同全国农村的许多地方一样,出现了严重的"饿、病、逃、荒、死"问题.在严峻的形势面前,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冷静地总结分析了农业合作化以来的经验教训,意识到要扭转危局、复兴农村经济,光靠反"五风"是不够的,必须彻底改革农村经济体制,从根本上解决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问题.在深入基层认真倾听农民意见之后,省委进行了包产到户的试点,取得了成功,后又得到了毛泽东的表态支持,于1961年在全省范围内试行了"责任田"亦即包产到户责任制.试行一年,粮食大丰收,农村非正常死亡现象得到了制止.正当省委意欲继续推行"责任田"时,1962年2月,在中央七千人大会上,曾希圣因试行"责任田"被指责为犯了"方向性错误",免除了省委第一书记职务,"责任田"被强令改正.
简介:1961年后期,为了将中苏关系缓和的局面继续维持下去,中共中央对苏共二十二大采取了暗中斗争的方略,对定性为是集修正主义之大成的苏共新党纲不做公开直接的批判。其后,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状况的好转,中共从维护阿尔巴尼亚党人手,开始着手与苏共进行新一轮意识形态斗争。中苏关系缓和的局面结束。1962年新疆中国边民外逃苏联的伊塔事件、中苏在加勒比海危机和中印边界战争期间的外交较量,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共中央对中苏关系性质的认识,影响了两党继续务实地寻求共同利益,求同存异,保持关系的基本稳定。特别是毛泽东把中共党内反省三年来政策失误时显露的否:毫“大跃进”、人民公社、总路线的倾向,当作是对赫鲁晓夫关于中共国内政策批评的呼应,进而:重新检讨与苏关系问题,警惕国内外修正主义分子勾结起来进行颠覆活动。与此同时,国际左派队伍的形成使中共领导人认为,中共作为共运领导中心的条件已具备、时机也已成熟。中共做出了中苏两党矛盾已成为敌我性质、赫鲁晓夫已成为资产阶级代言人的判断。毛泽东最终调整对苏方针的基调,改以妥协、让步、缓和关系为主为以主动进攻、做针锋相对的斗争为主。中共开始与苏共进行关于国际共运总路线的大论战。中苏两党关系的破裂成为定局。
简介: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字前夕,宋子文将外交部长一职让予王世杰。王世杰明知会遭致国人唾骂,仍在条约上签字。有人说王世杰是民国的李鸿章,倒是江南为他说了一句公道话。──编者。(一)王世杰,字雪艇,湖北崇阳人。幼年好学深思,不喜嬉戏。清末,张之洞提倡新学,在武昌办学堂。王世杰12岁时考入武昌南路高等小学堂,成绩优异,为当时主持湖广学政的梁鼎芬所激赏。1910年,王入北洋大学。次年,辛亥革命爆发,王世杰辍学兼程南归,任黎元洪都督府秘书,参与守城。民国初年,王世杰与石蘅青等受命组设国民党鄂支部。国民党“二次革命”失败后,王世杰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获政治学硕士。1917年转法国巴黎大
简介:斯大林当政时期的苏联在国际外交谈判中,素来说一不二。像1939年春夏的苏、英、法三国莫斯科谈判;1939年秋的苏、德谈判;1941年春的苏、日谈判;1945年春的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雅尔塔会谈;1945年夏秋的苏、中两国谈判等,都是谈判对方,包括希特勒、罗斯福、蒋介石等在内,向苏联作出极大让步,才使谈判达成协议,不然只能无果而散。而1950年2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莫斯科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以替代1945年8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则是斯大林破天荒地第一次在国际谈判中作出重大让步的结果。当时的苏联虽然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条约的签订上,也历经了漫长的谈判和种种艰难曲折。本文根据苏联解密的档案文献,参照有关当事人的一些回忆录,将该条约的签订经过,实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