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作为近年来为西方学界所重新"发现"的文化理论家,克拉考尔在流亡美国之前的"早期思想"应该得到更多关注。不同于晚期克拉考尔对电影媒介的"本体论"思考和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批评",克拉考尔在魏玛时期通过对"散心"这一日常概念的再建构,试图发掘都市大众在电影院中所获得的感官体验背后蕴藏的政治潜能。而本雅明在其《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更是进一步延伸克拉考尔关于"散心"的思考。在如今"理论之后"的困境之中,重访克拉考尔与本雅明的审美—政治理论也许能为我们突破既有的文化理论和批判理论的思维限定,重新辩证地思考大众文化提供新的可能。
简介:美术史论家、美学家葛路教授,原名葛光植,1926年生于陕西定边。自幼喜爱文学,中学时期就发表过短篇小说和新诗作品。1947年在北平华北文法学院国文系求学期间,参加学生运动,曾是平津大学新诗社社联成员。1948年从鲁迅散文诗《路》取义更名葛路,奔赴解放区华北大学学习。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入城后曾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交际处、政务院人事局、中央人事部工作。1953年调中国美术家协会,任《美术》月刊编辑;1961年受聘吉林艺术学院,执教中国美术史;1979年受聘北京大学哲学系,在美学教研室担负中国美学史和书画美学的教研工作。从葛路的艺术经历可以看到他从文学专业转向美术领域,完全是由工作需要决定的。葛路踏踏实实在中国美术史论和美学园地辛勤耕耘数十年,锲而不舍,汗水与心血终于浇灌出学术研究的累累硕果:80年代出版了专著《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中国绘
简介:裴斐既是唐代文学研究专家,又是文学理论家,在中国古典文学与古代文论研究领域成绩斐然。裴斐有关李白、杜甫研究的系列论著,以宏阔的审美眼光、扎实的理论功底探讨问题,故而站得高、看得远,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其论著文笔犀利、观点鲜明、思虑周密、结论翔实可信,切实解决很多具体问题,在学术界产生较为广泛而长期的影响。裴斐的治学坚持无征不信、严谨求实的原则,立论不同凡响、独树一帜。他的学术研究既贯穿着严谨的科学精神,又具有鲜明的现实感,还融入作者强烈的感情。这种学术品质是创新精神、批判意识与坚韧品格多方面的结合,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
简介:邝健行先生,祖籍广东台山,1937年生于香港。1962年毕业于香港新亚书院中文系(新亚书院后来成为香港中文大学的成员书院)。1963年赴希腊,入雅典大学。1971年获雅典大学哲学博士。随后返港,入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任教。1995年转任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教授,2002年退休,任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荣誉教授及新亚研究所教授、图书馆馆长至今。邝健行先生学术活动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希腊古籍的中文翻译;二是中国古典文学,尤其集中在唐代杜甫和律赋的探论;三是韩国朝鲜时期诗话以及中朝诗歌交流的研究。先生工古典诗歌,退休以后,学术研究之余,组织诗社,提倡风雅,指引后辈。其著作略举数种:《柏拉图三书》、《追思录》(以上翻译)、《诗赋与律调》、《科举考试文体论稿:律赋与八股文》、《杜甫新议集》(以上论文集)、《韩国诗话中论中国诗资料选粹》、《朝鲜人著作两种:干净衙笔谈、清脾录》(以上编著及点校)、《光希晚拾稿》(诗文集)。本刊特委托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一级导师董就雄博士就相关学术问题采访邝健行先生,整理出此篇访谈录,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