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歌剧称为“音乐的戏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歌剧表演在正规的歌剧院、音乐厅,凭借剧场良好的建声构造,在不使用“电声”的情况下,也能取得不错的现场音效。随着歌剧表演剧目的创新及表演场地的多样化,纯自然的“原声”音效,渐渐满足不了演出的需求,因此从上世纪开始电声技术就广泛应用于歌剧的创作、演出中。歌剧演出音响系统的设计,是电声技术在歌剧演出中的具体应用。歌剧《赵氏孤儿》音响设计的关键是拾音方式的设定,只有先确定好拾音方式,才能去设计音响系统的各个组成环节,才能组织、选用好各种音响器材。正确的器材使用与合理的设计理念是歌剧《赵氏孤儿》音响设计的重要方面。歌剧《赵氏孤儿》首演是山东剧院,但剧院并不具备专业的歌剧院声场,所以要考虑独唱演员与群众演员(合唱演员)的略微扩声及演唱与乐队伴奏的平衡和音效重放等诸多问题。任何一方的缺憾都不能充分表现歌剧的整体性和震撼性。我认为恰到好处服务于歌剧的扩声是十分必要的。
简介:佛教在西域以及中土汉至南北朝时期所用音声有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僧尼声明,二是僧尼以歌赞音声供养,三是世俗人等在寺院以俗界音声伎乐供养为用;对中土佛教之音声为用应该把握阶段性的变化。研究佛教进入中土初期之音声,最应把握佛教戒律的意义,考量佛教之于西域诸国所谓政教合一对以上样态之保障,认知佛教入中土诸多矛盾性之解决;经历了长期探索磨合,北魏文成帝时期沙门统昙曜面对中土佛教在戒律下的诸多矛盾提出以僧祗户和佛图户(寺户)供养寺院,经皇帝恩准遍及州县,之后百年中走出一条寺院经济一体化的道路,这是改梵为秦或称“改梵为鲜卑”的典型模式,为中土僧尼持戒修行提供保障;从伎乐供养的视角看,中土寺院在长期实践中由寺户分离出专事音声伎乐供养的群体——所谓“寺属音声人”。佛教之音声理念对其后的影响在于,唐代所有官属乐人以音声人相称,这还是建立在同一身份、“配隶之色”的基础之上;辨清以上问题,则可相对清晰把握云冈石窟伎乐造像之音声伎乐供养人的身份和存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