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我能够认识佐临老师,是因为《血手记》。在这之前,他对我来说就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人人物”——我还在戏校上学时,就知道“南黄北焦”:黄佐临和焦菊隐,他们都是全国最有权威的大导演。我虽然从事传统艺术昆曲,但对新文艺,如电影、话剧、舞蹈等都非常感兴趣,因为我从小就很爱看电影,对话剧的那一套表演的东西非常喜爱。我觉得话剧在反映人物的方而是真实的,戏曲是夸张的。

  • 标签: 传统艺术 焦菊隐 黄佐临 话剧 人物形象 艺术形式
  • 简介:洛阳向被称为书法圣地,历代皆有墨迹石刻与历史文献印证。河南地区从殷代甲骨文(公元前14一公元前13世纪)一直到晚明初清书法家王铎(1592--1652),不断地在中国书坛上占有绝对的位置。就洛阳及周围地区在中国书学史所起的作用而言,不难看出中古时期(3一lO世纪)该区域陆陆续续出现了不可胜数的名家与书法高手,井留下了一群魅力不朽的遗迹。无论从史料、石刻、墨迹等媒介考虑,中古洛阳为东漠(25—220)、曹魏(22t)一265)、西晋(265—317)、北魏(386--534)、唐代(618—907)的主要行政与文化中心,贵族官僚、士大夫僧人,或出生于此地,或囚政治、宗教、文化等关系,都曾经迁至抑或游至洛阳,因而留下了可贵的书法硬件载体及软件记载。本文拟对中古洛阳书学环境的主要特点作一些介绍,并且将有关洛阳地区主要书法作品作一些说明。

  • 标签: 政治文化 艺术文化 文字学知识 书法修养
  • 简介:一、古意的理解从元代赵孟頫的古意论到明代董其昌的南北宗,再到清初四王的摹古,这些绘画风格与理念奠定了中国晚期传统绘画的主流地位,古意可以说改变了中国画的发展方向,将中国画定义为以"意"为主导的绘画模式。

  • 标签: 董其昌 中国绘画
  • 简介:电影音乐作为电影这门综合视听艺术中的重要角色,伴随着电影的发展也愈加凸显出其重要性,呈现的内容和形式也更加丰富,在深化电影主题、刻画人物、表达电影深层次的意义和电影背后的隐喻等方面,有着严谨构思和深刻内涵的古典音乐显然更适合电影。电影中古典音乐的运用是一个颇为复杂和谨慎的课题,只有找到合适的契机,使古典音乐“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电影中才能达到较高的艺术效果。

  • 标签: 电影音乐 古典音乐 运用
  • 简介:十二生肖起源很早,先秦典籍中不乏零星的记载。但作为具体的图像或视觉形相出现,大约始于南北朝。在隋唐时期,十二生肖图像大兴,铜镜饰纹、墓志边饰、石椁线刻,以及各种材质的陶俑都有此类形相。将以上十二生肖形相作为整体考察,我们会发现这一图像系统,在唐中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十二生肖由原来拟物化的动物形相,转变为兽首人身的拟人化形相。本文在综合相关图像资料的基础上,尝试对十二生肖唐中期这一形相的转变做相关探讨。究其原因,十二生肖拟人化形相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借鉴外来图像的图式,尤其是佛教图像的直接影响。

  • 标签: 十二生肖 形相 兽首人身
  • 简介:笔者担任学校古筝校本课程教学多年,根据教学实践,努力探索古筝这一古老的民族乐器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学之可行性、适用性和普及性。本文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证明,虽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古筝普及教育仍是可行的,行之有效的。

  • 标签: 校本课程 古筝教学
  • 简介:《博物志》作为西方艺术史早期的一部重要文献,记载了公元一世纪之前的西方古典世界的传统思想与艺术脉络,有所侧雩地描述了古罗马人在艺术收藏与赞助领域的趣味与智性世界。其中,肖像作为古罗马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艺术品,其表现形式、艺术风格与社会功能都带有古罗马世界深深的烙印。本文以梳理老普林尼的《博物志》为出发点,通过探寻古罗马肖像艺术所处的历史情境,蓟析老普林尼笔下的肖像艺术传统与具有写实倾向的罗马式肖像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从而试图还原历史的语境来理解肖像艺术在老普林尼时期以纪念性为主的社会政治功能。

  • 标签: 《博物志》古罗马 肖像 写实 纪念性 功能
  • 简介:古代歌曲在民族声乐作品中是最值得我们研究与探索的。因为古代歌曲与近当代歌曲都存在很大差异,这就使演唱者对这类歌曲比较难以掌握,对整个作品了解不深入,找不到作品演唱的深刻内涵,而古曲也就失去了其真正的特征与意义。所以,要想正确的演唱这类古代歌曲,就需要对古曲的历史背景、作者情况、演变过程以及歌曲的创作特征做一具体的了解与认识,从而在其中真正了解歌曲的历史意义、存在价值和其艺术特点,这样会给演唱找到可以遵循的理论支持,使演唱找到正确的定位。

  • 标签: 古代歌曲 背景 沿流 诗词 结构
  • 简介:中古时期敦煌地藏信仰的传播与接受过程伴随着经典及疑伪经、灵验故事的传播而不断变化发展,在此过程中,文本、图像与仪轨三者相互关联又相互影响。本文通过敦煌遗书及相关佛教经典的解读,试图从敦煌遗书记载之地藏信仰仪轨的整体性和功能性出发,通过对如地藏忏法、地藏菩萨十斋日和七七斋等仪轨的重构分析,重新认识图像和文本在仪轨运行过程中迫特殊含义与关联性,以期了解三者在特定空间内的组合配置关系、宗教内在意涵和功能,进而再现中古敦煌佛教信众日常生活中的地藏信仰世界。

  • 标签: 敦煌 地藏信仰 文本 图像 仪轨 《道明还魂记》
  • 简介:诸种版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论著论及20世纪20、30年代文坛时,只有浪漫主义思潮与写实主义思潮的“双峰对峙”,只有以象征主义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思潮,惟独见不到古典主义思潮的踪影。如若卸却政治判断的预设,纳入现代性历史语境之中,从学术史角度考察,从历史真实出发,学衡派与新月派于内在学理上是一脉相承的,它们在新人文主义的理论基础上构成了古典主义文学思潮。这一思潮有着发端、演进、高潮的历史进程,有着自身理论体系和创作业绩。它对于因历史现代性的偏执而导致的人文精神失落及学术衰微的中国现状提出了质疑与抗衡,构成了推进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合力。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学史 现代主义思潮 古典主义 发端 历史现代性 文学思潮
  • 简介:《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记载,建康近郊的宋文帝长宁陵神道石刻,是其子孝武帝“于襄阳致之”。本文以此文献展开讨论,通过对建康、襄阳、洛阳等地陵墓石刻种类和造型的比较,指出在东汉至魏晋时期,襄阳及南阳地区的陵墓石刻应与洛阳有内在联系;西晋末期永嘉南迁之后,寄居襄阳的北方大族在丧葬制度方面可能保留了洛阳传统。至5世纪中期,宋孝武帝扩建长宁陵时吸纳了源于魏晋洛阳的碑、柱、兽三种石刻,并将其纳入制度范畴,提升为帝王陵墓的标配组合,成为孝武朝政治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 标签: 南朝陵墓石刻 长宁陵 宋孝武帝 传播路线
  • 简介:通过对古典舞、现代舞特点的分析探论它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结合与运用,以图推动舞蹈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 标签: 古典舞 现代舞 分析 运用
  • 简介:研究中古时期音乐制度及乐人社会身份问题,根本目标是研究中古伎乐演化过程。其中心点在于伎乐与乐人。通过显性研究,考察中古社会变迁中乐人群体的形成与发展、聚合与离散、生活职能与社会身份;通过隐性研究,分析中古时期政治秩序更迭变化中造成音乐文化的散佚与及对传统的回拨。乐人的音乐创造活动及伎乐形式与内容的构建,二者之间所具有的二重关系,指出了伎乐作品生产源头与传播路径是一个系统、完整、严密、地位低下的乐人制度,它们共同地推动了中古伎乐的演化发展。

  • 标签: 中古时期 伎乐 乐伎 中古音乐史
  • 简介:"势"在先秦典籍中是常用的哲学范畴,兵家、法家、儒家的一些学者都曾使用这一概念,例如:《孙子兵法·势篇第五》就论述了"势"的形成和利用以及"势"和作战的关系等问题;慎到主张"重势",在慎到的政治思想体系中,"势"被置于法、礼之上,被认为是从事政治活动的前提;荀子认为立君上之势是为了有效实施治国方略。汉末魏晋时期,"势"概念进入艺术领域,成为书论中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卷五"缀法"中说:"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曰《九势》,卫恒曰《书势》,羲之曰《笔势》。"

  • 标签: 中古时期 书论 “势” 《广艺舟双楫》 自然 原因
  • 简介:中国的文化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诗词歌赋的艺术瑰宝更是在民族文化的长河里熠熠生辉,别具特色。笔者在从事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研究与实践积累中发现,一方面古曲风格的声乐作品对于学生的声乐演唱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升华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对于演唱者本身更具有美育价值功用。另一方面笔者以演唱者的身份本着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仰慕与崇敬,探究现当代中国古曲风格作品中的作品艺术表现。

  • 标签: 中国古诗词 艺术表现 演唱 民族声乐教学
  • 简介:随着天竺、西域、日本、朝鲜等地信众的巡礼和官方的支持,五台山文殊信仰在东亚文化圈内得到广泛传播,并在东亚多地完成信仰空间的复制。五台山佛教圣地的建构及信仰空间复制对于研究佛教的传播与接受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方志、僧传、行记、灵验故事、敦煌遗书等相关史料的梳理,一方面探究五台山形象发生多层次演变的原因及"文殊一五台山"信仰的流动过程,另一方面也试图关注佛教在东亚范围内的传播模式。

  • 标签: 五台山 文殊信仰 圆仁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