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中西与中印宗教历史文化交流过程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成果是中国禅宗及其禅宗戏剧的形成与发展。此种宗教表演文化形式集中国和印度传统文学之大成,特别是将其丰富多彩的佛教图像与文本紧密地联系与融合为一体,使之天然地融合于中国乃至东亚、南亚、东南亚诸国和周边地区,成为许多民族所共同拥有的一种维系精神世界的参禅拜佛礼仪与文化娱乐活动。禅宗戏剧亦遵循禅宗从“不立文字”初衷逐渐过渡到“不离文字”。然后又回到“不立文字”,继而定位到“图文结合”;或从“渐悟”到“顿悟”至“大悟大彻”理念的演变历程,从中我们可发现禅宗一直相伴佛教美术图像,以及趋于戏剧表演文本的图文显现之重要文化特征。
简介:2008年10月10日,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在北京会见了参加“中法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高层论坛”的中国和法国的专家学者。法国专家由法兰西学院院士团组成,包括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院士、终身秘书长、画家阿尔诺·多德里夫,艺术院院士、执行主席、画家伊夫一米勒冈,艺术院院士、雕塑家让·卡尔多,艺术院院士、摄影家吕西安·克莱格,艺术院通讯院士、建筑师让·弗朗索瓦·高利尼永,艺术院院士、音乐家弗朗素瓦·贝尔纳·马士,艺术院自由院士、医生、作家和诗人弗朗索瓦·贝尔纳·米歇尔,艺术院院士、建筑师罗歇·戴利贝尔,艺术院院士、音乐家埃蒂特·卡娜·德·诗兹女士,
简介:"主音嗖乏"教学法是19世纪经由基督教传教士传入华土的诸音乐教学法中流传甚广的一种。国内学界对此教学法在清末民初的传播情况虽有提及,但大多语焉不详、缺乏史实。本文以1861年即到香港教书,后又转往北京、上海的英籍传教士傅兰雅为例,分三节对"主音嗖乏"体系在中国各地的传播与应用做一描述。第一节综述傅兰雅本人,通过简介其人在华三十余年所做之事,来凸显新教传教士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上之功过。第二节以傅氏于19世界60年代在香港和北京两地运用"主音嗖乏"体系教授中国学童之史实为实例,管窥来华传教士音乐教育之内容及形式。第三节简述"主音嗖乏"法在晚清的流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