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洛阳向被称为书法圣地,历代皆有墨迹石刻与历史文献印证。河南地区从殷代甲骨文(公元前14一公元前13世纪)一直到晚明初清书法家王铎(1592--1652),不断地在中国书坛上占有绝对的位置。就洛阳及周围地区在中国书学史所起的作用而言,不难看出中古时期(3一lO世纪)该区域陆陆续续出现了不可胜数的名家与书法高手,井留下了一群魅力不朽的遗迹。无论从史料、石刻、墨迹等媒介考虑,中古洛阳为东漠(25—220)、曹魏(22t)一265)、西晋(265—317)、北魏(386--534)、唐代(618—907)的主要行政与文化中心,贵族官僚、士大夫僧人,或出生于此地,或囚政治、宗教、文化等关系,都曾经迁至抑或游至洛阳,因而留下了可贵的书法硬件载体及软件记载。本文拟对中古洛阳书学环境的主要特点作一些介绍,并且将有关洛阳地区主要书法作品作一些说明。
简介:诸种版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论著论及20世纪20、30年代文坛时,只有浪漫主义思潮与写实主义思潮的“双峰对峙”,只有以象征主义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思潮,惟独见不到古典主义思潮的踪影。如若卸却政治判断的预设,纳入现代性历史语境之中,从学术史角度考察,从历史真实出发,学衡派与新月派于内在学理上是一脉相承的,它们在新人文主义的理论基础上构成了古典主义文学思潮。这一思潮有着发端、演进、高潮的历史进程,有着自身理论体系和创作业绩。它对于因历史现代性的偏执而导致的人文精神失落及学术衰微的中国现状提出了质疑与抗衡,构成了推进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合力。
简介:随着天竺、西域、日本、朝鲜等地信众的巡礼和官方的支持,五台山文殊信仰在东亚文化圈内得到广泛传播,并在东亚多地完成信仰空间的复制。五台山佛教圣地的建构及信仰空间复制对于研究佛教的传播与接受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方志、僧传、行记、灵验故事、敦煌遗书等相关史料的梳理,一方面探究五台山形象发生多层次演变的原因及"文殊一五台山"信仰的流动过程,另一方面也试图关注佛教在东亚范围内的传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