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对于“河伯”(又有冯夷、冰夷、无夷等称谓)的认知,一般源于河伯娶妇的故事或者屈原《九歌·河伯》的描述。其实,二者的形象是完全不同的:“河伯娶妇”中的“河伯”是一位个性凶残、狡诈、暴戾的形象;而《九歌》中的“河伯”则是一位携女神游,徜徉于昆仑之巅且情意绵绵的恋者形象。不仅如此,由于地域和时代的不同,“河伯”还被塑造为其他的一些独特形象,展现出不同性格特征,这些就为我们全方位的认识“河伯”形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原始材料。因此,基于不同的文化意蕴,“河伯”在人们的心目中就具有了不同的期待视野。那么,在文学史中,如何解读河伯形象所蕴含的文化积淀及其形成缘由,则是学界需要深思和关注的问题。
简介:E·B·怀特童话作品中的弱势形象,无形中感染了很多正在成长的儿童,对儿童身心发展、情感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以及对生命尊重的认识和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弱势形象的塑造不仅拓宽了儿童文学的创作题材,也丰富了其主旨和人物长廊。基于此,笔者采用资料分析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对怀特笔下的弱势形象特征进行探讨,旨在能够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简介:一、引言英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于1874年出生在巴黎,身材矮小且患有严重口吃的毛姆屈辱而无助地度过了自己的童年。1892年初,毛姆开始在德国的海德堡大学学习,其间接触到了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和易卜生的戏剧理论;同年,毛姆进入圣托玛斯医学院学医,五年的学医生涯使毛姆开始深入了解底层民众的生活并培养了他用冷峻的眼光观察世界的习惯,其处女作《兰贝斯的丽莎》即是在这一阶段进行的创作。在圣托玛斯医学院毕业后,毛姆弃医从文,毅然走上了专业从事文学创作的道路,但其早期的小说创作均未取得良好的效果,毛姆遂转行创作戏剧并成为名震一方的剧作家。在数年戏剧创作的基础上,毛姆又重拾小说的创作,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毛姆的小说创作成绩斐然,先后出版发行了《人生的枷锁》《阿申登》《月亮和六便士》《叶之震颤》《刀锋》等著名作品。[1]1946年,毛姆返回法国的里维埃拉安度晚年并在20年后去世。