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当代中国社会,随着公民社会参与意识的增强及微博、微信、博客等自媒体传播工具的深入普及应用,社会舆论对重要社会公共事件的监督作用日益凸显。作为一名合格的现代社会成员,我们应理智地看到,在社会舆论所发挥的监督作用中,可谓有喜有忧、悲喜交加。对于解决一些具有重大社会关切的事件,社会舆论监督或产生合情合理的推动作用,亦或产生情理对立的阻碍作用。而社会舆论监督中所产生的情与理的碰撞冲突,换言之,就是社会舆论监督与法律的交融碰撞,即隋理与法理的交锋。针对社会舆论监督的这一现状,本文旨在通过较为深入地探讨社会舆论与法律的系列相关问题,进而探寻推动形成社会舆论监督与法律和谐共生良好局面的有效之策。
简介:译本的内在构成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是译本的文化交流意义,一方面是译本在译入语社会中的时代意义。两者兼顾地解读《离婚》伊文·金与老舍、郭镜秋合译本,前者在政治/社会化改写背后依然潜藏着译者刻意传递的审美,后者在忠实再现原文背后也依然潜藏着译者无意识的政治倾向。
简介:阎连科的小说呈现出与英美哥特小说的若干共性,如普遍的黑暗意象。神秘、逼仄、封闭的小说空间,以及哥特人物形象谱系等。作家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包括极权时期的历史经验、苦难生存的记忆、在痛苦体验中滋长出来的激情。以及民间宗教文化的综合滋养、乡村文明向城市文明过渡的现实背景等,这些都与西方哥特小说类似。相似的宏观背景也促成了哥特元素以不同的形式在当代小说中普遍存在。但西方优秀的哥特小说倾向于灵魂和人性的“内视”,而中国同类小说则倾向于社会文化层面。不同趋向的得失比较可以给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提供一种有益的参照和提示。
简介:目前学界对叶维廉比较诗学存有误读,本文旨在对其比较诗学所阐明的新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路径进行重审与再研究。首先以叶维廉诗学中“同”、“异”、“模子”概念的重新剖析作为起点,探讨他是如何以这三个基本概念作为根基构建起中西比较诗学理论体系;其次,探讨叶维廉在道家关学和现象学;r-通研究中,如何实践其比较诗学基本思路,以此作为观照视野重新阐释中国古典诗歌。叶维廉超越传统的概念化比较方式,在现象学“境遇域”式的理解视域中展开比较研究;同时,道家美学和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现象学的比较视域,为叶维廉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审视中国传统关学及其观照下的中国古典诗歌,叶维廉也由此建构了纯任自然的诗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