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推出新制作是剧院经理彼得·盖尔伯(PeterGelb)打造大都会歌剧院新形象的重要举措。新制作的确可以创造新鲜感引起舆论关注,但是每季要推出七八个新制作,即使是对年度预算几乎有3亿美元的大都会歌剧院来说,成本已是相当可观,更别提要承担的风险了(像是上季嘘声满场的《托斯卡》以及本季雷声大雨点小的《莱茵的黄金》)。比较保险的方法之一,就是引入其他歌剧院已经成功演出的制作。在2010年最后两个月就看到两个这样的制作——威尔第的《唐卡洛斯》和《茶花女》。前者是英国皇家歌剧院2008年的制作,后者则是2005年萨尔茨堡音乐节上任有千金也一票难求的抢手演出。
简介:我第一次听到玛利亚·卡拉斯这个名字是在1950年,与其相伴的是她难以置信的音域范围以及扮演角色多样性的传说。当时,我还没有遇到罗伯特·鲍尔,所有的意大利熟人都无法信任;迪亚兹远在伦敦,对于意大利歌手的看法并不靠谱。1950年11月,我写信给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埃里克·恩格尔(ErichEngel,1891-1966,德国导演):你知道玛利亚·卡拉斯吗?据我所知她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演唱过。她被当作现如今最好的"阿依达"推荐给我,甚至有人建议由她扮演夜后(《魔笛》中的角色)。你能否私下里给我一些建议:在你看来,卡拉斯的嗓音是不是真的像传说中的那样出众。她的声音素质与柳芭、韦里奇相比到底如何?我听说她不是很漂亮。
简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当代社会“都市化”的进程中,其“两极分化”的走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一方面,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对“精英文化”的“颠覆”中,朝着“大众化”、“社会化”的回归,另一方面,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精品化”或“经典化”的走向,必将经历当代社会“个性化”的选择与重组,并逐步脱离先前的“规定”,在一定意义上真正成为“当代”与“当代人”的创造。本文作者从一个城市的民族民间舞蹈生成、存活、发展形态的调研出发,立足从“实践中_来到实践中去”的“叙说方式”,“以点带面”,试图对“都市化”语境中的“广场性”与“剧场性”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现状作出一些个人的思考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