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之前,为解脱人生之苦曾度过了长达六年外道禁欲苦行生活。这段经历与佛陀后世极力推行的"中道"原则不无关系。佛教提倡的苦修方式——头陀行,正是对外道苦行的破斥与修正。以"本生故事"、"佛传故事"为途径,使得佛教教义广传,且相应的主题作品造就了佛教艺术的辉煌。然而,关于释迦苦行主题的早期造像极少,仅在犍陀罗地区有所发掘。印度佛教艺术东传后,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国石窟造像艺术。苦行像在中国敦煌莫高窟、炳灵寺石窟等地均有发现,雕像虽总体呈中国本土化样貌,但源头无疑可追溯到印度西北部。鉴于苦行像稀有且珍贵,而且力压犍陀罗地区典型的希腊造像风格而成为典范。因此,笔者试图从苦行的渊源、苦行主题的早期造像及苦行像的中国化这三个方面进行解析与论证。
简介:在本文中,笔者所提出的"超像直观的抽象性",是中华元典文化中所体现出的原始思维的主要特征之一.这种原始思维过程中体现出的超像直观的抽象性与西方文化逻辑思维过程中由概念、判断和推理所形成的"抽象性",是迥然有别的.它是在直观感悟式的思维方式下所形成的一种纯粹的超像直观的抽象.其逻辑重点侧重于"超像直观".如哲学中宇宙本体论和宇宙构成论中的"道","北宋五子"哲学中宇宙本体论和宇宙构成论中的"气",以及朱熹哲学中的"理"等哲学概念和范畴的获得,其逻辑推理过程不仅是虚化的,甚至是基本省略的.它不仅抛去现象界的逻辑关系,而且连个体经验的类比和归纳亦尽量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