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意义形态和意象形态的关系不仅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而且也是两个时代的关系。尽管意义形态迄今尚未走出体制格局而成为一种自足的文化,但80年代它以“精英”的面目和寄身体制的存在方式却大出风头。如果把那个时代叫做“精英化时代”的话,那么90年代则风向顿转,意象形态的崛起既在一定程度上消削了作为政治文化的意识形态,同时也顺便把依托意识形态而存在的知识分子文化放逐到一边。精英“下课”了,而歌星、舞星、影星、模星、球星之类的“大众偶像”却开始登台亮相。很明显,大众需要通过对偶像的崇拜来完成自己

  • 标签: 意象形态 大众文化 意识形态 知识分子文化 文化形态 两种文化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在《克拉丽莎》一书中里查逊只是延续了《帕美拉》中,在小说序言中里查逊称拉弗雷斯为一 个,他的小说《帕美拉

  • 标签: 意识形态诱惑
  • 简介:不妨再次重复我自己不止一次说过的比喻。就一个社会有机体而言,如果大众是社会的“感官”,知识分子就是它的“大脑”。就感官所形成的文化即大众文化当然是消费性的,笔者借用昆德拉的概念称其为“意象形态”,兹不再表。然就大脑所形成的文化

  • 标签: 昆德拉 意象形态 消费性 形而上 大众文化 知识分子
  • 简介:在传统意义上,意识形态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在后现代语境中,詹姆逊对它做出了独特的解释.本文从詹姆逊的意识形态理论入手,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和精神分析学对他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影响,分析了其理论中意识形态与历史、乌托邦之间的关系,进而反思了其意识形态理论的难以克服的困境.

  • 标签: 经典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精神分析学 詹姆逊 历史与乌托邦
  • 简介:<正>曹毓生在《再现与表现的对立统一》(《文学报》1994年5月19日)一文中指出:文艺创作中的“再现”与“表现”并非总是半斤八两,一半对一半,而是往往显出种种落差反差.具体说来,这是因为:作为艺术家由于主观条件与所处环境的互不相同,因而观察、体验、研究、分析社会生活的心态彼此有别,于是所酿造的审美意象的内在结构(主观与客观、心与物、情与理的轻重强弱等等)自然也就各显差异.这种差异可分三类:一是再现型,

  • 标签: “表现” 对立统一 审美意象 再现与表现 内在结构 主观条件
  • 简介:众所周知,布莱希特主张实践推广一种不同于传统戏剧或日亚里士多德戏剧的“科学时代的戏剧”,在早期,他将这种戏剧称为“叙述体戏剧”、“非亚里士多德戏剧”,后来则将其命名为“辨证戏剧”。无论布莱希特以什么样的称谓给他的新戏剧命名,“陌生化”是他一贯坚持,用来实现自己戏剧理想的主要方法,“陌生化”事实上处于布莱希特戏剧思想的核心地位。可以这样说,没有“陌生化”就没有布来希特所主张的新戏剧。因此,对“陌生化”作全面深入的探讨就成为理解布莱希特戏剧思想的关键所在。但是这项工作要做起来并不轻松,因为自从布莱希特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提出该理论以来,种种争议和误解就一直与该理论形影相随。

  • 标签: “意识形态” “陌生化” 传统戏剧 亚里士多德 戏剧思想 三十年代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所保守的究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还是形态呢,由此便决定了中国文化是一种,正是其文化本体与文化形态辩证运动的结果

  • 标签: 文化形态 文化本体 本体文化
  • 简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社会的文化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主要标志就是民间文化形态的意义和价值被置于重要的地位,不管是在国统区、沦陷区,还是解放区,民间文化形态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和国家权力意识形态、知识分子精英意识发生联系,这种联系的方式是复杂的,正如陈思和所说:“在国统区,知识分子的代表是胡风,他以犀利深刻的理论风格把新文化传统推进抗战的炉膛深处,同时又一再受到来自政治权利的压迫;民间文化则以通俗文学与抗日主题相结合重新。

  • 标签: 民间文化形态 民间立场 胡风 陈思和 通俗文学 精英意识
  • 简介:十七世纪法国数学家巴斯加尔说过一句意味隽永的话:真正的雄辩是看不出雄辩的。雕塑大师罗丹由这句话衍化出另一句话,也同样意味隽永:真正的艺术是忽视艺术的。对于“忽视”二字,我们当然不能作死板的解释,而应该根据罗丹的艺术实践去理解这两个字的实际含意。罗丹针对当时艺术界的恶劣倾向告诫青年艺术学徒们,不要用扮鬼脸、做怪样来吸

  • 标签: 《北京人》 曾皓 意味隽永 文清 二字 方达生
  • 简介:早在九十年代的新式批评家们面对所谓的新时期文学无法用旧有文学模式对发展了的文学形式命名,从而把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分为两段并命之为后新时期文学之前,所谓的新时期文学实际上就已经由先锋小说家为这段时期的文学发展历程划上了不是句号至少也是分号。前有文学文本占领了几乎所有的文学意识形态空间,已有文学模式的改造更新,似乎无论如何难以显示其显在的存在意义时,先锋小说家们在符号编码的空地上实行了一场文学变革。这种变革不只是形

  • 标签: 先锋小说 意识形态性 文学文本 否定的物质性 文学意识 性符号
  • 简介:<正>影评:艺术理论形态之一就个人而言,不得不多少有点儿“伤心”地承认这样一个事实:由于见诸报端期刊为数不少的影评中存在着几乎是恒定式的“四段论法”模式,所以有些文人雅士则对之往往不屑一顾。所谓“四段论法”大体指:影视内容(故事)、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点。至于那些很难称之为影视艺术评论的观后感式表态式一类的文章,则更

  • 标签: 艺术特点 人物形象 主题思想 影视 艺术评论 艺术理论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科学技术的双重功能(即生产力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对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叙述体系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叙述体系对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做出了过度的诠释,在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的叙述体系中

  • 标签: 意识形态之后 科技蜕变 蜕变意识形态
  • 简介:文艺批评家雷达先生在他的一文中曾经用五个"化"来描述和总结当今的文学现状,即"杂多化"、"分化化"、"世俗化"、"日常化"、"个人化",这是十分恰当的.在这里面,"个性化"的写作和"世俗化"的审美追求是十分值得关注的两个方面.

  • 标签: 中的传统 传统缺失 形态中的
  • 简介:民族国家意识作为现代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变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王一川先生指出:“中国形象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都具有空前的重要性:作家和诗人们总是从不同角度去想象中国。”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从乡土的角度来想象和构造中国形象,则是一种非常直接也比较普遍的现象。以人的自由自觉为核心的道德、政治、经济、法律等层面的理性原则,贯穿在乡土中国形象的建构和想象中,在从乡土性出发对本民族的自我审视的具象表达中,形成了现代性新传统。

  • 标签: 文学的现代性 中国形象 乡土性 中国文学史 形态 国家意识
  • 简介:一英国著名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引人注目的《美学意识形态》(1991),经王杰等译出,已经在去年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这在我国美学界应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尤其是面对文化转型时期竞相出现的种种困顿,我们的美学颇有迷失方向之感的今天。《美学意识形态》很可以...

  • 标签: 伊格尔顿 美学意识形态 弗洛伊德 西方马克思主义 传统美学 资本主义
  • 简介:<正>今年三月四日的《中国青年报》第四版上,发表了龚巧明同志的报告文学《生命从零开始》。作品写的是去年七月洪灾中,成都安顺桥塌垮,一个四天前刚从监狱里释放出来的失足青年钟永富奋勇救起三个人的故事。同一天报纸上,还发表了肖谷同志对这篇作品的评论《写出普通人的心灵美》。肖谷同志在对龚巧明同志的创作路子和这篇报告文学都作了一些肯定之后,也对这篇作品提出了一些批评。他说:“你在这篇报告文学习作中,基本上写出了钟永富的行为美,但严格地说,还没有充分地写出他的灵魂美。”

  • 标签: 报告文学 作品 灵魂美 行为美 小钟 青年作者
  • 简介:《海上闺秀》包铭新著上海画报出版社,2003年1月版定价:36.00元虽然题目容易让人误会,但本书实际上是探讨昔日的海上"闺秀"画家,亦即民国时代活跃在中国画领域的上海女画家们。在"进步"观念的支配下,人们一提起近现代美术史,

  • 标签: 女画家 民国时代 图书 现代美术史 中国画 中国艺术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技艺之所以不为艺术,便可对于「艺术是什么,如果「艺术」不为「独特」

  • 标签: 艺术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